都在謀劃高質量 各地有啥不一樣?

都在謀劃高質量 各地有啥不一樣?

推動高質量發展,各地陸續給出了新藍圖。

6月以來,包括廣東、四川、貴州、山東、河南等在內的十餘省份相繼召開省委全會,結合各自省情實際,研究部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

城叔梳理發現,“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詞多次出現,突出問題導向、發展導向、目標導向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對高質量的探索愈發多元。

在“小地方”上建“大城市”的上海,要重點提升經濟密度;最早開放的省份之一廣東,將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點,再提升開放層次;想要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的四川,提出“一干多支”戰略,並鼓勵支持創建全省經濟副中心;處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山東強調,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

“東南西北各省市都要圍繞十九大提出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去做具體的部署,踐行新發展理念。”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耀告訴城叔,從目前來看,各地在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下,更注意突出個性特點,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謀劃。

都在謀劃高質量 各地有啥不一樣?

關鍵詞:更開放

借勢“大灣區” 構建開放新格局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經過40年的發展,開放的內容不斷豐富,格局也有了明顯變化——從最初的沿海,到沿江、沿邊和沿路再到內地,對外開放的省份不斷增加。

6月8日至 9日,廣東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召開,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其中就包括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點,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都在謀劃高質量 各地有啥不一樣?

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表示,要深化粵港澳協同發展、互利共贏,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率先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都在謀劃高質量 各地有啥不一樣?

儘管目前規劃還未正式公佈,“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佈局,自提出以來就備受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精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借船出海。畢竟擴大開放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對接先進生產力,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

事實上,四川作為內陸地區,更需要全方位擴大開放。而當前,四川也正面臨難得的機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開發開放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把西部內陸地區推向了開放前沿。

顯然,四川正奮力抓住這個機會。6月29日至30日,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舉行,明確了新時代四川發展的主攻方向。其中,圍繞全方位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四川希望推動“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形成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具體來看,就是“突出南向、提升東向、深化西向、擴大北向”。

當然,“四向拓展”並非平均用力。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表示,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戰略重點,在現階段,要把南向和東向開放合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理由不難解釋——東向是傳統市場,南向是新興市場。四川省商務廳廳長劉欣表示,這兩個方向是中國也是四川的一個重要市場方向,“有很大的人口基數,而且四川跟這些地區有很好的產業互補優勢。”

劉欣說,四川要加強和東向區域的合作,擴大與東向的先進生產力承接和鞏固傳統市場。同時,“東向再往外就是日韓,是我們吸引外資的一個重要方向。”

他表示,往南則是抓住了“要害”——抓南向2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機遇,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深化與南亞、東南亞等合作。

關鍵詞:更協調

強調“一盤棋” 四川將建“經濟副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署新一輪重點工作時,多個省份均提到了“一盤棋”思維,明確“不能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6月24日舉行的山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指出,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創新體制機制,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同時,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帶動全盤。

山東省發改委主任、黨組書記張新文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山東與先進省市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差距,在於“思想觀念不夠解放、體制機制不夠創新、改革舉措不夠有力。”比如,有的部門簡政放權搞“選擇性”下放,只願放責任不願放權力,對部門有利的、含金量高的事項就拖著慢放,沒有形成推進合力。

事實上,十九大報告早已指明“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發展“短板”。若部門之間、區域內部之間能夠“形成合力”,將是破題的關鍵。

全盤考量的,還有四川。在前述全會,彭清華強調,各地、各部門要堅決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不能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更不能相互拆臺、搞惡性競爭,必須著眼全省“一盤棋”來謀劃推動工作,實現區域差異化協同發展。

都在謀劃高質量 各地有啥不一樣?

實際上,四川區域協調發展如何破題,一直備受期待。四川這次明確提出,要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既要支持省會成都繼續做大做優做強,當好“穩定器”和“發動機”,同時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一個還不夠,兩三個也不多。”用彭清華的話說就是,誰能擔此重任,要靠實力說話。

除了四川,還有一些省份也在構建副中心,比如2017年,山西省發改委提出,山西正在提升太原的影響力,謀劃建設山西副中心城市;湖南省人大代表也提出將岳陽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議。

對此,湖北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省域副中心城市經濟標準定多少,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來定,並建議,省域副中心與省會城市距離最好是在300公路左右,省域副中心之間也要有一定的距離,太近的話可能起不到帶動區域發展的作用。

在集聚中逐漸走向平衡,是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許多地區在城鎮化率達到50%以後,區域經濟的空間形態將逐步迎來由“虹吸集聚”向“輻射擴散”發展的拐點,是優化產業經濟地理,重塑區域經濟版圖的重要契機。當下,四川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4%,成都則超過70%,優化產業經濟地理、重塑區域經濟版圖的“窗口期”已現。

多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關鍵還是在於“形成合力”。四川大學區域規劃研究所所長鄧玲在採訪中表示,希望能夠更大力度地推動同城化發展,激發更多的合作;陳耀則認為,抱團發展、形成新的增長極,“不能只靠說”,需要探索新的模式、新的利益共享機制,在他看來,“利益關係處理好了,行政壁壘就好處理了。”

關鍵詞:更綠色

突破資源瓶頸 提升經濟密度

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離不開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優化、增長動力的轉換。

新舊動能轉換迫在眉睫的山東此次提出,要堅持騰籠換鳥的思路,趟出一條高質量發展路子,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事實上,儘管經濟總量已超過7萬億,全國排名僅次於廣東和江蘇,但傳統經濟佔比過大、經濟結構相對低端等問題,一直制約著山東的高質量發展。今年2月,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的一席話醍醐灌頂,並進一步明確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海洋、高端裝備等在內的“十強”產業發展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首個站上3萬億臺階的直轄市,上海此番亦明確要樹立“以畝產論英雄”“以效益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環境論英雄”的導向,追求更高質量的GDP。

都在謀劃高質量 各地有啥不一樣?

6月27日,上海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了一個新命題——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數次舉起紐約、倫敦、東京等地的經濟體量、高端要素集聚度等數據,直言上海仍有短板。他還打比方說,“人有高原反應,城市也同樣如此,發展到了一定高度就可能產生‘收縮效應’‘臨界點效應’,搞不好就會萎縮”。

對於轄區面積僅0.6萬平方公里的上海而言,要在“小地方”上建“大城市”,在有限的空間資源中提升經濟體量和經濟質量,就必須強調經濟密度,在提高地均產出、人均產出上下功夫。

而對於轉型發展中的四川,如何優化經濟結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更是需要思考的核心命題。此次四川最新明確了具有自身特色優勢的“5+1”現代產業體系中,“數字經濟”首次被放到了突出位置。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主任陳新有表示,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支柱產業是四川目前最有基礎、有條件、有支撐衝擊萬億級的產業,“代表著最強的‘四川實力’”。

同時,在他看來,數字經濟不但可以加速、催化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而且能催生出一系列新產業、新業態。“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四川就能迎來新發展;反之,出手慢,行動緩,就會落後。”

陳耀也提到,高質量發展需要打破對資源的依賴,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資源友好、可持續性強的產業。“數字經濟本身可以形成一個大產業,它的應用還可以給傳統經濟‘插上翅膀’,更集約,效能更高。”

都在謀劃高質量 各地有啥不一樣?

文字 | 餘蕊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