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過度關心正在扼殺孩子逐步建立的信心

你的過度關心正在扼殺孩子逐步建立的信心

你的過度關心正在扼殺孩子逐步建立的信心

1

一次陪女兒在家門口玩,鄰居家小妹妹在騎一輛新型的滑板車,女兒很是羨慕。小妹妹很友好的跟女兒說:“姐姐,我們一起玩吧。”女兒很高興地去騎滑板車了。

女兒第一次騎,有點緊張,很明顯是怕摔倒了。我站在一邊,安慰女兒說:“不要怕,慢點騎,小心點,沒事的”。女兒騎的很小心,生怕摔倒了,再加上我不停的提醒,自然也是放不開,不一會乾脆就不騎了。

本來想幫孩子學騎滑板車,但由於我的過度關心,卻給孩子幫了“倒忙”。

自從做了媽媽,我幾乎全部的精力都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是萬般寵愛,小心翼翼的去呵護,唯恐她受點什麼傷害。不管孩子做什麼事情,總習慣把“小心點、慢點”掛在嘴頭,理所應當認為這樣就是對孩子關心。

後來我反思自己,這些關心並沒真正的幫到孩子,孩子不但“不領情”,反而更加不想去騎車了。

你的過度關心正在扼殺孩子逐步建立的信心

孩子本身也是很想得到肯定,但是“慢點、小心點”這樣的口頭禪,只是在提醒孩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總是做的不夠好,總是需要我去提醒,她心裡不自在,後來乾脆就不想去做了。

2

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奶奶過生日,媽媽帶著小男孩去吃生日宴。吃飯時,孩子可能是餓了,吃菜有些急,不小心吃嗆了,劇烈咳嗽起來。

這時大家都放下筷子,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安慰起他來。爺爺說:“吃飯要慢點”,奶奶說:“以後要小心點”,姑姑說:“彆著急,慢慢吃”。

這時小男孩被親人們的關心“包圍”了。孩子聽了這些,不但不吃飯,還大哭了起來,這讓大家感到莫名其妙。

顯然,小男孩“不領情”,爺爺奶奶姑姑的安慰並沒有起到作用,反而讓小男孩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

他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夠好被大家“發現”了,他很愧疚,只能用哭來找回自己的面子。這是他的一種不滿,一種“反抗”。

你的過度關心正在扼殺孩子逐步建立的信心

我們大人都只是在表達對孩子“所謂的愛”,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或者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事情。

孩子吃菜的時候只是嗆了一下,沒什麼大事。家人們完全可以“視而不見”,這樣也不會讓孩子難為情,孩子會調整好的。

3

聽說這樣一位爸爸的故事。孩子兩歲的時候,爸爸帶兒子去逛超市,原本以為出來玩孩子會開心。

可是細心的爸爸發現孩子好像並不怎麼喜歡逛超市,只是站在那裡看,一副不想繼續往裡走的樣子。

於是,爸爸蹲下來和兒子一樣,在一個很矮的高度去看超市。爸爸好像明白了什麼,於是起身讓兒子坐到肩膀上繼續逛超市,兒子這下高興的笑了。

我想大概是孩子覺得好玩吧。後來爸爸解釋說,孩子太小了,他的高度逛超市,他看到的是各種屁股,孩子當然不喜歡了。

說起來可能是一個玩笑,這個爸爸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問題,這樣的用心,確實是值得學習的。

你的過度關心正在扼殺孩子逐步建立的信心

4

有一首兒歌《嘚啵嘚啵的》,兒歌唱出了孩子們的心聲,是對爸爸媽媽嘮叨式的愛的一種不滿。

其中的一句

“如果你為自己多一點,我的壓力不會那麼大。”孩子也是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的,大人愛孩子就請給他(她)多一點自由空間。

爸爸媽媽的嘮叨式愛,只不過是一種過度表達,過度關心, 這種過度的關心和提醒只是滿足了大人,孩子不領情,甚至有時會反感,因為這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和羞辱。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本質上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優越感和得體性,卻不能用同理心去體味孩子的感受。

最高的善意不是一定要說點什麼和做點什麼,而是得體和有分寸,以讓對方感覺有用或舒服為原則。

你的過度關心正在扼殺孩子逐步建立的信心

生活中無所謂的小事大人不去管就是最好的管,以一種豁達的心態去對待,不過多說什麼,不讓孩子難為情,孩子可以自己慢慢調整。

愛孩子就走進孩子心裡,給他們多一些包容與信任。

你的過度關心正在扼殺孩子逐步建立的信心


芝士視頻簽約作者:

禾言,89年全職媽媽,家有4歲女寶,專注育兒經驗與心得分享,促進親子共同成長。做孩子的好夥伴,媽媽的好朋友。

今日互動

多給孩子一點自由空間,你做到了嗎?

任何育兒相關的問題,可以在文下留言提問哦

編輯 | 短大生 封面插圖 | 攝圖網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