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举办:听科学家讲“科学的诗和远方”

7月9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网承办的“我是科学家”演讲第一期在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办。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果壳网CEO姬十三等嘉宾出席活动。演讲嘉宾围绕“科学的诗与远方”进行了系列主题演讲,通过讲述个人科研故事与感受,传递科学的诗意和美。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现场致辞,他说,科技创新是科学普及的起点,同时通过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又为科技创新厚植了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在这个持久而宏大的循环中,科学家既是启动器,也是发动机,是科学普及的第一战略力量。中国科协设计此活动,邀请科学家走上舞台,他们将直接面向公众和媒体,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展示科学家群体不凡的魅力,共同提升科学家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并带领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

头条|“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举办:听科学家讲“科学的诗和远方”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现场致辞

启动仪式后,4位科学家与公众分享了4个精彩的科学故事。来自上海天文台的天体物理学家郝蕾进行了题为《宇宙的奥秘,我们头顶那方星空》的演讲,她说道“宇宙的可读性是我最初踏上科研道路时激动的开端。与其说我在工作,不如说我是一位好奇的观星者,每天在难以计数的星辰中漫步,在漫无边际的宇宙中领悟。从星系中微小的尘埃,到超大质量的黑洞,宇宙中有太多的秘密尚未探索,有太多的风景等待分享。”

头条|“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举办:听科学家讲“科学的诗和远方”

演讲嘉宾郝蕾

中科院声学所海洋声学技术中心副研究员杨波是蛟龙号潜水器的主任设计师,也是我国第一批参与中国深潜试验的试航员之一。活动现场,他向公众讲述了自己在海面以下7000米的领略到的深海奇景。神秘的海底世界不再停留在想象,在对科学的不断探索中,杨波“从海底开始了解这个世界”,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震撼与奇妙。

头条|“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举办:听科学家讲“科学的诗和远方”

演讲嘉宾杨波:《从海底开始了解这个世界》

结构生物学家、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盛,是一名斜杠青年,兼具科研人、科普人与科幻人的三重身份。他以自身写作经历分享了《一名科研人的科普随想》。在科学写作的路上,叶盛通过不断探索,掌握了用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来切换科学家、科普作家与科幻小说家三种角色。在他看来,如果将科普写作类比科幻,那么“软科普”的写作更为大众喜爱,以受众为中心,克制自我强烈的讲述欲望,才会写出产出优质的科普作品。

头条|“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举办:听科学家讲“科学的诗和远方”

演讲嘉宾叶盛:《一名科研人的科普随想》

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慧眼”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以自己在科研一线工作的切身体会,讲述《文化自信需要科学精神》。在主题演讲中,张双南说道,我们需要探索太空、理解宇宙,发展科学,用科学精神给我们带来科学自信,用科学自信给我们带来全面的文化自信。这将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头条|“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举办:听科学家讲“科学的诗和远方”

演讲嘉宾张双南:《文化自信需要科学精神》

主题演讲结束后,白希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聘书并进行合影留念,同时希望更多科学家来到“我是科学家”的舞台,与公众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为繁荣中国科普事业厚植土壤,为推进科普在公众发展增添动力。

科学的声音在社会中越来越流行,传播越来越广泛。然而,向不同维度深度发展的科普如同科学研究一样,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一同来搭建系统,发现规律,在传播中转换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下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头条|“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举办:听科学家讲“科学的诗和远方”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聘书

此次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多位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听科学家的演讲,科学家被小朋友当作明星一样追捧合影。“这些科学家的演讲通俗易懂,我家小朋友10岁也能听懂。”一位参加活动的家长如此表示。演讲还通过网络直播与“知识房间”的答题与上百万未能到现场的观众进行了互动。未来,“我是科学家”系列演讲将会持续举办。“我是科学家”内容平台将聚集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筑完善的科普传播体系。

头条|“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举办:听科学家讲“科学的诗和远方”

蛟龙号设计师首次披露完整下潜过程

在《我是科学家》栏目第一讲中,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蛟龙号潜水器的主任设计师杨波首次披露了蛟龙号下潜的完整过程。

他介绍,蛟龙号位于09母船的背后,它在下潜之前,由一个非常粗的缆绳把它挂到蛟龙号背上,以便把蛟龙号从甲板上提起来,通过A架的外板摆在海面上去,这已经通过我们大型A吊板放到外侧,潜水器就会进入到大海里面去,这是潜水器即将入海的过程。

头条|“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举办:听科学家讲“科学的诗和远方”

右边一艘小艇,是北海号的蛙人小组,在下水之后它会迅速靠近蛟龙号,到了蛟龙号之后,它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蛙人进行一个彻底的脱钩,包括主吊缆,还有龙头缆,把这几个缆绳完全和蛟龙号脱离的时候,蛟龙号内部潜航员进行一个快速水面检查,检测各种设备工作情况。如果设备工作正常,它会和水面进行一个简短的通信,就像标准的潜水器下潜的过程一样,对潜水器进行注水。潜水器入水之后,为了实现母船和潜水器实时高效的通信(母船上都有一个“手机”,柱子就是母船端的手机)。工作人员会把手机放到海水里面去,这样潜水器和母船进行实时高速的通信,母船也能监控潜水器在水下的各种状态。下潜过程中,深度超过30米的话,潜水器就比较平稳了,之后就是完全一片漆黑,此后灯光打开。

头条|“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举办:听科学家讲“科学的诗和远方”

值得一提的是,深海之下也不是完全漆黑一片,它偶尔会发现像萤火虫一样的星星点点的灯光,类似于星空,在深海也可以欣赏到科学之美。

载人潜水器下潜时间是12个小时,潜水器完成了相应的下潜作业后会抛弃两块铁块,然后返回到水面。跟下潜过程相反,这时候要靠近潜器把钩挂上,然后潜器被母船带回到水面。“潜航员每一次突破了新的下潜记录,我们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庆祝仪式——拍海水仪式,非常有趣,我们也享受其中。”杨波如是说。

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中国科普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