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漁鼓傳承人朱家志先生不幸病逝

2018年7月9日,泗州漁鼓傳承人朱家志先生不幸因病去世!享年71歲。

泗州漁鼓傳承人朱家志先生不幸病逝

朱家志先生家住泗縣劉圩鎮四山村,1947年出生。自28歲起跟隨漁鼓藝人沈記增學習漁鼓說唱藝術,一生以此為業,他的演唱詼諧搞笑,動作誇張舒展,深受周邊群眾的喜愛。

泗州漁鼓

漁鼓歷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們傳道或者化募時所敘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們敘情的方式就是打漁鼓,唱道歌,所以“打漁鼓,唱道歌”是連起來說的。後來,“道情”為民間藝人所習用,宗教內容便漸趨淡化,改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變為一種說唱的藝術形式。到了元代,漁鼓已廣為傳唱,明清時期,漁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著名愛國思想家王船山(衡陽人)就作過《愚古詞》(愚古即漁鼓)二十七首。作者記有“曉風殘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遙自在”(《船山遺書》第六十四冊)之句。從此,漁鼓道情便由宣揚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過渡為富有娛樂性、知識性的民間說唱藝術。

有關專家稱其為“安徽曲藝一枝花”,是安徽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研究價值,是我國曲苑中一朵芬芳鬱香的奇葩。

製作方法

漁鼓用竹筒製作,筒長65—100釐米,鼓面直徑13—14釐米,一端蒙上鯽花魚皮(鱖魚)或豬護心皮製作而成。

演奏方法

 演奏時,左手豎抱漁鼓,右手擊拍鼓面。指法有“擊”(四指同時拍擊)、“滾”(四指連續交替單擊)、“抹”(四指擊鼓止音)、“彈”(四指屈指連續交替擊彈)等。

 簡板用紅檀木製作,長45—65釐米,寬1.7—2釐米,一端向外彎曲,兩根為一副。演奏時用左手夾擊發音。

瀕危現狀: 漁鼓戲作為綿延近三百年的稀有劇種,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改革開放後社會急速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趨向、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多元化傳媒技術和普及,漁鼓戲的保護、傳承面臨這前所未有的危機。目前,絕大部分漁鼓戲藝人已經亡故,泗縣唱漁鼓的如今僅剩彭光葉一人,已經年近古稀,且沒有傳承人,漁鼓戲的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