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读历史|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论,这一篇就够了

教孩子读历史|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论,这一篇就够了

随着历史的重要性的不断凸显,现在有不少家长选择教孩子读历史。然而,我们在教孩子读历史之前,务必要想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为什么教孩子读历史?

教什么?

怎么教?

家长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就相当于自己提前掌握了读历史的方法论。当孩子在读历史遇到疑惑时,家长便可以教给孩子读历史的正确姿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这三个问题和家长们分享下我的观点。

(一)为什么教孩子读历史?

在现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展望未来,为什么还要读历史呢?是为了弄清楚秦始皇和吕不韦的关系,还是为了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情爱秘史?

当然不是。

我们读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了解人类自己,了解人性。通过读历史从而达到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文明从诞生到现在,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时间里,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性。

既然人性不变,那么我们现在遇到的、或者将来会遇到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在过去几千年里都已经遇到过,甚至有的还不止一次地重复上演。古人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二)教什么?

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记住那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而是如何从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了解人性。

人性是什么?概括说来就是让自己利益最大化。人在做决定时总是会权衡这件事是否对自己有利,同一件事,在不同时候,处理的方式也不同。举个例子。

西汉政府在西汉初年和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政策。西汉初年到汉武帝之前,西汉政府通过和亲,与匈奴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即使匈奴有时要南下侵扰一下,西汉政府也保持极度的克制。

这个时候,与匈奴保持和平对西汉政府最有利,于是西汉选择了和匈奴合作。到了汉武帝时,与匈奴合作不再有利,和亲不再有用,于是西汉政府选择对抗,对匈奴采取了强硬态度。

(三)怎么教?

鉴于孩子的年龄和对世界的理解认知能力有限,他们还无法理解复杂的人性。因此我们在教他们读历史的时候,得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切不可拔苗助长。从历史小故事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方面,历史小故事的故事性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历史小故事的故事情节,引导孩子发散思维、展开思考,自己去探寻答案。

以昭君出塞和张骞出使西域这两个历史故事为例。我们可以在孩子读完这两个故事后分别问他以下两个:

1.昭君出塞到哪里?她为什么要出塞?

2.张骞出使的西域是哪里?他为什么要出使西域?

孩子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我们不妨再陪孩子一起把这两个故事再读一遍。通过两次的阅读,孩子一般都能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这个时候,我们结合第(二)点内容再进一步引导孩子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汉代人先是通过昭君出塞搞好和匈奴的关系,后来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人攻打匈奴。同样是在汉代,在对待匈奴的关系为什么会前后不一致?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由于孩子个体的差异,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做不到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去引导,孩子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以上就是我对教孩子读历史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