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躁的鬥魚,如何渡過資本的暗光時刻

焦躁的斗鱼,如何渡过资本的暗光时刻

當短視頻接棒直播成為新風口後,直播早已失去當年千播大戰的光環,各大平臺也是從之前的燒錢狂奔走上了精耕細作的運營模式,它也不再是一級資本市場上的“寵兒”。

其實在今年3月初騰訊在同一天加碼投資兩大頭部直播平臺鬥魚和虎牙,這就已經意味者,整個直播市場已經進入了上半場的最後收割期。誰能在這時搶先出線,誰就代表成功。恰恰虎牙憑藉騰訊的撐腰,摸石頭過河,5月成功在美股上市,獲得“遊戲直播第一股”的頭銜,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股價一度漲幅超過300%,截至目前其市值也是70億美金左右。

但對佛系的鬥魚,這一切現在似乎都已不存在了。和虎牙一樣,後者雖是遊戲直播行業中的領航者,甚至在一段時間,這家最早起步的遊戲直播玩家一度被認為是遊戲直播第一股。

近日,有鬥魚棄港赴美的上市的消息,同時還有媒體發佈消息稱國內另一直播平臺——熊貓直播目前正在作價30億人民幣尋求接盤俠。現在看來,對於這些還未上市的直播平臺,還能走的路,要不就是像映客一樣折價上市,亦或是前者一樣作價尋求接盤俠了。一級市場的資本正在尋求資金快速變現。

從此次鬥魚消息來看,上市應該是必然事件。早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鬥魚直播COO程超便對外界透露了鬥魚的上市計劃,更何況以鬥魚目前的實力,雖然虎牙70億美金的市值是自己目前可望而不可即的。但在直播行業下半場還未正式展開拉鋸戰之前,孰優孰劣還不能下定論。

最近數據顯示,鬥魚APP在今年第二季度單月MAU分別為4045萬、3950萬和4160萬,同比增長52%、38%及42%,相較於虎牙APP,這樣的成績顯然更為亮眼。同時在極光大數據的榜單中,鬥魚的滲透率更是以0.4%的優勢超越虎牙。在盈利上鬥魚更是早在2017年初就宣佈了盈利,相比虎牙更是早三個季度。

一直被看好的鬥魚為何會馬失前蹄呢!

焦躁的斗鱼,如何渡过资本的暗光时刻

遊移不定的態度,讓對手搶跑了

鬥魚雖然上市的消息很早就放出來了,但實質性的進展卻一直沒有,最起初其上市的地點是沒得選擇,礙於自己的體量、盈利等情況,只能選擇美股上市,但既好又壞的是,港股放開了同股不同權的體制,這給本已確定的鬥魚,給了一個新的選擇,相較於美股,港股對於鬥魚肯定更能理解,預想的估值上也會更高。

更為關鍵的是,遊戲直播這一行業,在這個星球上最為火爆的市場依然中國,彼時的美股上又沒有可以對標的樣板公司,美股到底能不能像國內一樣給鬥魚一個相對上揚的估值。這對“遊戲直播第一股”的鬥魚來說,一切都是未知數。

所以,穩妥的方式,就是選擇港股。事與願違的是,這時的虎牙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功登陸美股,股價翻倍上漲、而此時的港股上市企業幾乎無一例外的遭遇的“破發”的窘境,一天8次的敲鐘也使得港股資金進一步承壓。鬥魚就在猜測中錯過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負面新聞纏身、平臺管理混亂讓鬥魚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今年以來,鬥魚多次深陷負面新聞,平臺頭部主播爆料出平臺欠薪、多次被《焦點訪談》在內的官方媒體點名批評。還被爆料出管理員大批量離職、高層人員套現等行為,讓媒體對鬥魚的風評急轉直下。一系列的事件讓其無法專注於平臺上市。另一方面平臺在頭部主播的數量和造星能力上似乎也是其短板。這讓平臺在人氣上似乎也暗淡一些,畢竟,直播平臺的盈利能力更多的還是要靠頭部的主播的營收能力。

鬥魚如何“守擂”

雖然官方還未正式回應上市傳聞,但在美股上市將是大概率事件,這就使得鬥魚再一次和對手虎牙開始了同臺競技。今年五一假期期間,鬥魚在自己的武漢大本營舉辦了聲勢浩大的第三屆鬥魚嘉年華活動,其號稱嘉年華將“打通線上線下資源,覆蓋電競賽事、音樂表演、體育極限、影視動漫、豪跑展出、遊園美食和大型遊藝等泛娛樂行業內容”。這足以看出,鬥魚在接下來將以遊戲直播為根基,打造泛娛樂IP。同時在前段時間全球電競運動領袖峰會上鬥魚CEO陳少傑宣稱,鬥魚將在短視頻等娛樂板塊加大力度。這再次印證了鬥魚的發展邏輯。

筆者認為,鬥魚這樣的策略其實是在破除整個直播行業盈利單一的通病,就鬥魚目前來看,鬥魚目前盈利80%以上都是遊戲直播的付費打賞。因此這樣的發展邏輯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目前在整個遊戲直播市場上,首先,鬥魚還沒有做到絕對的領先位置,甚至在有些方面可能落後於競爭對手。其次,遊戲直播垂直市場的天花板很高,現在又有騰訊的加持,在這個垂直市場上,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現在沒有必要未來擴大營收或者追風口,打造所謂“泛娛樂化IP”。

鬥魚現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繼續深耕遊戲直播市場的同時,進行差異化競爭,提高自己的競爭壁壘,這樣還有可能在資本市場上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