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考行測判斷推理:邏輯填空並列關係巧分析

行測邏輯填空在國考的題量和難度相較於其他考試是相對來說高一些的,而且考點的考查比較固定。語境分析和詞語辨析是邏輯填空必考的內容,以前同學自己做題的時候只注重詞語積累,不注重語境的分析,也不注重詞語之間含義的辨析,這樣單純的積累對考試的幫助實際上是微乎其微的,中公教育專家希望大家在之後的複習過程中,方法上注意不要在單純的積累詞彙,注重分析。

在語境分析中會涉及到一種比較重要的關係,我們叫做並列關係。並列關係的標誌詞一般有以下幾種:

(1)也、和、與、並、又、還、以及、同時、同樣、另外、既...又、 又...又、也...也、一邊...一邊、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2)分號“;”以及大多數的頓號“、”

(3)句式:並列的句子、排比句、類比句

(4)修辭手法:對偶等

關於其應用,我們主要通過下面兩個例題來體會其用法。

例1.一年以來,歐美國家示威、罷工活動____,暴力事件頻發,社會亂象____,顯示出在經濟持續不景氣的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內部矛盾激化,社會危機加劇。

填入橫線處恰當的一項是()。

A、此消彼長 驚心動魄

B、此起彼伏 層出不窮

C、愈演愈烈 屢見不鮮

D、如火如荼 變本加厲

【答案】B。中公解析:這個題目我們會發現,從“歐美國家”開始,後面的三個短句,是並列短語,我們說並列短語的相同成分應該是並列的詞彙,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活動”、“事件”、“亂象”並列,因而兩個填空處與“頻發”應該是並列近義最優的關係。A項“此消彼長”沒有問題,但是“驚心動魄”不是“頻發”的意思,排除。C項“愈演愈烈”指的是一件事情本身,不是一個動態產出的過程,“屢見不鮮”也不是“頻發”之意,排除。D項“如火如荼”也指的是一個事件,不是頻發,因而排除D項。B項兩個詞彙均與“頻發”近義最優。

例2.文化是怎麼來的?似乎是一些學者、作家、藝術家、宗教家折騰出來的。其實這一看法過於。往深層次看,所有文化形態後面都有某種生態的條件和誘因,廣義的生態元素——包括地理、氣候、物種等——總是參與對文化形成的制約和。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淺薄 限制 B.膚淺 推動

C.狹隘 促進 D.片面 推進

【答案】B。中公解析:題幹第一個空為反對關係,往“深”層次看,說明前面的說法過於“淺”,所以我們可以鎖定A項和B項比較好。然後我們看第二個空,第二個空出現了並列關係的標誌詞“和”,但是我們通讀文段,前面說的是“所有”文化形態後面“都有”誘因,“總是”對文化的形成產生影響,所以我們應該考慮到,在這裡“和”應該有它的兩面性,也就是說,如果所有的都有而且總是參與的話,我們應該考慮到影響是有好有壞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應該填的是反義詞而不是近義詞,因而答案選擇B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