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窮人思維」?

張靜琪


這個問題界定為“窮人”思維,這裡窮人

不一定指通常我們認為的窮人,怎麼算窮,估計很多人都不願意面對自己窮,但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有人也曾將窮人思維界定為普通人思維——

似乎高收益總是伴隨著高風險,縱然高風險不一定帶來高收益,但低風險一定不會有高的收益,不知道各位如何認為?

那麼如何突破呢?必須要弄清什麼是窮人思維,然後有針對性的突破:

首先,如果認可高風險可能帶來高收益,那麼就應該適當的冒險,敢於邁出第一步,自己想做的,想好了就去做,不要怕這怕那,一輩子打工發家致富的畢竟是很少數,多數財富掌握在老闆或投資人手裡;

另外,選擇了就要堅持,凡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付出精力和時間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其次,不得不承認的是,有太多的人注重於眼前利益,苛求一夜暴富,恨不得一下子成功,哪裡有一年賺她幾個億或上千萬的項目,這是少數對普通人來講,於是乎人們趨向於投機取巧,彩票、傳銷、現貨等火了...

要明白賺錢快的項目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或者這個項目本人就有問題,如果項目這麼好,還能輪到到我們嗎?人都是自私的,好多人都喜歡悶聲發大財,大肆張揚的或許有其他我們不知道的秘密

接著,要學會吃苦,這裡的苦不是我們認可的工作中的任勞任怨,起早貪黑,而是為了提升,要勇於學習、挑戰之前不敢或討厭的事情,比如學習考試、技能培訓等;

眼光不能太短淺,身體最重要,不要前半生拿命換錢,後半生拿錢換命,苦的還不是自己,要考慮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衡;

然後,莫貪圖小便宜,相信

天下真的沒有免費的午餐,小便宜都是有心人設計出來的,他們都是為了自己或長或短的利益,因此有可能因為佔小便宜吃大虧,損失自己辛苦積攢下來的養老錢;

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總是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累出一身是病,誰又可憐自己半分?

再次,

窮人越窮,富人越富是有一定道理的,窮人跟富人最本質的區別是對資源的利用和自身認知能力的高低;

窮人或普通人大多很節省,錢到手上,寧可放在銀行裡存著,也不願意拿來投資,不要總是想,想好了就去做,反正都是窮,你還怕什麼?

最後,要明白一點,大多數人是普通人,不是因為我們生來就註定要窮,不是我們不如別人,只是因為被窮人思維的怪圈

限制住了自己

或許我們會嫉妒富人,覺得為什麼社會這麼不公平,人家那麼有錢,自己為什麼天天活的這麼累...

或許我們會為各種小事耿耿於懷,剛被多收了幾塊錢不開心半天,總是在瑣碎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卻不知花費時間來提升自己...

窮人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隻想“進”不想“出”,窮人財富一旦增加,就不想減少,不想再投資,窮人多想著去理財,先保本,再賺利息,這固然不錯,但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來改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讓自己學會掌握自己,利用手裡的資源,相信慢慢的就會好起來——


雪林君


由窮人變富人是一個艱難和漫長的過程,但比起做窮人來說,做一個思想上的“窮人”更為可怕。

什麼是窮人思維?

先來看一個故事:

有個窮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那 個“窮”字了。 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 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

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 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願以償,只是吃了一隻羊之 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隻。

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了,但是日子並沒 有改變,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終於 殺到只剩一隻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 他想:致富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 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發善心的富人興致勃勃送種子來,竟然發現窮人正就著鹹菜喝酒, 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裡依然一貧如洗。 富人轉身走了。窮人仍然一直窮著。

很多窮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要堅持到底卻很難。 據一個投資家說,他的成功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再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積蓄,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賬單


再看一個故事:

有個窮人,因為吃不飽穿不暖,而在佛祖面前痛哭流涕,訴說生活的艱苦,天天干活累的半死卻掙不來幾個錢。

哭了半晌他突然開始埋怨道:“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為什麼富人天天悠閒自在,而窮人就應該天天吃苦受累?”

佛祖微笑的問:“要怎樣你才覺得公平哪?”

窮人急忙說道:“要讓富人和我一樣窮,幹一樣的活,如果富人還是富人我就不再埋怨了。”

佛祖點頭道:“好吧!”說完佛祖把一位富人變成了和窮人一樣窮的人。

並給了他們一家一座山,每天挖出來的煤當天可以賣掉買食物,限期一個月之內挖光煤山。

窮人和富人一起開挖,窮人平常幹慣了粗活,挖煤這活對他就是小菜一碟,很快他挖了一車煤,拉去集市上賣了錢,用這些錢他全買了好吃的,拿回家給老婆孩子解饞。

富人平時沒幹過重活,挖一會停一會,還累的滿頭大汗。到了傍晚才勉強挖了一車拉到集市上買,換來的錢他只買了幾個硬饅頭,其餘的錢都留了起來。

第二天窮人早早起來開始挖煤,富人卻去逛集市。不一會帶回倆個窮人來,這兩個窮人膀大腰圓,他們二話沒說就開始給富人挖煤,而富人站在一邊指手畫腳的監督著。只一上午的功夫富人就指揮兩個窮人挖出了幾車煤去,富人把煤賣了又僱了幾個苦力,一天下來,他除了給工人開工錢,剩下的錢還比窮人賺的錢多幾倍。

一個月很快過去了,窮人只挖了煤山的一角,每天賺來的錢都買了好吃好喝,基本沒有剩餘。而富人早就指揮工人挖光了煤山,賺了不少的錢,他用這些錢投資做起了買賣,很快又成了富人。

結果可想而知,窮人再也不抱怨了。成功,不在於你能做多少事,而在於你能借多少人的力去做多少事!

學會借力吧!借別人的力,借工具的力,借平臺的力,借系統的力!由此,你便找到了槓桿的著力點,去撬動整個世界!


投資理財中,“窮人思維”很壞事!

窮人思維是什麼?短視?盲目?還是貪婪?

再來一段故事。在股市還好的時候,同事A因為炒股賺了不少錢,這個消息被同事B知道了。“你是怎麼賺的?”,B問A。A就把他是怎麼賺的一五一十地講給B聽。聽完之後,從來沒有涉足過股市的B動心的說,“我現在投10萬,什麼時候能翻一倍?”,他問。A說,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

B就跟著A買股票,第一個星期,有4天上漲,1天下跌,B還是挺開心的,算下收益差不多到了20%。於是B請A吃了頓大餐。第二個星期,形勢有點不對了,只有兩天是上漲的,3天下跌,B的收益不到20%了。

B有點急了,跑去問A:怎麼會這樣?A說,我的也跌了,我也不知道原因。最終,B的股票虧了30%,10萬塊錢只收回了7萬。一說起這件事,B就開始抱怨:我還以為A是股神,沒想到也不靠譜,害我虧了這麼多,以後真的不能聽他的了。

在上述這個故事中,在B身上,窮人思維顯露無遺:

短視:股票漲了就請吃飯,股票跌了就埋怨別人,只看短期利益,沒有長線思維,因而會因為沒有耐心而失去“翻身”的機會;

盲目:B是一個沒有任何炒股經驗的人,看到A賺錢了,他便設法效仿,最終連本都虧了。

在決定入市之前,B沒有去系統瞭解證券知識,沒有知識儲備,也因此缺乏自己的判斷,始終只能人云亦云,處於被動;

貪婪:還未入市,想的就是什麼時候能翻倍,賺了20%,還想繼續賺,沒有根據內外形勢作出合理的判斷,沒有及時收手的後果,必然是陷得更深。


金融視角


窮人思維不是隻有窮人才有的思維,許多富二代也有,所以才會出現“富不過三代”的現象。

到底什麼是“窮人思維”呢?

例子:兩個窮光蛋的故事

兩個身無分文的人去求敗佛祖,懇求佛祖指條明路。佛祖說,在東海深海之內有寶珠,你們去往東海,拿到寶珠,就可以致富。

甲聽了以後,心想自己根本沒有路費,擔憂會不會在路上餓死,因此在佛祖給了他們一點盤纏之後,他拿盤纏吃了一頓大餐,沒了錢,就更去不了了,只好繼續躺在牆根要飯。

和甲不同的是,乙拿著這點錢,換了幾個饅頭和窩窩,掏了個破竹節當水筒,一路往東去了。饅頭吃光,他就在路上討飯,心想即便我不是在路上討飯,在原來的地方也還是要飯,不如一路要飯去佛祖說的地方。乙要飯的時候很黑心,把腿綁起來裝斷了雙腿,還唱歌給別人聽,自己編祝福的話,很順口,一套一套的。因此較之其他乞丐,乙得到的錢比較多。

走了一年,乙終於走到了地方,看見大海,卻犯了愁。寶珠在海底,而他根本潛不下去。於是,他就拿一路上攢的錢,求教別人潛水的方法。而他潛入水中,卻並沒找到珍珠。但他沒有埋怨佛祖,因為這個技能,他在河流的入海口乾起了打撈的生意,有人找他打撈各種物品,他從中賺取了豐厚的錢財。後來果然發現沉船之中有珍珠,珍珠很珍貴,靠著這些錢,乙開始倒賣東西,他發現沿海的一些物品,內地極缺,如此便可賺取差價,他就幹起了販賣的生意,僱傭很多員工為他跑腿,並且對人才毫不吝嗇,一改當初摳摳索索光吃饅頭的風格。如此,乙直接奔了小康,成為了富商。

幾年後,甲和乙按照約定,又來到了佛祖跟前。甲還是一貧如洗,乙卻成了富人。甲抱怨佛祖給的錢太少,根本連路費都不夠,乙卻很感激佛祖,說是佛祖給了他堅定的信念。

在這個故事裡,甲看起來很大方,不摳,用佛祖給的錢吃了一頓大餐。乙看起來是“窮人思維”,很摳地只買了饅頭和窩窩。但實際上,甲才是真正的窮人,乙不是。甲和乙都得到了指點,即獲得了資訊,但只有乙提前計劃,想辦法完成了目標,甲卻到處找“去不了”的理由。

總結

1、窮人之所以窮,很可能是沒獲得有效資訊,想要變得富裕,必須得到前沿信息。(譬如去東海可以發財、買房比買車保值等)

2、得到確切諮詢以後,就要提前計劃,積累原始資本,不要浪費不多的資源,一旦完成初始資本的積累,往後的日子會更加好過。(通過一路要飯攢錢順便實現目標、獲得投資的資格

3、窮人思維者,喜歡尋找“辦不了”的理由,富人思維,則更傾向於思考“具體怎麼辦”,並不惜請教和學習。(甲心想這點錢去不了,乙則設計如何靠這點錢東去,並想方設法實現目標)

4、富人思維者正在看各類專業書,已經形成了查理·芒格所說的“明晰各行業、各專業從而做出準確決斷”的能力。而窮人思維者,看完這個問題下的回答他就信了。


豆子人民藝術家


A.“走,一會下班去那個新開的餐廳吃飯去!”

“不去,沒錢,窮。”

你總是以沒錢推脫各種同事間的聚餐,後來你發現其他同事關係越來越好,話題越來越多,工作越來越合拍,最後你似乎成了團隊中的局外人。工作中遇到困難不知道找誰幫助,有心事不知道找誰訴說。

B.“我朋友給我推薦了一個穩賺的股票,你買不買?”

“不買,沒錢,而且這個有風險。”

你總是害怕冒風險,有錢就想攢著,不願意做任何投資,總想著眼前的利益。最後你的朋友因為買了那支股票掙了十萬,你開始在心中懊悔,早知道就跟他一起買了。

C.“我準備給我兒子報一個國外夏令營,去美國遊學幾天,你給你家兒子報不?”

“不報,太貴了,這種就是忽悠孩子的,去了都是玩的,浪費錢。”

然後,你朋友的兒子去夏令營後增長了很多見識,學習也更加踏實,還樹立了很多遠大的目標。


你帶著兒子天天在家待著,兒子變得越來越調皮,在家天天看電視,也不好好寫作業。你終日為兒子頭疼不已。有時候為孩子投資,讓孩子多出去看看,開闊眼界,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按字面上的意思,窮人思維就是物質上的貧窮而造成的一種消極的思維。現實中更多的是形容一個人鼠目寸光,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懂變通,侷限於自己的窘境。這些總是被窮人思維禁錮的人總是擁有如下特徵:

1. 這樣的人總是對生活妥協,認為自己不會有什麼改變,很少想到如何掙錢,如何才能掙更多的錢,每天就是做相同的事情攢錢。

2. 這些人總是會排斥富人,覺得為什麼社會這麼不公平,人家那麼有錢,自己為什麼天天活的這麼累。終日抱怨卻不知上進。

3. 在瑣碎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卻不知時間才是最寶貴的。這些人會因為菜店老闆多收了自己兩毛錢而懊惱半天影響工作,會因為沒趕上那趟人少的公交車而悶悶不樂,總是在瑣碎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卻不知花費時間來提升自己。

4. 害怕投資,只想攢錢。窮人總是有一種固化思維,少用就等於多賺,就算機會擺在面前,他們也會覺得那是一個坑,不能往裡跳,害怕投資,覺得如果有意外,那自己辛辛苦苦攢的錢就都沒了。他們給自己畫了一個圈,然後原地踏步從不敢邁出一步。

所以說,人還是得跳出自己圈子,打破固有思維。


——END——

你覺得什麼是窮人思維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窮人思維就是社會底層思維方式,競爭法則決定社會財富的漏斗型模式,越往上越小。窮人思維要往上走變成富人思維,最簡單的方法,大多數人的想法不要吸取,吸收少數人的想法。富人屬於少數人。行為上,遵從少數人做法。遵循原則:所有人都認為對的,你就不要去做,所有人都認為的方法,你就不要用。



窮人思維在投資理財的時候展現形式如下:

1.投資的信心來自於別人:大多數人在遇到投資機會的時候,必然第一思維是對方多好,對方團隊優秀,對方有大佬站臺,對方有背景,對方有關係等等,不停的跟隨項目方思路,在心中給自己畫像,直到完全認可,滿足自己,取悅別人,而不自知。甚至貪圖小利,而把自己的錢投了出去。



2.投資的決定是別人引導:對方銷售或講說人員,利用各種銷售策略,其實全是按照人性的弱點,進行的同意培訓和包裝,在特點的場景下,進行心理暗示,大多數會衝動投資,此思維很容易慢慢窮苦。

3.投資的開始是從眾心理:本來信心很堅定不投資,看到身邊的朋友,親人,同事投資了,馬上開始懷疑的,下一步的心理都投資了,要虧一起虧(反正都窮),掙錢了,就我自己沒投資多虧啊,或者看到投資成功的案例,開始動心了,典型的無獨立判斷,無堅持原則的富人思維。

4.投資的結果是滿心憂慮:大多數人投資的唯一的目的:為了省心的獲取更多財富。基本無上線。當美好的願望快落空的時候,開始滿心焦慮,而無對策,影響身心健康。少數的富人投資一定是為了成就某一件利國利民的事,順便爭取利潤。有一句名言:追著錢跑,必然沒錢。



5.理財的策略是保守到底:大多數做理財,兩個極端,其一就是堅守國家信用,堅持做無風險的理財,心中考慮的是本金的安全,無視通貨膨脹的變化。堅持底層勞動人民相信國家的信念,而不為自己的財富增值考慮。這樣的思維是平安一生,難以致富。但也活的自在。



6.理財的策略是冒險到底:

窮人中這個列子也常見了,這就是投機永遠存在的原因,人性的弱點,經常是做自己控制不了的事,在心中刻畫美好的畫像,促使自己奮起一搏。

總結:窮人在理財上基本兩個極端,要不完全不相信,要不瘋狂到底,賭一把。窮人在投資上經常是自己不行,別人肯定行。別人如果行,幹嘛找你呢。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舉例說明:以窮人思維為A,富人思維為B(我挺討厭這種固化概念還帶有貶義的詞語)開傳統快消品貿易的實體店為例。

A開店考慮到資金不夠,同樣的面積先考慮店鋪便宜的,位置偏不偏無所謂,每個月壓力沒那麼大,不想和別人合夥做生意,自己把控,賺的錢不用和別人分,裝修也不用太好,自己安排一些農民工隨便弄一下,貨架淘寶上買就是了,反正都是租的,賣的是貨,又不是裝修。

B開店資金也有限,但經過調研覺得位置好的商鋪能帶來更多客流量,與A的選址對比下,每天多三分之一的客流量就可以賺回店租的差價,自己人脈有限,權衡利弊之下拿出30%的股本引進一位志同道合投資人,利用對方的資源擴展業務,並考慮到整個中國經濟正在轉型升級,將整個店鋪裝修承包給了裝修公司,通過裝修來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還可以吸引部分高端客戶。畢竟所有商業都非常遵循28法則。

A在裝修期間爭取最小的成本完成最好的效果,材料自己買,施工的師傅也是自己一個個請,按天結算,堅決不讓師傅賺更多的錢,裝修好後師傅們也不會有消費的衝動,拿完錢就走,再加上某寶上買的傢俬貨架都是比市面上的實體店更便宜,但也不會有商家主動購買A的商品,總得算下來,預算10萬的裝修,8萬多就搞定了,洋洋得意,為自己的一套省錢辦法興奮不已。

B在裝修店鋪的時候已經和裝修公司談好了,20萬的裝修款,先付10萬,5萬半年內付清,還有5萬當成消費款的形式轉化為消費,價格就按批發價算,也不會算貴給裝修公司,並且一邊裝修一邊幫裝修公司打打廣告,裝修公司興奮不已,B也興奮不已。B在對比了某寶和實體店的價差之後,買傢俬和貨架都是實體店買,講價也沒怎麼講,70%付現金,30%兌商品,接近批發價,比市面上的價格實惠一些。商家生意不好做,權衡一下也接受了,拿出去的現金比A還少,又做成了不少生意。

A開業之後雄心壯志,先打開銷路再說,所有商品都是低於市場價格,吸引了一大批貪圖小便宜的偽忠實客戶,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後,發現價格低的走量很大,於是進了一大批低端產品,進店的客戶不少,低端產品走量沒利潤,看似生意紅火,但實際上並不賺錢。

B在沒開業的時候已經通過花錢建立了一層弱關係了,開業之時精心策劃了一番,雖然看起來優惠實在,但算下來營業額一點都不低,高過於A許多,經營中心在中高端,利潤低的商品結合著利潤高的商品賣,再加上口齒伶俐,處事圓滑大方,已經幫軟關係的朋友拉了幾筆生意了,還得了不少介紹費。再通過投資人的資源拿到了一些小公司的訂單,該送禮的時候從來沒有小氣過,不關生意成不成,先交個朋友。

A經營一段時間之後已經形成了以中低端為主導的消費群體,雖然賺的錢不多,但人是從來也不缺,高朋滿座,熱熱鬧鬧的,自然也就抽不開身去走走市場,維護維護人脈關係。天天發朋友圈從來都是自己的產品,以接近微商的刷屏方式橫掃,可是效果有限,大部分營業額還是線下貢獻的,勉強夠養家餬口,詳細算了算,生存沒問題,想發展起來就有點難了。過了半年之後,看似貨越來越多,都是以低端的為主,稍微高端一些的產品已經佈滿塵灰,想想辦法,咬牙提高了部分低端產品的售價,流失了一大批偽忠實客戶,看著B生意越來越好,卻怎麼也想不明白,一樣的起點,為什麼別人的生意越做越好做,自己的產品物美價廉,卻怎麼也賺不了錢。某寶某東的費用太高了,效果都不知道怎麼樣,也不敢投資往線上走。只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看看有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大訂單。

B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貢獻高利潤的還是那批高端客戶,一個高端客戶頂20個低端客戶,索性就高薪請了一個得力的店員負責店內的生意,自己抽出身來多走走這些高端客戶,哪怕在客戶公司裡坐一天都好,結識的新朋友都是高端客戶差不多收入的,新朋友越來越多,額外收入也越來越多,自己不在店裡守著,反而生意越來越好。甚至通過這些關係還發展了副業。經過半年的發展,現在小訂單已經不好意思曬朋友圈了,反倒是經常幫自己的客戶介紹生意,偶爾才發發自己的產品。店內店外的生意慢慢走向穩定,營業額和利潤的增長率已經降到個位數了,很清楚的認識到線下線上結合才是以後的發展趨勢,果斷的招聘人員,投資線上發展,並且自己註冊品牌,轉向品牌經營,決心緊隨升級的步伐,不浪費如此大好機會,爭取成為富人。


Executive


思維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對人們的言行起決定性作用。窮人很多時候是被思維方式所困。


1、不懂分享,害怕別人超過自己

這是典型的窮人思維,在他們眼中蛋糕只有那麼大,分享給別人自己就沒了。


剛工作時遇到一個這樣的同事,她算是公司元老級員工吧,在公司待了10年。天天重複著同樣的工作。


剛見面時她對我很不友好,主要表現在請教她一些問題時不願意回答或者直接不回答,整天頤指氣使用鼻孔看人。


開始我以為是自己不好,說錯了什麼話。大約半年左右,我發現她和部門其他同事關係都不好,對每個新同事都那樣。(可能是因為部門所有人都曾是她手下的新人吧,她同期的人不是升遷就是換工作了)


在那工作了一年多我離職了,到創業公司尋求新的挑戰。大約兩年後,聽說她因為人際關係差,合同到期後公司不予續簽。


在窮人眼中,知識經驗,資源是消耗品,分享給他人意味著減少,未來自己需要時份額就會減小。暢銷書《別獨自用餐》中也提到這個觀點。



2、自我設限

人最難超越的就是自己,踏出心理舒適區對“窮人思維者”很難。遇到困難,他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找藉口,告訴領導這個方案不具有可行性,卻說不出原因。


將自己困在舒適區之內,不肯踏出哪怕一步。



3、抱怨、後悔

抱怨與後悔是人生最不划算的行為。日本知名作家西田文郎在《錯覺法則》中指出:真正控制我們行為的是IRA,IRA屬於潛意識區,與情緒密切相關。


當我們向大腦輸入正向思維時會產品正向的積極的行動;當我們向大腦輸入負面的消極的情緒時,會產生負面的行為。


抱怨、後悔除了產生負面行為,沒有任何好處。


另外負能量滿滿的人還會被人嫌棄,影響人際交往。



4、不懂得設置界限的“老好人”

不知是環境使然,還是我們自身問題,身邊討好型人格者居多。我自己也是討好型人格者。我們這類人,總是害怕別人不開心;當發現對方不開心時會第一時間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這麼的結果之一是,不懂得拒絕別人。雖然也有自己底線,但當別人越界時會一再退讓。還總用吃虧是福,自我安慰。


事實上這樣無原則的退讓,只能讓對方變本加厲。



5、過分在乎面子

大街上因為你踩我一腳我踩你一腳而吵架的人往往是“窮人”。


這是因為窮人在乎面子“你踩了我,沒道歉,不教訓你,我就會感覺自己很慫”。他們在乎別人的看法,為了別人的看法而生活。


6、拒絕學習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窮人思維者容易滿足現狀,不願意接受挑戰,追求安逸。


大學有個同學,上學時的目標是嫁個好人,畢業後一年在父母的安排下結婚,並很快有了小baby。天天在家帶帶孩子看看韓劇,過的好不愜意。


但去年老公出軌公司女同事,同學傻眼了,她早已喪失學習能力,完全沒有職場競爭力。她最開心的是把孩子給了男方,自己依然貌美,可以再尋良人。


長智齒的刺蝟


窮人思維”到底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窮人會一直窮?僅僅是因為他們缺錢,所以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了嗎?顯然這絕非全部,不妨從這幾點來理解~


  1. 稀缺

    指“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比如,你手頭上擁有1萬元存款,但遇到急事,需要5萬元救急,你會出現金錢上的稀缺。

    再比如,領導交給你一大堆任務,至少得需要一個星期才能完成,而他卻只給了你3天的時間,你就會出現時間上的稀缺。以此類推。

  2. 稀缺心態

    在稀缺狀態下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你缺什麼,這種所缺乏的東西就會在潛意識裡牢牢俘獲你的注意力,並改變你的思維方式,影響你的決策和行為方式。

    比如,你原本想好好挑選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不想再走彎路了,但在缺錢的壓力下(比如下個星期就要付房租),你可能會放棄這種想法,轉而隨便選擇一份工作(比如電話銷售)。

    儘管這份工作並不適合你,但可以解燃眉之急。相反,不缺錢的人,則會花時間認真挑選一份適合自己的好工作。

  3. 帶寬

    即心智的容量,也就是同一時間內我們思考問題的數量。其包括兩種能力: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在稀缺狀態下,我們的帶寬往往是降低的,因為被眼下的緊急事務佔據了。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思考就會缺乏前瞻性。比如,在選擇工作時,前瞻性的思考邏輯應該是:這份工作是否能夠充分發揮我的優勢?它能夠給我帶來怎樣的能力提升?這家公司的晉升空間怎麼樣?是否值得長期發展?這家公司在行業內的競爭力如何?是否是一個值得加入的平臺?我是否認可這家公司的價值理念,能否融入這家公司?

    而在缺錢、下個月就要付房租的情況下,你只會關心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這份工作的薪水有多少?能否夠我支付房租?

  4. 管窺

    即短視,以極窄的視野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從而讓我們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更長遠的事情。

    比如,我們為了生計而選擇一份電話銷售的工作,但你可能不會想到,6個月之後再次跳槽時,這份工作會為你的職業發展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

    同樣,只考慮薪水而不考慮其他因素(比如優勢匹配度、晉升空間、公司/行業選擇等等),也屬於典型的管窺表現。

  5. 認知能力

    我們解決問題、獲得信息、進行分析和決策的能力。這屬於智商的一部分。稀缺狀態下,會導致我們認知能力的下降。如前例所述,當他有時間回顧自己從事電話銷售的這一經歷時,他自己都會覺得當時的選擇很蠢。

    事實上,對於我們所諮詢過的絕大多數客戶而言,當他們在回顧既往的工作經歷時,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當時的選擇並不明智,併為此而後悔。這屬於典型的由於稀缺而導致的智商降低狀態下做出的短視行為,並在現實工作中屢見不鮮。

  6. 執行控制力

    我們管理自身的能力,包括計劃、關注、行動和控制。在稀缺狀態下,我們的執行控制力也會下降。比如,在職場上你往往會發現,那些對工作抱怨越多、越不滿意、天天想著要換工作的人,往往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他們很難通過高效的計劃及執行來改變現狀。

  7. 雜耍

    時刻忙於處理緊急事務的狀態。你就像一個雜技演員,馬不停蹄地處理一項又一項的緊急任務,從而導致你更沒有時間來思考重要的事情。你剛剛辭去了一份十分糟糕的工作,再也不想重複那種工作狀態,於是希望好好規劃一下未來的職業生涯。

    但你下個月要交房租了,要用到錢;好朋友要結婚了,又要準備禮金;晚上睡覺不小心凍著了,去一趟醫院又要花去你幾百塊;手機欠費了,又要充話費,總是有各種各樣緊急的事情進入你的視線,你無法擺脫,於是,你又在思考著得抓緊時間再找一份工作,投了一個星期的簡歷都沒有得到回應,於是你著急了。好不容易有一份電話銷售的工作,要不要接?算了,急用錢,接吧。以後的職業生涯怎麼辦?先不管了,以後再說吧!

  8. 借用

    也可以理解為透支,無論時間還是金錢,皆可以透支。在稀缺狀態下,我們可以通過借用來應對突發事件,但從長遠來看,會進一步加劇稀缺的狀態。比如,你每個月薪水3000塊,是個月光族,只夠養活自己,但某一天家人突然生病,需要5000塊救急,但你沒錢,只能從信用卡上透支。眼下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你下個月就要把這筆貸款還掉,到時候你缺錢的狀態會變得更加緊急,你的日子會過得更加拮据。

  9. 餘閒

    我們可以用來支配的多餘資源。餘閒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可以讓你有能力應對突發事件,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比如,當我們手頭上擁有10萬元存款時,即使當下因病急需支出5萬元,我們依然可以遊刃有餘,從容應對;當手頭的工作只需要3天就能完成、但領導卻給了你一週的時間期限時,你就不必承受那麼大的壓力;當我們擁有過硬的一技之長時,就不怕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隨便接受一份穩定但並沒有前途的工作。

  10. 稀缺陷阱

    當你的某種行為會導致或加劇稀缺的形成時,這種行為就是稀缺陷阱。

    比如,當你因為要付房租而隨便選擇一份電話銷售的工作時,一旦這份工作不適合你,你半年或一年後再次跳槽,就會跳入早就埋下的陷阱。因為用人單位會根據你以往電話銷售的工作經驗,只會給你銷售方面的offer,你想轉行的想法也最終無法實現。而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擁有餘閒,這樣才能建立起應對突發事件時候的緩衝機制。各種類型的稀缺(無論是缺錢還是缺時間)都有著相同的組合元素:管窺、借用、餘閒缺乏、帶寬負擔。尤其是管窺心態,會讓你擱置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

    當我們為了解決眼下的難題而付出了太多的精力時,就無法有效地規劃未來。


愛爾蘭的旋律


有這麼一個段子說得好:

有錢人的兩會:董事會,培訓會

普通人的兩會:約會、聚會

窮人的兩會: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富人的兩會:必須會,一定得會。


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


富人和窮人的區別並非只是錢的多少,而是在思維上有著迥異的取向。


自我認知

窮人:很少想如何去賺錢、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為自己一輩子就該這樣,不會有什麼改變。

富人:認為自己生來就是要做有錢人的,骨子裡有強烈的賺錢意識,並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富裕起來。


學習

窮人:學手藝、學技術等專業技能,很少接觸廣泛性的知識。

富人:學管理、學銷售、學口才,經常參加培訓以最快的速度捕獲市場精準信息,結交各界高端人脈,擴大自己的格局和視野。


財富觀

窮人:少用就等於多賺,即使有錢想投資也不願冒風險。

富人:渴望財富,重視資本,學習經營資本的技巧,靠金融投資賺錢。



金融新觀點


一、做事只看重絕對的金錢收益。

我在工行工作的時候 ,一個月不到一萬塊;後來跳到了騰訊,工作翻了一倍。 我為此開心了幾個月後,才發現,以前,我每天雷打不動的只需要工作八小時;在鵝廠,幾乎每天都得加班,有時甚至要工作十三個小時。這樣我平均每小時獲得的收益,並沒有高特別多。

二、不懂得預判形式。

在全民微博的時候,我一個微博上粉絲過萬的朋友跟我說早開公眾號,把粉絲往公眾號上導,我還覺得很疑惑,微信的影響力怎麼可以和微博比呢?QQ火了那麼多年也沒見到誰在QQ上做成個人品牌呀?於是乎,他已經可以靠公眾號的十萬粉絲每月收入幾萬了,我才認真對待起公眾號來。如果早點聽他的,能趕上微信的紅利期,我的收入每個月至少也能多賺一萬元。 

三、只節流不開源。

為了讓自己銀行卡上的數字持續增長,我和很多人想的都是一樣的,關注怎麼省錢,還不是擴大自己的收入來源。 我剛工作的那幾年,勤勤懇懇,不怎麼花錢,也就只存下了幾萬塊。 現在有個概念很火——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多重職業,便意味著多重收入。比如你上班時可能是個會計,下班後你可能可以靠寫作賺錢,可以靠拍短視頻賺錢。


等到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我除去每天堅持寫作,運營公眾號,更新了將近800篇文章,有一筆可觀的廣告收入外,業餘時間會給企業的高管培訓演講;自己還投資了一個本地的美食自媒體……

如何擺脫窮人思維?開始關注你每小時能創造多少價值,懂得預判形式,先開源再節流。


作者簡介:賀嘉老師,長江商學院CEO班演,講教練,教過1000+高管的演講,現在想帶你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