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共體大協作,一個小時內轉診成功搶救顱腦損傷患者

医共体大协作,一个小时内转诊成功抢救颅脑损伤患者

通訊員 | 陳紅飛(浙江省常山縣人民醫院)

來源 | 中國縣域衛生

7月19日,浙江省常山縣招賢鎮一名患者樊某因頭部外傷導致昏迷,經常山縣醫共體招賢分院綠色通道搶救,並及時送往常山縣人民醫院救治,患者得以脫離生命危險。

1

患者突發顱腦損傷,搶救及時脫離危險

“醫生,救命……”7月19日上午9時許,常山縣人民醫院醫共體招賢分院門口傳來一聲急促的救命聲音。

在招賢分院上班的醫共體總院感染科王勇主任,立即起身前往查看。只見一名患者倒在地上,兩名家屬在旁邊不知所措,王勇主任上前詢問樊某家屬瞭解病情,同時吩咐開通“綠色通道”,組織院內醫護人員開展搶救。

隨後,患者被放到病床上,吸氧、監護、開通靜脈通道輸液。3分鐘內,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開展中。

此時,正在招賢分院上班的總院腦外科主任揭波盛聞訊趕來,立即給患者進行了清創、包紮處理。

經瞭解,患者樊某因外傷導致頭部,神志不清。病人雖然搶救過來了,但病情還不穩定,尚未脫離生命危險。

揭波盛評估病情後,考慮到基層衛生院醫療設備有限,立即做出決定:患者顱腦損傷,需要立即轉移,進行下一步治療。

揭波盛馬上通知醫護人員聯繫120救護車,同時立即給病人傷口並與家屬交代病情,安慰家屬,直至將患者安全轉運至上級醫院。

10:05,病人安全送達醫共體總院常山縣人民醫院,通過“綠色通道”,患者送往醫院放射科進行顱內CT掃描。

10:17,在招賢分院的揭波盛通過醫共體信息共享平臺,查看CT影像結果:患者樊某頭顱CT檢查未發現大問題。

医共体大协作,一个小时内转诊成功抢救颅脑损伤患者

2

浙江常山:醫共體建設“乾貨”多

“縣域醫共體建設不只是一個層面、一項做法的改變,涉及機制、體制和模式的綜合性變革,必須從理念到行為,從認識到方法多幹點實的。”浙江省常山縣衛生計生局局長黃國華說。

據悉,常山縣是浙江省11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之一。在過去8個多月中,常山縣衛生部門安排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分批到浙江大學集中培訓。在提高對醫共體改革理性認識的同時,謀劃實質性的運作方案。由常山縣人民醫院、常山縣中醫院牽頭的兩個醫共體還分別組織了10多次專題學習會、讀書會和改革座談會。

“醫共體建設需要重構服務體系、重塑服務模式,必須認識服務的內涵和尋求實現服務同質化的方法。”常山縣人民醫院院長饒祖華如今又添了一個頭銜,“常山縣人民醫院醫共體院長”。這個身份要求他,必須對醫共體內10家鄉鎮分院負責。

“總院與分院實行院科兩級式管理,實行同樣標準的績效考核。”常山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林木青分管醫共體建設。她的策略是分線摸底後分線管理。在過去8個月中,總院派出醫療、護理、影像、藥房、質控、藥品耗材採購、財務等小分隊對10個分院進行分線摸底,並從今年3月開始對醫療、護理、院感、繼教、財務等實行與總院同質化管理。

“新的服務體系和模式需要新的評價方法。”常山縣衛生計生局醫政醫管科科長林文成說,他們對以往做得較好的服務舉措進行了梳理,形成了《常山縣醫共體醫療服務細則60條》和涉及雙向轉診的6個疾病目錄。

不僅如此,常山縣醫共體在實踐中還形成了《常山縣域醫共體服務評價指標體系》,體系包括引導服務、便利服務、權益保障、流程便捷、環境優良、健康教育、分級診療、簽約服務、運行保障等10個維度、80項指標,賦分為300分。

醫共體形成後,人力資源如何統籌是各地普遍面臨的難題。據悉,常山縣域醫共體成立後,牽頭的縣醫院成為獨立法人機構,各衛生院獨立法人資格變更為縣醫院分院,原有崗位設置隨機構改變已不再適用。

“崗位統籌是常山醫共體建設的一大探索。”饒祖華說,按需設崗、崗位統籌、崗薪結合是三個基本原則。醫共體核定編制總量是1135人,其中10個分院335個,管理、專業、工勤崗位比例為0.54%、98.92%、0.54%;專業技術崗位中正高、副高分別佔5%和10%,數量為17人和33人。

“這個崗位統籌方案破解了不少難點。”林文成說,一是有效緩解了基層人員不足;二是對崗位的工作內容進行了明確,基層醫務人員感到職業前景更明朗了;三是對工作量少的崗位進行整合,使得崗位效率得到了提高。

據悉,常山縣正在試行醫共體分院院長競聘和年薪制,常山縣人民醫院招賢分院院長競聘已有結果,原東案分院陳紅飛在競聘中勝出,年終考核合格後將享受30萬元年薪待遇,薪酬翻了近一倍。

精選閱讀:

【倒計時10天】8月3-4日,第五屆中國縣域衛生髮展論壇將在西安召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