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兩村200多年禁止通婚,如今「一笑泯恩仇」!

接過北山村贈送的寫著“睦鄰友善”的牌匾,普寧市燎原街道果隴村福利會會長莊俊發十分激動,他緊緊地握住普寧市流沙東街道北山村代表的手。這是他們這代人對兩村歷史恩怨的一個了斷。

從果隴村到北山村,僅約6公里。這段路程,兩村人卻用了兩個世紀來跨越。因為祖輩立下的規矩,兩村人世代“老死不相往來”,更不允許通婚。

去年以來,在兩村鄉賢的推動下,兩村的村委會、福利會、鄉賢諮詢委員會等多方形成合力,摒棄前嫌,攜手共創美麗鄉村。

潮汕兩村200多年禁止通婚,如今“一笑泯恩仇”!

5月6日,睦鄰友善贈匾儀式在果隴村太祖祠舉行。圖為年輕的北山村村民抬著牌匾行進在隊伍前列。

迎來“睦鄰友善”

5月6日,果隴村彩旗飄飄,鑼鼓喧天,一片喜慶。睦鄰友善贈匾儀式在果隴村太祖祠舉行。

“村裡的廣播早就播報了這個事,全村都知道,都在等今天呢。”村民許大姐說,村裡每房都派出了代表參加儀式,要去太祖祠一起祭祖。

潮汕兩村200多年禁止通婚,如今“一笑泯恩仇”!

在“五一”當天,兩村就發佈公告,稱果隴村與北山村因歷史原因,偶有縫隙。經多方協商,決定摒棄前嫌,結為友好鄰村,攜手共創新時代美麗鄉村。

上午10點,北山村的40名代表來到果隴村牌坊。此時,道路兩旁擠滿了村民,大家爭相歡呼、拍照。在儀仗隊的歡迎下,大家往果隴村太祖祠行進。在隊伍前面,4個英姿挺拔的青年抬著寫著“睦鄰友善”的牌匾,格外顯眼。

“4”在當地是吉利數字,寓意成雙成對。

在太祖祠,贈匾儀式隆重舉行,兩村還簽訂了《締結友好村協議書》,內容包括促進兩村教育、經濟、環境、文化(包括民風民俗、婚娶)等。

潮汕兩村200多年禁止通婚,如今“一笑泯恩仇”!

“我們改變了歷史,也見證了新的歷史,希望兩村以後永遠友好往來。”莊俊發說。

北山村祖祠理事會會長許祥照難掩內心的激動,說:“老一輩人的恩怨終於在我們這一代了結了,再也不會影響年輕人了。”

潮汕兩村200多年禁止通婚,如今“一笑泯恩仇”!

贈匾儀式完畢後,果隴村在太祖祠設席,宴請北山村的代表。席間,記者瞭解到,這是北山村幾代人以來首次以賓客的名義,出現在果隴村的宴席上。

果隴村黨總支部副書記莊承傑告訴記者,5月11日,果隴村將派出代表,到北山村回訪。雙方互相走訪,互相溝通,就像親朋一樣往來。

潮汕兩村200多年禁止通婚,如今“一笑泯恩仇”!

說不清的“世仇”

果隴村和北山村都是普寧的大村。果隴村戶籍人口有2.4萬餘人,海內外鄉賢有10餘萬人,主要姓莊。北山村人口接近1.6萬,海內外鄉賢也有數萬人,主要姓許。

雖是鄰村,但在過去的兩百多年時間裡,果隴村和北山村村民卻彼此“老死不相往來”。

對這段長達二百餘年的歷史恩怨,村裡已無人說得清緣由,也沒有史料記載。但村民們都知道,這是祖上定下來的規矩。

“一代代傳下來的,就只知道有這麼一回事。”莊承傑坦言,他當了20多年村幹部,也釐不清歷史恩怨。“聽老一輩說,可能是在很久以前,兩村因為農事勞作,爭奪田地、水源等導致矛盾,結下恩怨。”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兩村經濟、情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來越多。但在“世仇”的禁錮下,村民之間的隔閡依然很深。“雖然部分年輕人有來往,但交得不深,彼此都防著對方。”莊承傑說。

如果涉及男婚女嫁,家長們都不同意,沒人敢違背祖宗定下的規矩。多位村民提到,兩村不時傳出有戀愛中的男女青年因祖訓而被拆散。

北山村委會黨總支書記許春苗告訴記者,也有兩村青年男女因在外工作,不知祖訓而在一起生活的,他們只能“偷偷”結婚,結果在雙方家庭留下“一根刺”,“一旦長輩有個三長兩短,或小夫妻出現不和睦,或者孩子有個意外,都會被認為是違反祖訓造成的。”

潮汕兩村200多年禁止通婚,如今“一笑泯恩仇”!

鄉賢推動改變

村民都知道“祖規”,也渴望改變“祖規”,只是一直沒人敢提出來。

“今天的活動十分好,我們早就希望兩村和好,年輕人可以正常來往。”北山村一位村民說。

化解歷史恩怨的,正是兩村的鄉賢。記者採訪獲悉,在兩村鄉賢的推動下,兩村的福利會、鄉賢諮詢委員會和村委會三方合力,引導村民達成協議,化解歷史恩怨。

71歲的莊禮乾就是其中之一。曾在普寧市外事僑務局工作的他,去年底被聘為果隴村鄉賢諮詢委員會副會長。他在與村民、親朋、鄉賢聊天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大家對化解兩村恩怨的願望。

“推進新農村建設,不好的民風民俗要改變。”莊禮乾告訴記者,他找到了北山村的一位鄉賢——他的前同事,“我一提議,他就說好,大家也十分支持,這就是民心所向。”

許春苗說,在鄉賢的推動下,兩村村委會、福利會多次銜接,精心組織舉辦互訪活動。

實際上,無論是鄉賢諮詢委員會還是福利會,其成員均主要是村裡具有較高威望的人。其

中,鄉賢主要在村莊事務中出謀劃策,為化解基層矛盾、村莊發展提供幫助;福利會主要是用好鄉賢捐資,為老人、小孩、貧困人群謀福利。

“普寧積極培育和發展村(社區)鄉賢諮詢委員會,凝聚鄉賢力量,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普寧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止2017年10月,普寧市568個村(社區)已全面建立鄉賢諮詢委員會,實現了全覆蓋。

潮汕兩村200多年禁止通婚,如今“一笑泯恩仇”!

| 專家觀點 |

發揮村內生組織力量解開歷史恩怨

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劉義強認為,在潮汕地區,農村社會具有較為強烈的宗族文化傳統,它既形成了同姓宗族聚居的人口分佈形態,也造就了農村居民的緊密團結,以應對自然、經濟和社會風險與挑戰。然而,這種基於宗族和村莊的高凝聚力,也可能因為特定的偶然事件,比如突發的衝突和矛盾等,形成村莊之間的所謂恩怨和世仇。這樣的歷史恩怨往往疊加著祖宗廕庇、嚴厲的祖訓要求等觀念,單獨的成員很難改變,也就持續不斷延續下來。

劉義強表示,化解兩村世代恩仇,外部干預往往難以奏效。果隴村和北山村在新時代充分認識到,這種狀況需要改變,才能共享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於是,兩個村依託村莊內生組織福利會和鄉賢諮詢會進行民間溝通,利用鄉賢和宗族老人的威望化解村民心裡的疙瘩,疏通雙方的願望和訴求。兩村的村兩委主動引導這種活動,積極牽線搭橋,做到了借民望、順民意、得民心,效果值得稱讚。

劉義強倡議,其他具有類似歷史恩怨的村莊,可以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支持下,動員村莊內生組織和力量,尤其是發揮具有較高威望的老人會、福利會以及各種鄉賢理事會的作用,通過民間自主溝通化解恩怨,村兩委予以引導協調,形成新時代村莊和睦的典範。果隴村和北山村採用的和解儀式,比如搞睦鄰友善活動等,切實將兩村人民聯結起來,共同聯歡,具有良好的效果。

南方農村報記者 程勝濤

南方日報記者 湯凱鋒 達海軍

通訊員 高壯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