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立夏傳統習俗——稱體重,你準備好了嗎?

節氣|立夏傳統習俗——稱體重,你準備好了嗎?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更是;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交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節氣|立夏傳統習俗——稱體重,你準備好了嗎?

關於立夏的習俗都有哪些呢?

吃烏米飯:

戰國時代,龐涓和孫臏一同進山向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急於求成,學了些皮毛之物就下山去了。孫臏勤奮好學,鬼谷子將兵法精華傳給孫臏。龐涓得知後,非常嫉妒他,先假意熱情招待孫臏,而後又弄斷他的腿,使他陷於囹圄之中,騙他寫兵書。孫臏為了保全自己,故意裝瘋賣傻,把寫好的兵書也燒了。龐涓懷疑孫臏裝瘋,就把他關進豬圈。看守孫臏的老獄卒心眼很好,他與老伴商議後,把糯米用烏樹葉浸泡後煮熟捏成小糰子給孫臏。龐涓以為孫臏在吃豬糞,就放鬆了對他的看管。後來,齊國派人把孫臏救了出來,孫臏在齊國大展鴻圖,打敗並殺死了龐涓。

孫臏十分感激那位老獄卒,每到立夏,就要吃一頓烏樹葉糯米糰。人們欽佩孫臏的氣節才華,也在立夏時做烏米飯吃。立夏吃烏米飯的風俗便形成了。據說,吃烏米飯還能祛風敗毒,連蚊蟲也不會叮咬了。

吃雞蛋: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立夏日一般在農曆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滷、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一種說法是,古人認為,雞蛋溜圓,象徵生活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平安。“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習俗,是說立夏吃蛋能預防暑天常見的食慾不振、身倦肢軟、消瘦等苦夏症狀。

也有一種說法:立夏吃東西最補,吃一枚雞蛋相當於吃一隻雞。立夏後,農事開始繁忙起來,人容易疲乏。吃紅棗雞蛋,是為了補充體力。

這個說法,倒是和中醫理論契合。中醫認為,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以前生活條件不太好的時候,紅棗雞蛋很難吃到,吃一個立夏蛋,既是辛苦勞作前的犒賞,也是對平安和豐收的企盼。

由於雞蛋不傷脾胃,一般人都適合,所以哪怕是有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立夏吃雞蛋也是有益健康的。

節氣|立夏傳統習俗——稱體重,你準備好了嗎?

迎夏於郊:

據《禮記•月令》記載,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夏於南郊。這種迎夏的儀式是很莊嚴很隆重的。過去,民間還常以立夏的陰晴測一年的收成,認為立夏這一天下雨最好。民諺有“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之說。

立夏稱人:

立夏“稱人”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裡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託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從此以後,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託,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鬥,每次去則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

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