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發展初心:不一樣的天津

  解盤年中經濟——區域·天津篇

  “天津速度”,曾經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同時也讓這座城市飽受激情捆綁之苦。

  儘管天津上半年成績與以往同期相比顯得褪色:生產總值9927.6億元,增長3.4%,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8.6%、1.5%、5.3%。但舍與得之間,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深化讓這座城市重拾發展初心。

  “在外部因素不斷增多的情況下,改變天津產業偏重偏舊的狀況並非一蹴而就,但抓實重點領域和產業,儘快培育形成新動能,對於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勢頭還是讓人充滿信心。”日前,在天津2018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發佈會上,天津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褚麗萍坦言,當經濟增速普遍進入換擋期,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綱是天津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高質量發展:要“補課”更要“迎新”

  轉型升級成效顯現、企業經營狀況改善、就業持續向好、居民收入穩步增加,這一系列的改變是天津高質量發展成效的體現,但並不完整。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要儘快培育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那麼天津的經濟增長新動能在哪裡?“智能製造!”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褚麗萍直接給出了答案,而這也是拉動天津整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天津認真落實“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功能定位,為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上半年,可穿戴智能設備製造業總產值增長58.0%,服務消費機器人制造業增長30.1%;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5.3倍,服務機器人增長36.4%。

  同時,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成功舉辦兩屆,天津也出臺了涵蓋10個重點支持領域的《天津市加快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和實施細則,百億元智能製造專項資金和千億級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基金為智能科技產業發展護航,也讓天津在智能製造創新發展中嚐到了甜頭。

  但褚麗萍表示,雖然天津以智能製造產業為突破口,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目前體量偏小,對天津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不足,新興產業增量尚不足以有效彌補傳統行業下滑的減量,當前天津傳統產業仍舊處於轉型“陣痛期”。

  在採訪中,不少專家認為,天津需要把握住“打基礎”關鍵詞,要“補課”更要“迎新”,才能走出符合天津城市發展規律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根據公佈的數據可以看出,天津在供給側改革中下大功夫:去產能方面,二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77.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根據國際經驗判斷,產能利用率保持在75%以上,表明產能過剩態勢趨於緩解,這說明當前天津工業產能發揮較為充分。去槓桿方面,5月末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9.3%,同比降低1.8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降低3.6個百分點。從2016年以來,天津先後三次推出共130項降成本政策措施,今年5月新出臺38項措施更是一劑強心針,1至5月規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83.92元,同比減少2.49元。從綠色發展看,上半年天津環境空氣質量達標比例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PM2.5、PM10同比分別下降21.1%和15.6%。

  優化營商環境:任重道遠

  一週內完成職場裝修完畢,一週內完成各項產業對接,一週內完成各公司註冊,去年年底,福中集團北方區域總部在天津的落戶,創造了天津市自營造企業家創業發展良好環境的“津八條”出臺後的一段佳話。

  這是天津樹立重商意識、市場意識、開放意識、服務意識,走進企業家內心,知商懂商的體現,同樣獲得了不少企業家的“點贊”。

  去年11月16日,天津市在專門召開的企業家工作會議上正式出臺了《關於營造企業家創業發展良好環境的規定》,被稱為重振天津經濟的新“津八條”。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在會議上強調,天津的服務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的理念。

  隨著“津八條”“雙萬雙服促發展”等一系列天津優化提升營商環境舉措的落地,市場活力在沉寂一段時間後再次被激發,新的市場主體不斷湧現。

  上半年,天津新登記市場主體10.88萬戶,其中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10.77萬戶,佔全市的98.9%,日均新登記595戶。

  作為註冊在天津開發區的醫療科技和服務類民營企業,橙意家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副總裁魏建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企業在感受著天津營商環境改善的同時,更加關注區域產業規劃,避免內部競爭,園區配套服務以及人才培養和儲備方面的提升。

  據天津市統計局調查顯示,企業對天津營商環境改善成效整體上比較滿意,但在規範市場競爭、化解融資難、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仍希望政府主動擔當作為,營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

  天津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叢屹教授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優化營商環境中,天津一方面在政府轉變職能和作風,儘快轉換思維,應儘早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的政府管理模式,簡政放權,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建構有效的市場運轉機制,包括完善各種社會組織的建設,才能讓市場和社會的活力充分發揮出來。

  下半年經濟發展抓住關鍵詞

  今年年初,李鴻忠提出“系統化”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思路。下半年,“系統化”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仍舊是天津的重要關鍵詞。

  從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到主動服務支持雄安新區發展,再到持續推進交通、產業等重點領域實現突破,上半年,天津在“系統化”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嘗試。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自掛牌以來備受關注,新增註冊企業474家,百度創新中心、京東雲創空間、深之藍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優勢項目紛紛落戶;京津合作示範區、寶坻中關村科技城、京津產業新城等重點平臺加快建設。上半年,北京企業在津投資到位額590.41億元,佔全市實際利用內資的42.7%。

  同時,紮實推動津冀關於積極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發展八個方面合作事項,高校攜手促進京津冀產學研協同發展。開通天津港大港港區10萬噸級航道,天津港與曹妃甸港首條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投入運營。上半年,河北省企業在津投資項目608個,到位資金40.81億元。

  “目前呈現出河北在津投資項目多,而北京來津投資項目規模大的特點。”褚麗萍表示,下半年天津將加快推進產業、創新、體制機制、環保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協同發展。

  對於天津“系統化”推動京津冀協同方面,叢屹建議,今後的系統化調整,仍然需要總體上按照《綱要》的“一基地三區”定位和“五個現代化天津”目標進行系統性地設計和推進,尤其是在“打通”上多做文章,推進三地社會、市場、財稅體制等方面的一體化或合作機制,準確做好加減法。

  此外,叢屹建議天津應從兩個著力點入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一是先進製造研發基地,要注重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打造高端產能環節,重點是圍繞人工智能和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方向進行突破。二是現代服務業發展仍需加強,要重點研究“兩港”現代物流業包括物流信息化以及科研服務、文體等新興現代服務業,選好、育好現代金融業。抓住工業和服務業兩個重點領域,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以高技術企業支撐高質量發展。(記者 趙建中 劉菲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