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至今IPO過會率回升至69% 上會仍需注意五大「紅線」

7月至今IPO過會率回升至69% 上會仍需注意五大“紅線”

野馬財經 鄒婧

7月24日,證券監會第十七屆發行審核委員會兩次召開會議,並公佈當日5家企業的首發申請審核結果為“四過一否”。

至此證監會發審委2018年IPO上會企業達127家,其中獲通過的企業69家,過會率達到54.3%。

上半年月度過會率最低曾為36%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IPO審核企業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約60%,發審委共審核首發企業111家(剔除二次上會企業),月均19.8家。其中,有58家企業順利過會,48家被否。

就過會率而言,2018年上半年整體過會率52.5%(剔除二次上會企業)。其中,1月份過會率最低,為36%。此後幾個月,過會率一直穩定保持在55%以上,5月份過會率達63%,引人矚目。

步入7月,共計已有16家擬IPO企業上會,其中11家企業獲得通過。IPO過會率回升至約69%,也將2018年以來IPO上會整體通過率拉昇至54.3%。

根據Wind數據,2016年上半年發審委審115過105,過會率高達91%,下半年IPO提速擴容。

2017年上半年發審委一舉審核275家,通過224家,過會率約81%。然而,自2017年10月新一屆“大發審委”上任後,IPO企業過會率直線下降。2017年四季度三個月的通過率分別為69.57%、52.94%、56.25%。

發審會回應稱企業被否主要有五大因素

2018年企業IPO堰塞湖問題得到緩解,邁不過“通過”門檻的企業數量卻仍舊居高不下。

野馬財經梳理2018年至今被否IPO企業後發現,發審會尤為關注關聯方交易等業務經營合規問題和股權交易事項,有關營業收入、毛利率、經營性現金流、應收賬款等涉及持續盈利能力方面的財務表現成為了被否重災區。

另外,內控制度的健全和執行、募投項目的合規性、對政府補助的依賴性、稅收和環保問題也必須引起企業重視。

7月24日發審委共審核了5家首發企業,其中安徽金春無紡布股份有限公司未獲通過。被否的主要原因是發審委質疑其控股股東存在持股平臺的利益安排問題、前期進行年報和會計差錯更正以及淨利潤增長與經營活動現金流下降趨勢不匹配。

此前,前瞻IPO在《2018年1-4月37家IPO企業被否原因彙總》報告中提出,審核結果從側面印證了淨利潤這一“隱形紅線”的存在。

報告指出,因今年3月初新的證監會窗口指導政策變化,對於IPO在審企業,主板要求最近一年淨利潤超過8000萬,三年淨利潤合計共1.5億元。對於創業板,則要求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三年淨利潤合計達1億元。報告中統計的37家被否企業中近88.9%均被擋在了這一“隱形紅線”之外。

針對外界關於發審會實際審核標準是否較文件更嚴的猜測,證監會於5月18日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中表示:審核政策始終沒有變化。

部分首發企業未能通過發審會審核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業務經營不合規;二是內控有效性存在缺陷;三是會計基礎工作不規範;四是信息披露存在瑕疵;五是持續盈利能力存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