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河边,一条商业繁华的珠市街(上)

州河边,一条商业繁华的珠市街(上)

珠市街,老城门之外的一条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上游街,起于翠屏路南门口,止于会仙桥街与大东街交汇处,全长280米路面宽8至10米,人行道宽2米。

这里,曾经是达城贸易兴旺之地,富商巨贾聚居之所。

州河边,一条商业繁华的珠市街(上)

猪市坝上建起一条珠市街

据《达县商业志》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这里因临近州河而成为猪市坝,人们来到这里买卖生猪。

清朝嘉庆元年(1796),达县亭子铺人徐天德以白莲教的名义,与其弟徐添寿和王登廷、张泳寿、汪瀛等人在家乡起义,攻克麻柳场等地,活动范围遍及东乡、太平、新宁等县,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

徐添德被推为大都督、大元帅。清王朝为了镇压徐天德领导的白莲教起义,调集满汉亲兵劲旅10万、乡勇10万军费白银数千万两,在达城设行台以统领军务,并长期在此设立粮台,使其成为川湖陕靖寇指挥中心。

同时,湖北黄州等地商人见机纷纷来到达域做“火线生意”。久而久之,摊败、行商逐渐成为坐商。

于是,商人们便在南门码头上行至黄龙寺一带修房盖屋,将以前的猪建成商号云集的一条街。

这里商号多经营绸缎布匹、苏广杂货、颜料纸张,并有售卖古玩珍宝的,于是取名珠市街。

嘉庆川湖陕靖寇以后,清朝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曾在《圣武记》中记载:“凡粮台地,玉器裘锦成市,馈献賄,遗赌博,挥霍如泥沙,如……绥定知府刘佳琦,皆乾没钜万”

各路官军无不在此聚财销赃,“其在京谙达待卫章京,无不营求赴军:其归自军中,无不营置田产,顿成股富。”达县便是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中成为川东北盛时的军事、交通、商业中心。

据1986年10月统计,珠市街有商店、摊位100多处,经营种类以小商品为最多,品种达数千种。而黄州帮、汉阳帮之后裔的湖北人来此坐商的竟达75%以上。

东城街道办事处会仙桥社区主任宋斌斌介绍,2017年商家达140多家,经营者主要来自周边县区。

老人记忆中的大户人家

74岁的瞿代沧,祖辈在珠市街开绸缎铺,老家位置就在如今的多壹多超市那一带,到父亲手里把生意做垮了,只好在门口摆了个小摊,卖些肥皂、火柴、草鞋、鸡肠带之类的物品。

其姐夫贺志华,达县解放后任达县地委委员、达县县委书记、县长,直至轻工业部副部长。

瞿代沧回忆道,旧社会的珠市街是一条很繁华的街道,有同中和、大昌祥等商号,很多有钱的商人都住在这里,大户人家有樊、邱、李、夏、冷、陈等家。

那时珠市街只有100个门牌号,且分为上珠市街和下珠市街,他家在51号,成为分界处。

挨着他家的周家,也是做绸级生意的,他们把绸缎装在玻璃盒子里面卖。

有一回,一个穿旗抱,高跟鞋,人很漂亮的国民党宫太太到这里买绸缎。当时,少绸锻的伙计说话带有挑逗性,不礼貌,第二天早上,大概来了一个排的士兵,叫周家屋头拿话出来说。

人们前来观看,差点把街压断了。周家找到守镇镇长胡纯普(音),胡纯普把双方请到南门上喝茶,进行调解,才化解了矛盾。

翟代沧说,这条街上的陈家,以前开花纱布公司,还销售桐油老板叫陈天生,是一个很开明的人物。

解放时,他主动就向共产党表明愿意将老家的房产、土士地捐献给农民。1956年,社会主义合作化动时,陈天生又主动到大操坝的誓师大会上表态捐72两黄金,支持化三改造。后来,陈天生当了县政协委员、砖瓦厂的厂长。

州河边,一条商业繁华的珠市街(上)

从湖北来珠市街经商的夏家,发迹则有些特殊。据说1933年的时候,共产党与国民党在达城交战。

一天早上,夏家人到河边,听到有人在呻吟,看到一个国民党的人要死不活的,问那人,那人无法说话,指了指荷包打开荷包一看,有一个上海存款单。

夏家很讲良心,把他背回家来,服侍他,希望能好起来,结果没有救活。他们照了相,把存款单拿到上海去取了钱,并把这个人的照片放到神龛上供起,认为是他财神菩萨。

珠市街有钱人多,因而成为一些人垂涎三尺的地方。民国12年(1923)7月30日,陕军刘宝善招纳匪首田侠攻入达城,田准许所部“自由行动三天”,珠市街大户人家多遭洗劫,富商洪德益因保护财产而被枪杀。

节日期间,烧火龙的喜欢到这里来。瞿代沧记得,旧社会烧火龙的时间是正月十二到十五这三天。

上午商铺营业结束后,立即将货柜上货物搬走,把火炮、花筒全部码在柜子上。火龙到铺面后绕一圈,腾出位置,铺面上的人马上放火炮、花筒,打炭圆,那可热闹了。

本文摘于《记忆达州·老街老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