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中式小食品火爆海外仍存短板,國際化之路任重道遠

瓜子、辣條、老乾媽辣醬等這些在中國普通的小食品在海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且身價倍增。這看上去是一個好現象,但要真正實現品牌的國際化,僅靠現階段的風靡並不足夠。

受寵

寫完聖誕假期前的最後一篇論文作業已經是英格蘭當地時間凌晨1點30分,王丹妮打開一包辣條,邊吃邊聽音樂,然後才是洗洗睡覺。在英格蘭留學3年,不管多晚,每晚睡前都是雷打不動的“辣條+音樂”標配。

深度觀察:中式小食品火爆海外仍存短板,國際化之路任重道遠

在即將奔赴英國留學前夕,王丹妮在行李箱裡備好了30包辣條,但這也僅夠她吃一個月。不過一個月的時間足以讓她在英格蘭當地找到售賣辣條的華人超市,“之後就續上了”。在她記憶中,辣條從留學生口中的零食到開始被更多英國人知道還要歸功於BBC(英國廣播公司)。

去年年初,BBC拍了一部共3集的《中國新年》介紹農曆中國年的各種風俗習慣,“那裡面很多人都吃辣條,之後就有英國朋友問那是什麼,後來也陸續有選擇嚐嚐的。”到今年10月,一款糯米做的辣條首次登陸英國,便迅速火爆,“口感更軟一些,老外比較喜歡。”

深度觀察:中式小食品火爆海外仍存短板,國際化之路任重道遠

相比之下,比辣條火得更早、影響範圍更廣的小食品當數老乾媽辣醬,美、英、法、澳等國家各大城市的華人超市中,“老乾媽”都是必備的,甚至有人外國人在Facebook上開設了“老乾媽”的主頁。

除此之外,洽洽瓜子、泡腳鳳爪等食品也在海外成為香餑餑,為外國友人傳遞著舌尖上的中國。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中國產品在海外受寵,“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經濟實力的強大和國家形象的崛起。”

短板

儘管這些小食品在海外備受寵愛,甚至掀起了一股中國美食風,但其主要的消費者大多為華人,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關產品品牌的發展,或者說,這並非長久之計。

深度觀察:中式小食品火爆海外仍存短板,國際化之路任重道遠

“老乾媽”創始人陶華碧曾經說:“我也不曉得賣到了多少個國家,我只能告訴你,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老乾媽。”這句話聽上去似乎很霸氣,但如果某一產品大部分都只是賣給中國人,那麼很難說其已經走向世界。

包括王丹妮在內的多位海外留學生表示,身邊的確有對辣條等產品痴迷的外國人,但還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嘗試著吃過幾次之後就沒有下文了。

除了中西口味不一樣之外,這些產品在海外的渠道也並不給力。目前,這些產品最主要還是在華人超市或者東南亞超市有售,“再有就是類似亞馬遜的網站上。”王丹妮介紹。也就是說,在外國當地的主流超市中,很難看到相關的產品,而外國人光顧華人超市的次數又相當有限,“所以中國人買得多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一直這樣,很難融入當地市場,吸引當地消費者的。”

另外,這些在中國的零食類產品走出國門後身價也水漲船高。某國內知名品牌辣條在美國的價格甚至能賣到12美元/袋,一瓶210克裝的“老乾媽”在亞馬遜上的價格是11.99美元,這樣的價格並不具備多少優勢。

但即使價格這麼高,生產企業也未必能獲得相應的利潤,倉儲、物流、關稅等都無形中增加了產品的成本。而在整體銷量不是很大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也就很難保證了。

趨勢

不過,無論有多大的困難,企業還是願意將目光放在海外市場以期更多的回報,畢竟,國內市場上,無論是產品的品類數量還是整體規模而言,這些小食品的競爭都已經處於紅海甚至是血海,開闢新的戰場勢在必行。

以瓜子大王洽洽為例,今年8月,其宣佈了加碼海外市場的計劃——分別使用超募資金1750萬美元和1500萬美元設立泰國子公司和美國子公司。其中前者主要是拓展泰國當地的代工資源,後者則主要負責獲取海外休閒食品的動態、相關堅果種植的相關信息等。可見,洽洽是打算在海外市場大幹一場。

深度觀察:中式小食品火爆海外仍存短板,國際化之路任重道遠

而這背後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洽洽近些年業績的下滑。據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洽洽營收16億元,同比下降3.36%;淨利潤1.49億元,同比下降14.16%。而海外市場卻表現搶眼,上半年營收1.13億元,佔總收入7.05%,同比上漲44.89%,成為唯一增長的部分。

當然,也有企業本身做得不錯,選擇海外佈局想錦上添花的。無論什麼原因,佈局海外都是不錯的選擇,“未來會有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企業加大在海外市場的開發力度,這是一個趨勢。”

但是,要真正走向海外、做到國際化,絕不僅僅是讓產品在華人之間繞圈子,而是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宣傳品牌,開發適合當地人的口味、真正融入當地人的飲食文化,這樣才會有好的回報。

在朱丹蓬看來,目前還處於品牌國際化的初始階段,“整個中國食品企業的國際化任重而道遠,現在只是走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