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啓發—五行數理系統表達的阻尼、短板、放大、連鎖效應

衰竭的阻尼振盪

甲骨文的啟發—五行數理系統表達的阻尼、短板、放大、連鎖效應

阻尼振盪

學過數學波的,研究電子的,都知道這種普通的阻尼振盪。

甲骨文的啟發—五行數理系統表達的阻尼、短板、放大、連鎖效應

三明治定理

1830年有拉格朗日提出來這個衰竭的極限擠壓的拋物線算法,被稱為三明治定理。

我們會奇妙的發現衰竭的阻尼浪與這個拋物線的交點都在平方附近。這隨便的一句話,卻是古人大一統數理的關鍵。曲率、平方因此被數理一統,或者說平方序列的點在一條特殊的拋物線上。這麼說可能不太理解。那麼八卦變成周易是平方吧?周易的一種表達方式中的極限點和八卦的極限點在同一條特殊的曲率拋物線上,這麼說能理解嗎?古人沒這個定理,分別表達而已。

想研究數學的,這些東西都知道;不想研究數學的,知道這幾句話就夠用了。

這些東西十九世紀初被西方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

中國古代數理文化研究阻尼振盪

中國什麼時候研究這種阻尼衰竭波動的呢?

《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中國古代這個阻尼振盪有特殊性,三而竭。這是先秦的文章。後來衍生出一句成語,事不過三。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

這三在古代有時候是實數,有時候是虛數。這兩處,是實數還是虛數呢?出於表達簡化,通常被當實數用了。由於這是古代數理文化介入人文的簡化表達,這說明古人知道這種數學表達狀態。而且,古人似乎表達的是虛數概念,這不是現代數學的虛數、無理數,這個古代所謂的虛數是講理的,僅僅是這個數不是確切的數、準確的數的意思。

在前面分析陰爻的縫到底有多寬的一文中,這種無限向下分形結構,在一定數據範圍實際也可以等同地被用衰竭阻尼波近似地描述出來。數學上不是等同,但是數理上差不多就行,不管這細節。這也是古代數理為求大一統在數學方面上使用的一種含糊方法。

甲骨文的啟發—五行數理系統表達的阻尼、短板、放大、連鎖效應

一個正常的標準波形,在面對傳播介質阻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這種阻尼現象。

古代還有哪處體現出對這種衰竭波的表達呢?

五行!

五行表達的衰竭波或者說阻尼振盪

甲骨文的啟發—五行數理系統表達的阻尼、短板、放大、連鎖效應

五行

我們先不看內部,只看外面的圈,現在以圖為起始點,土金水木火土,這樣循環一圈,都是生。

土生金後,金再生水,以此類推,也就是原初土傳導給金的生的力量或者說能量,再回到土的時候,還有嗎?不能再有了,否則就成永動機了。

如果用數字表達,土傳給金的能量是四個單位,金傳給水的能量是三個單位,水傳給木的是二個單位,木傳給火的是一個單位,火傳給土的是0個單位。這是一種理想化的虛擬數學表達。

也就是原初的土傳給金的最大能量是四個單位。而且逐漸成衰減狀態。每經過一個環節有消耗,這個道理可以想出來,不用數學。

擬人化表達一下,土吃了5個饅頭,傳給金的能量也就是最多四個饅頭的,以此類推。

阻尼振盪,這樣也就出來了。

五行模型的系統平衡條件

對於水而言,它接收金的四個饅頭,接收土的三個饅頭,接收火二個饅頭,接收木一個饅頭,自己有五個饅頭的能量,那麼水實際擁有15個饅頭的能量。

同樣在這個系統中,土也同理是擁有15個饅頭的能量,而土克水,這樣水也就是達到一種陰陽平衡的動態狀態。

這個系統中,五個要素,都因為這種動態的相生相剋而達到陰陽平和。

也就是在原始每個要素都可以正常得到五個饅頭的情況下,整個體系達到平衡。

甲骨文的啟發—五行數理系統表達的阻尼、短板、放大、連鎖效應

太極平衡態

五行系統的連鎖能量下降機制

現在假設土出了問題,其他沒問題,它原始只獲得了四個饅頭的能量了,那麼整個體系中,土擁有的能量是14。

而這一個要素微小的減一的變化,導致的結果是,所有五個要素的能量必須都下降1,才能達到整個系統的再平衡。而這種平衡導致的結果就是,整個系統的能量由原來的15*5=75,變成14*5=70;

這涉及現代表達的三個效應:木桶效應,最短的短板,代表整體特徵;連鎖效應,隨時間,為達到新平衡,全部減一;放大效應,減1被放大為減5。

這些東西都外國人現代的表達方式,都是所謂近百年的“發現和發明”,而中國2000年前的一個五行,這事都說明白了。真是他們的發明創造嗎?

這個例子中,最先受到衝擊的就是金。以後隨著時間的進程,全部四個其他要素受到影響,達到新平衡。這種總能量降低的平衡,也就是非正常狀態。數理表達就是出現病態。

反之,如果土多吃了一個饅頭,吃了6個,一樣會導致整個系統必須配合提高能量,才能達到新的平衡,變成16*5=80;系統變胖才能建立新平衡,如果哪個要素跟不上,新平衡建立不起來,相剋力量大一,一樣會出現問題。

這個系統模型不允許五個要素中任何一個要素出現能量太多的攝入,也不允許能量太少的攝入,也不允許不平衡態的存在,這三種被古代數理描述為病態。

因此基於這種數學擬合表達,原始的每個要素設置為5是合理的。系統的平衡態是75。

當然,這是整數的標準態的一種數學擬合描述表達,這個數字可以再推敲,但是總體規律是這個樣子。古人當時的數學能力,能做到這種理解。

今天說的字數不多,但是內涵多了一點,先消化消化吧,明天待續。。。。。。

今天這是基於古人數學能力的考慮的表達,如果古人數學能力再高一些呢?例如搞一搞力的分解,會怎麼樣呢?明天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