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車管家說新聞!小心中招!電信詐騙緊跟社會熱點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蹭熱點”的電信詐騙迷惑性很強。不法分子利用民眾的心理弱點、好奇心、本能反應等心理進行詐騙,他們緊跟社會熱點,針對不同群體“量體裁衣”、步步設套。比如畢業季大量發送“高薪招聘”短信,開學季利用“開學通知書”“分班結果”等信息詐騙。綜藝節目大熱時,實施節目中獎及冒充司法機關連環詐騙。此外,共享經濟、“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精準扶貧等都是電信詐騙愛蹭的熱點。

案例一:騙子假冒扶貧工作人員實施詐騙。

2017年6月,家住河南省社旗縣的惠某被網友夏某拉進一個微信群。夏某在群裡告訴大家,有一筆數額巨大的扶貧專項資金即將發放,負責此事的國家扶貧辦工作人員找到夏某,要她負責組織資金的報名申請工作。夏某表示,辦好卡就能得到幾十萬的扶貧資金,並在群裡展示了這個項目的相關材料以及負責人的工作證件。

交完10元制卡費的幾天後,惠某再次接到微信群裡的通知,因為這筆扶貧資金數額巨大,每人還要再交90元的個人所得稅。考慮到錢不多,大家還是陸陸續續地交了錢。然而錢交了上去,之前承諾的銀行卡和資金卻遲遲沒有發放。2017年9月,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也失去了聯絡。這時惠某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隨後向社旗警方報了案。

案例二:用戶在共享單車退款時,遭遇假“客服”藉機行騙。

無錫消費者小劉平時使用共享單車的頻率不高,看到共享單車押金難退消息之後便著急想要退款,結果是越急越出亂,遭遇了一場假客服退押金的騙局。當時小劉從網上搜到一個“客服熱線”,打過去之後,對方讓她添加了客服的微信,並在微信裡指導她如何退款。一開始無論是對方的操作流程還是指導的言語都顯得比較正規和專業。在獲得小劉的信任後,沒多久,對方就發過來一些二維碼,讓小劉在一分鐘之內掃碼確認。

小劉當時猶豫,對方給她打來語音聊天,溝通了三十多分鐘。最終,小劉還是掃了二維碼,結果只過了十分鐘,剛剛到賬的工資就全部被轉走。小劉反應過來,自己可能遇到了假客服,等再撥打電話回去時,對方已經把小劉拉黑了。

案例三:“消費返利”披上共享經濟外衣,投資者疑遭傳銷詐騙。

成都一家名為鑫圓共享商城的機構宣稱“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依法編制的‘國家共享經濟創新交易示範中心’建設方案”的具體實施工作由他們負責,並稱這將引發一場消費關係的大解放,“消費者”升級為“消費商”,消費以可轉化為投資,獲得高額返利,而且人人都可以“買多少,返多少”。有不少人參與其中,有些人為拿錢投資還賣房、貸款。哪料這家機構返現沒幾天,就突然停止返現,現在有不少人懷疑自己可能遭遇了傳銷詐騙。

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受害面廣,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受社會關注度高。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加大打擊力度,取得較大成效,民眾防詐騙意識逐漸提升。但剷除電信詐騙土壤,仍需多方發力。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斌認為,首先,監管部門應當針對出現的詐騙行為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另外,消費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警惕心理和防範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