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教育從小學抓起,等到高考方談生涯規劃,爲時已晚!

教育部關於學生髮展規劃的指導文件,涉及內容包括理想指導、心理指導、學業指導、生涯指導和生活指導;生涯指導和生活指導首次被寫進規劃綱要相關文件,生涯教育將成為中學生的必修課;我國在2020年之前普及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涯規劃意識,促進學生生涯發展,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使學生可以“憑優勢智慧升學,憑強勢智慧謀生”,讓

教育適合每一名學生成為可能。

隨著國家對新高考、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校教育教學模式將發生根本轉變,生涯教育體系的構建已勢在必行。部分學校先後到上海、浙江等地考察學習,或者參加成都本地先行先試學校組織的專題培訓和學習,汲取經驗。由於每個學校的區域差異、層次差異、理念差異、師資差異、生源差異、軟硬件差異等等都很大,這就增加了學校開展這項工作的難度。

職業生涯教育從小學抓起,等到高考方談生涯規劃,為時已晚!

在南京一些高中,生涯教育將成高中生必修課,這對廣大高中生來說是一件好事。長期以來,很多中學生的確不夠了解未來和各種專業的含義,關注本校卻不瞭解高校。更為普遍的是,他們關注學習而不關注社會,關注當下卻很少關注未來。箇中原因可能因為長期以來的“好好學習,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觀念影響。至於“好”的標準是什麼,對孩子而言是模糊的。

在“好好學習,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這一觀念的影響下,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怎能真正重視孩子的職業生涯教育呢?或許如此,才會出現高考志願選擇的無所適從、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迷茫困惑等。

職業生涯教育從小學抓起,等到高考方談生涯規劃,為時已晚!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困境,需要成人們及早給予引導,適時幫助孩子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與職業目標,進而幫助他們一步步朝著理想的目標前行。換句話說,要逃離高考志願選擇的無所適從,抑或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迷茫困惑,就業後不斷跳槽的窘境,對孩子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要適度前置

這當中的重要前提是成人們必須真正瞭解孩子的個體因素,比如基因遺傳、家庭與社區環境等,否則再好的學校或工作對他們而言都可能是不好的。

美國學者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都具有語言、空間、人際、內省、數學邏輯、音樂、動作和自然觀察八大智能。多數人只能在一兩種智能上有出色表現,而這一兩種便是一個人的優勢智能。一個人的優勢智能開發好了,其他智能有可能在其帶動下越來越好。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家長與老師應聯合起來,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儘早發現其智能優勢,讓孩子增強自信,揚長避短,明確方向,並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充分發揮智能優勢,適時確立符合自己優勢的人生理想和目標。

當然成人們需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避免孩子不切實際的生涯規劃。

幫助孩子適時確立人生理想與目標,只是生涯教育的第一步。具體來說,職業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學生自我規劃的意識與技能,發展個體綜合職業能力,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活動,是以引導個體落實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的綜合性教育活動。作為課程的生涯教育,必須是有目標、系統化的,需要兼顧個體因素與社會需要,乃至對現實世界未來走向的預測等。

馬斯洛的人生需求理論指出,人的需求是從低級向高級層次推進的,人生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一個人的人生理想與職業目標,會隨著不同的年齡階段與人生經歷而有所調整與改變。既然是規劃,就不可能一錘定音。生涯教育需要指導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在學習和社會中權衡各種因素,努力尋求和爭取適合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以獲得相對的競爭優勢,實現自我價值。

職業生涯教育從小學抓起,等到高考方談生涯規劃,為時已晚!

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必修課程很有必要,且應繼續前置,從中小學階段就引入相關課程和活動,從小培養孩子的職業興趣。或許這樣才有助於破解當下一些學生高考不知該選何種專業、畢業後不知該從事何種工作、工作後又不斷跳槽的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