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教育从小学抓起,等到高考方谈生涯规划,为时已晚!

教育部关于学生发展规划的指导文件,涉及内容包括理想指导、心理指导、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首次被写进规划纲要相关文件,生涯教育将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我国在2020年之前普及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涯规划意识,促进学生生涯发展,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使学生可以“凭优势智慧升学,凭强势智慧谋生”,让

教育适合每一名学生成为可能。

随着国家对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将发生根本转变,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已势在必行。部分学校先后到上海、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或者参加成都本地先行先试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和学习,汲取经验。由于每个学校的区域差异、层次差异、理念差异、师资差异、生源差异、软硬件差异等等都很大,这就增加了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难度。

职业生涯教育从小学抓起,等到高考方谈生涯规划,为时已晚!

在南京一些高中,生涯教育将成高中生必修课,这对广大高中生来说是一件好事。长期以来,很多中学生的确不够了解未来和各种专业的含义,关注本校却不了解高校。更为普遍的是,他们关注学习而不关注社会,关注当下却很少关注未来。个中原因可能因为长期以来的“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观念影响。至于“好”的标准是什么,对孩子而言是模糊的。

在“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怎能真正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教育呢?或许如此,才会出现高考志愿选择的无所适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迷茫困惑等。

职业生涯教育从小学抓起,等到高考方谈生涯规划,为时已晚!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困境,需要成人们及早给予引导,适时帮助孩子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职业目标,进而帮助他们一步步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行。换句话说,要逃离高考志愿选择的无所适从,抑或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迷茫困惑,就业后不断跳槽的窘境,对孩子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要适度前置

这当中的重要前提是成人们必须真正了解孩子的个体因素,比如基因遗传、家庭与社区环境等,否则再好的学校或工作对他们而言都可能是不好的。

美国学者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具有语言、空间、人际、内省、数学逻辑、音乐、动作和自然观察八大智能。多数人只能在一两种智能上有出色表现,而这一两种便是一个人的优势智能。一个人的优势智能开发好了,其他智能有可能在其带动下越来越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家长与老师应联合起来,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尽早发现其智能优势,让孩子增强自信,扬长避短,明确方向,并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智能优势,适时确立符合自己优势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当然成人们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避免孩子不切实际的生涯规划。

帮助孩子适时确立人生理想与目标,只是生涯教育的第一步。具体来说,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学生自我规划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作为课程的生涯教育,必须是有目标、系统化的,需要兼顾个体因素与社会需要,乃至对现实世界未来走向的预测等。

马斯洛的人生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是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的,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一个人的人生理想与职业目标,会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与人生经历而有所调整与改变。既然是规划,就不可能一锤定音。生涯教育需要指导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和社会中权衡各种因素,努力寻求和争取适合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职业生涯教育从小学抓起,等到高考方谈生涯规划,为时已晚!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很有必要,且应继续前置,从中小学阶段就引入相关课程和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职业兴趣。或许这样才有助于破解当下一些学生高考不知该选何种专业、毕业后不知该从事何种工作、工作后又不断跳槽的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