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學森之問到楊振寧三問,高校爲何很難培養出一流科學家?

對於創建(培養)一流科學家不太成功這件事,是值得討論的。是不是有這個現象?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這三個題目是值得大家討論的。

——楊振寧

從錢學森之問到楊振寧三問,高校為何很難培養出一流科學家?

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學堂班10年慶典活動暨拔尖人才培養論壇”舉行,96歲的楊振寧作為清華物理系的“老朋友” 對“培養一流的科學家不太成功”的情況,提出三個問題。

基地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基地班是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委為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對人才的需求,在高等院校中,選擇、評審出一些基礎厚,師資力量強,教學條件好的學科和專業而開的特色班。這些學科和專業即為“國家文(理)科某專業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簡稱“基地班”。

學堂班可能有些人就不太瞭解,其實學堂班的設立正是為了回答著名的“錢學深之問”,即“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如今距離錢學森之問已經10年了,學堂班的開辦究竟有沒有回答“錢學森之問”呢?

慶典活動上,朱邦芬院士詳細介紹了畢業生的成就,學堂班開設10年來,已畢業7屆154位同學,全部在國內外一流大學深造,其中在國際頂尖大學的佔比很大。基地班也有17名同學在一流高校任教,包括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等,其中5人獲得美國斯隆獎,該獎項也被稱為諾貝爾獎風向標。

楊振寧教授作為清華物理系的老朋友,自然也被邀請到這次慶典中。楊振寧教授表示,“很高興參加這次活動,對畢業生們取得的可喜成就感到高興和自豪。但是,對於培養一流科學家不太成功,是不是有這個現象?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值不值得去研究?這三個問題值得大家去討論”。

“楊振寧三問”是不是反映了現在高教的現狀,取得成績是應該慶賀的事,但是一味去沾沾自喜只會停滯不前。可以說“錢學森之問”切中了高等教育的要害,“為什麼我們現在有高樓,有資金,卻培養不出大師?”這不僅僅是對高等教育的質問,更是對清華北大作為高等教育標杆的質問。

不過,可喜的是,清華大學敢於直面“錢學森之問”,適應時代的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楊振寧三問”則適時地鞭策“對於培養一流科學家不太成功,是不是有這個現象?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值不值得去研究?”是很有意義的。

清華大學探索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問題,也會存在不足。問題怎樣解決?不足怎樣改善?這種培養模式能不能在其他大學推廣?一流大學如何培養一流人才?普通大學如何培養畢業生一技之長?我想這才是高等教育最應該關注的方面,這樣才不至於讓大學生畢業即失業,這樣才不至於讓人才被湮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