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如果讓德國單挑美國,德國能贏嗎?

道門玄宗


在1942年美國巨大的戰爭潛力全面轉向戰爭之前,德國絕對可以把美國搞死,而且不是用少的可憐的納粹海軍和短腿的空軍,更不是用開著3號坦克的陸軍裝甲部隊,而是利用美國的一個經濟死穴把它封死在北美大陸,具體手段就是鄧尼茨元帥的“潛艇戰”。很多軍迷都對鄧尼茨的大西洋無限制潛艇戰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海軍元帥差一點就給美國在1933年之後的又一次金融危機。

由於美國是一個對外貿易依賴十分嚴重的國家,儘管他的資源豐富、幅員遼闊、工業發達但是散佈於大西洋上鍊接南北美洲的商船隊,對於華爾街的資本運作仍然十分重要,在這時北美洲的工業基地與南美洲的資源、市場形成了良性的互動,尤其是咖啡、藥品、乳畜品等美國社會需求比較大的大宗商品直接決定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穩定與否,而美國工業對海運的依賴也是非常嚴重的,內部鐵路網遠沒有現在這麼完善也不承擔太多的工業運輸,在羅斯福新政期間這種貿易關係稍有降低。而鄧尼茨就是誤打誤撞的點到了美國的死穴。

1942年1月~ 6月的半年時間裡,德國潛艇前後出擊了100多個批次,取得擊沉商船397艘、軍用船隻數艘的驚人戰果,而鄧尼茨的潛艇部隊僅有 7艘被擊沉。這些商船損失意味著什麼呢?他直接導致美國東海岸獲得南美洲生活補給品和加拿大工業原料的渠道中斷,美國社會又一次出現了美元貶值、人民買不到生活用品的現象。政府不得不對白糖、咖啡定量供給。鄧尼茨的攻擊吃掉了美國20%的油輪導致墨西哥灣的石油無法運到東海岸,美國的油產品供應中斷,此時的美國別說轉入戰時經濟軌道就連日常經濟活動都難以進行了,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利刃軍事


二戰已經發生過了,事實上是軸心國與同盟國兩大集團之間,數十個國家參加的戰爭,而同盟國最終取得了勝利。

既然是假設,那我們就不妨假設讓德、美兩國打一仗,其他國家都處於中立狀態,看看是什麼結果。

先從武器上來對比一下吧。

步兵主戰武器步槍對比

美軍裝備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德軍裝備98K毛瑟步槍。

兩種步槍有效射程相近,M1是730米,98K是800米,但是裝彈量M1是8發,而98K是5發,但是M1是半自動步槍,射速要優於98K。

所以,大規模作戰,M1有優勢,狙擊戰98K有優勢,總體上M1優於98K,差距不明顯。

M1步槍

步兵突擊武器衝鋒槍對比

美軍使用M1A1湯姆森衝鋒槍,德軍使用MP40施邁瑟衝鋒槍。

既然是衝鋒槍,那麼最主要的指標就是射速,M1A1可以達到700發/分鐘,而MP40只有500發/分鐘。兩種槍的故障率都很高,殺傷力,MP40稍微佔優,如果不考慮成本的情況下,還是射速第一。
所以,M1A1佔優。

M1A1衝鋒槍

陣地防禦武器通用機槍

美軍裝備M1919,德軍裝備MG42。

這兩種武器,MG42的優勢過於明顯。MG42機槍射速每分鐘最低1200發/分鐘,最高1500發/分鐘。在機槍射速超過每分鐘1000發以後,人們聽到的聲音是“嗤嗤嗤”,類似撕布條的聲音。

M1919系列機槍,故障率奇高,散熱性能不良,作戰實際射速最高150發/分鐘,一般在75發/分鐘上下,還是“噠噠噠”的節奏。

MG42機槍

單兵火箭筒

美軍有巴祖卡火箭筒,德軍雖然第一個研發使用了火箭筒,但是性能一般,後續都是仿照巴祖卡火箭筒。
這點上,美軍佔了優勢。

巴祖卡火箭筒

隨身防禦武器手槍

美軍是M1911手槍,德軍是魯格P08手槍。

安全性、可靠性M1911要比P08優秀很多,P08會自己走火。

記得有部影視劇中美軍一名士兵繳獲了一把,非常興奮的收藏了,結果意外走火,打穿了股動脈,意外喪命。

但是,手槍在大規模作戰中,影響不大。

P08手槍

重型裝備坦克

美軍M4謝爾曼、M26潘興式坦克,對陣德軍的三號、四號坦克,及豹式、虎式和虎王坦克。

這些坦克的具體性能指標就不說了,事實已經說明了一切,二戰戰場上,美軍的坦克基本上就是德軍的活靶。謝爾曼坦克甚至有“朗森打火機”的美譽,在戰場上一打就著。

經常有幾輛德軍坦克,幹掉美軍幾十輛坦克的情況。

德軍的“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不是憑空吹出來的。

虎王坦克

陸軍遠程武器火炮

美軍M1型155毫米榴彈炮、美國MI01型105毫米榴彈炮對陣德軍FLAK18/36型88毫米高射炮、FH-18型150毫米榴彈炮。

美軍在射程上佔優,14.6km對13.25km,遠了1.35km,很大的一個優勢。
但是德軍後期研發了V1和V2型導彈,獨家所有。

M1型榴彈炮

制空權戰鬥機

美軍P-51野馬、F-6F格魯曼地獄貓艦載機對陣德軍ME-109、FW190福克、ME-262。

單憑戰機的性能,德軍戰機總體佔優,但是ME-262噴氣式戰機,在1944年才投入服役。

前期美軍的P-51野馬戰機可以說是橫掃戰場無敵手,但是如果繼續打下去,德軍將重新奪回制空權。

P-51野馬戰鬥機


制海權爭奪

戰列艦,美軍華盛頓號戰列艦對陣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

俾斯麥號裝甲厚,耐打,華盛頓號活力和動力強,總體上應該是伯仲之間。

航空母艦,德軍沒有,美軍各種用途的輕重型航母數十艘,德軍完敗。

潛艇,德軍U型潛艇,美軍潛艇不太知名,性能一般。初期德軍佔優,但是美軍的B-24轟炸機,還有反潛航母戰鬥群,都是可以對潛艇形成致命打擊的。

總體上,德軍將喪失制海權。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科研實力

德國的科研實力,明顯佔優。但是由於當時德國排擠猶太人,致使很多著名的猶太科學家流落美國。

總體上,還是德國佔優,單兵通訊設備等都要比美軍優秀,而噴氣式戰機、V1和V2式導彈,都是新型尖端武器。

V2導彈

工業實力

德國限於地域、人口,工業總體實力嚴重落後於美國。戰爭其實就是打的綜合國力,這是決定最終勝負的關鍵。
1940年,美國人口大概1.3億左右,德國只有7000多萬,美國GDP2000多億美元,德國只有500多億美元。

從以上多種因素的對比看,二戰時,如果是美德單挑,美國將處於優勢。

制海權,美軍在戰爭初期將會以壓倒性的優勢取得制海權,可以把戰火迅速燒到德國境內。這種情況下,德國就完全處於被動局面。

德國想要把戰場,轉移到美國境內,那麼航空母艦就是他們必須要考慮的裝備了,但是限於德國的工業實力和地域,想要超越美國,這個真的很難。

制空權,美軍的飛機裝備佔優,初期會有一定的優勢。

地面戰爭,美軍將會比較被動。但是美軍完全可以通過海軍、空軍的配合,打擊德軍地面力量。同時,封鎖德國的海上貿易,破壞德國的工業設施,遲滯德國的科技研發進度,德國後期的優勢裝備可能就沒法順利研發出來。

最終,美國會拖垮德國的經濟,而美國本土卻可以持續的發展,繼續生產大量的武器裝備,徵調大量士兵開赴德國境內,德國也將面臨最終的失敗。


奕天讀歷史


現代戰爭多是綜合國力的比拼,二戰初期德國憑藉閃擊戰橫掃歐洲,除了軍隊戰鬥力強,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先進的戰法讓各國猝不及防。

德國最強大的是陸軍,其戰績被公認為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陸軍,德軍受過一戰二戰的洗禮,戰鬥經驗豐富,而美軍在二戰前基本沒有打過像樣的戰爭,二戰後期,德軍將精銳部隊用於對抗蘇聯,但是盟軍在西線對陣德軍還是佔不到便宜。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這一點我想不會有人反駁,而德國海軍從戰爭之初就是德軍的短板,在進攻英國的過程中,由於沒有制海權,所以只能望洋興嘆。

如果說德美對抗,德軍在戰爭初期還能佔到便宜的話,但是打到相持階段,美國的綜合國力優勢就慢慢體現出來,到了戰爭後期,德軍必敗無疑。


一點點歷史


德國單挑美國,那麼意味著沒有其他國家的參與,國土即德國本土和美國本土,人口也一樣。

國土:德國約36萬平方公里;美國約963萬平方公里。

人口:德國約7000萬人;美國約1.3億人

經濟:毋庸置疑,美國本土工業製造能力和軍事平均實力等在二戰時期最為強大,德國當時經濟居歐洲第一,但許多戰爭資源基本靠進口,德國科技較為發達,其黑科技和創造能力領先世界,二戰德國之所有源源不斷的戰機坦克完全是不斷的進攻掠奪式發展,可以說德國經濟和工業僅次於美國。

軍事:德國陸空軍橫掃歐洲,獨特的閃電戰舉世聞名。陸軍坦克:虎式、豹式、一、二、三、四各型號坦克和各式自行火炮等還有精銳的國防軍與黨衛軍,二戰著名軍事將領德國基本佔一半。海軍是著名的潛艇部隊。美國軍事,簡單來說爆發和續航強的一批,就只說一個吧,從德國閃電戰波蘭開始算起,美國造了151艘航母。

總而言之,以二戰地球儀上的版圖地理,德國必輸無疑。

一:德國戰爭潛力遠小於美國,人均素質雖不相上下但人口數量相差太大,一旦開戰德國兵源遠不如美國,石油更是握住德國裝甲命脈。

二:德國國土縱深遠小於美國,德國閃電戰征服歐洲各國,歐洲各國版圖過小,四通八達的鐵路線可以讓德國坦克開赴任意戰場,但卻在蘇聯境內吃了癟直至戰敗。同一個道理,雙方戰略縱深相差太大了,而且雙方隔著一個大西洋,或許德國陸軍窮極一生也無法到達美國本土。

三:德國納粹的法西斯制度只能讓它不斷的發動戰爭贏得勝利去贏得國民的支持,,不斷地掠奪資源去維持德國的高負荷運轉。美國聯邦立憲制相比於此更好。

四:美國工業能力碾壓德國,且德國本土資源匱乏。GDP方面看1940年,德國為561億美元,而美國為1013億美元,1945年美國甚至達到2230億美元,可以說雙方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戰爭機器全力運作,整個二戰美國生產8萬餘輛坦克、26萬餘架飛機、238萬餘輛軍事車輛,更是擁有151艘航母,堪稱恐怖;而德國整個戰爭其間只生產了約3萬輛坦克、14萬餘架飛機、35萬餘輛坦克。

雙方不是一個重量級選手,已經註定最終結果,更要命的地理環境已經讓德國失去了最後的翻盤之力,或許沒有大西洋,德國強大的裝甲洪流可以以閃電戰馳騁在美國本土,還不用擔心寒冬降臨,再給加上成功先於美國研製出原子彈,擁有一波流的機會去擊敗美國。

可惜戰爭沒有如果。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德國不能在軍事上和美國單挑,假如兩國單獨開戰,德國必敗。大家先看一組數據:在1945年二戰勝利之時,美軍現役軍隊1100萬:陸軍89個師650萬人(含支援和陸航部隊),陸軍航空兵各型戰機8萬架;海軍385萬人,海軍陸戰隊50萬人,海軍軍艦數量10759艏。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航母150艏(含護航航母)、戰列艦10艏、潛艇203艏、各類飛機30萬架、坦克自行火炮10萬輛、大炮37萬門、軍用卡車350萬輛。1941年美國在軍事上還是個中等實力的國家,除了太平洋艦隊比較有實力外,陸軍只有10萬人。短短4年美國憑科技、工業製造、人口、能源一舉成為世界軍事強國,我們來比較下美德雙方的軍事潛力:




軍隊數量和兵員素質:德國在一戰後進入老齡化,二戰爆發前總人口6700萬人,所以希特勒並沒有想過2戰損失會這麼大,他是希望打一場裝甲部隊為突擊力量的閃電戰,能接受的德軍陣亡數字是200萬,所以直到1943年德國才進行總動員,武裝部隊達到1050萬人,但這已經是德國人口能經受的極限。後面再放寬年齡進行徵兵時,已經是少年和老年為主,到2戰末期兵員素質已經降到低點。

美國人口是德國的2倍,有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實施普遍義務兵制度,如果有危機可以隨時徵召國民警衛隊、預備役入伍,而且兵員素質高:美國人基本會操作步兵武器,民用飛行員、司機、海員等人員非常龐大。加上美德戰爭文化不同,德軍經常以少戰多,做無謂的犧牲,用士兵去衝擊對方的機槍陣地,部隊減員非常快;而美軍對軍事器材的損失不在乎,非常注意減少士兵傷亡,沒有數量優勢不會發起攻擊,一旦失利會主動撤退。所以美德若開戰,美軍會始終在數量上佔據優勢(2戰美軍就沒死幾個人)。

科技與工業製造能力:在科技上美德處於同一個水平,甚至德國在某些軍工領域還略有領先,但美國在海軍、遠程轟炸機、空中運輸、陸軍機械化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在工業製造方面,德國1944年達到軍工生產峰值,年產坦克、突擊炮1.9萬輛,各型飛機產量2萬架。美國經濟總量、軍工產能佔世界的60%,並且比後5位德蘇英法日總和還要高,是德國的4倍,1944年美國的軍工製造能力,各型飛機年產量達到7.4萬架、坦克3.5萬輛、軍用卡車100萬輛,海軍武器的產量更是比世界總和還高几倍之多。

能源與石油:戰爭打的是鋼鐵與石油,德軍以閃電戰著稱,但始終沒有建立數量龐大空軍和裝甲部隊,原因是德國受制於石油的短缺,雖然德國有煤制油技術,加上羅馬尼亞油田的產能,還是不足於支持德國空軍、裝甲部隊使用,更不用說讓德軍機械化了,大量的德國步兵師只能依靠騾馬來運輸和補給,德軍是數著石油庫存打完二戰的。相反美國是世界第一石油大國,佔世界石油開採量的70%,美軍已經實現機械化,其陸軍能夠高速機動。

美國海軍的實力比全世界海軍總和還要強,德國海軍除潛艇外在美軍面前只有捱打的份,所以兩國開戰一定是美軍進攻,美國在海空軍方面對比德國有絕對優勢,德軍的優勢在於陸軍。美德戰爭空戰是決定性的戰鬥,美德空軍決戰,美軍有絕對優勢:


  1. 美國各型飛機的產量差不多是德國的4到5倍,美德飛機沒有質量代差,結果是數量決定戰爭勝負,美國的遠程重型轟炸機處於世界領先,能執行地毯式轟炸,是德國裝甲部隊最大剋星;
  2. 美軍飛行員一旦達到飛行時間要求或成為空戰英雄,會被送回國擔任飛行教官,因此美軍精英飛行員會被保留;而德軍空戰王牌一直在前線戰鬥,一旦戰死其經驗得不到保存和傳授,優秀飛行員數量會一直下降;
  3. 美國民用飛機飛行員數量居世界第一,經過培訓會產生大量合格飛行員,而且大量飛行員以志願者身份參加過不列顛空戰,也具備豐富戰場經驗。
  4. 德國石油短缺,無法支持大規模空軍使用,而美軍可以敞開石油供應,其軍事設備都是大排量的,美軍根本沒有節約石油的觀念。
  5. 美軍所謂的怕死只是戰爭觀念不同,指揮官對於傷亡數字非常關注。但對於決定性戰役,美軍也是不計傷亡的,看看美軍與日軍在太平洋鏖戰就知道了。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徹底顛覆原來精英決勝的理論。在龐大的人口、武器製造、資源的數量優勢下,戰爭會走向一邊倒的方向。美國人口是德國2倍,gdp是德國4倍,工業製造能力是德國5倍,資源是德國的10倍以上。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大大簡化戰鬥機和坦克的製造工藝、降低軍工材料的質量(如用木材替代鋁質機翼),依靠數量戰勝德軍的質量優勢,蘇聯各項軍工生產只有德國2倍,而美軍軍工質量與工藝高於蘇軍,數量更遠超蘇聯,德軍雖然有戰術優勢、戰鬥意志也比美軍高,但在如此龐大的武器數量面前也要敗下陣來。當然,德國如果提早研製出原子彈,雙方和談罷戰也是有可能的。菸酒閣原創文章,感謝點贊和關注。


菸酒閣大學士


第二次大戰因德國而起,但是其實是美國埋下了二戰的禍源,美國和英國在一戰結束之後,為了所謂的和平,制定了一系列削弱德國的措施,也就是著名的《凡爾賽條約》。而為何這個和平體系只維持短短十幾年,原因就在於美國試圖借德國來制約英法等傳統強國。

一戰使得美國可以同英國平起平坐,但是美國依舊是需要更大的話語權,美國在削弱德國的同時,卻沒有制定相應的規則來防止德國再度發動戰爭。也就是說美國不在乎歐洲大陸德國怎麼樣,美國只希望英法等國不要再度把美國的話語權拿走,這也是美國為何遲遲不肯參戰的原因。

只要歐洲大陸再度遭受類似一戰這樣的戰爭,那麼英國就別想繼續同美國平起平坐,事實上野正是如此,丘吉爾在二戰時期曾經訪問美國,向美國低頭求援,這放在十幾年前,那絕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德國的雖然強大,但是德國其實也只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步而已。

若是讓德國單挑美國,這其實沒有對比性了,國力的懸殊、地理位置的侷限性。都決定了只有美國打德國的份,德國是不可能可以夠得著美國本土,而美軍卻可以用空軍時常光顧德國本土。這樣的不對稱之下,德國的工業能力將逐步減弱,而美國的工業能力不受影響,此消彼長之下,德國勢必崩潰。


小司馬遷論史


謝謝邀請。首先二戰是個令世界人民都痛苦的一次全世界戰爭,作為二戰的主戰場歐洲死亡人數不計其數,其中實力最為雄厚的當屬橫掃歐洲大陸的納粹德國。




德國
經過一戰元氣大傷,國內矛盾嚴重,希特勒趁機上臺煽動民族情緒,再者大力發展陸空軍,英法的綏靖政策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劃給了德國,更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加速二戰的爆發。當時的德國可以說是以一敵百的國家
幹翻了

陸軍強國法國,導致法國滅亡,把英國勢力趕到英倫三島,不敢向前逾越一步,強大的德國空軍還經常轟炸倫敦等英國其它地區,更是在初期把蘇聯摁在地上摩擦。

二戰的美國初期未介入戰爭,趁機努力發展生產力,GDP全世界第一

生產力


也是全世界第一,德國強強在以閃電戰聞名的陸軍加空軍聯合進攻,美國在陸海空軍都不弱於德國,
海軍更是甩德國幾條街,但是當時德國的科技還是略高一點的。

如果跨海作戰,德國毫無優勢,但如果平原作戰,德國陸軍不懼怕世界任何一支軍隊,坦克成群作戰還是德國名將古德里安提出並組建的,閃擊波蘭,橫穿雨林擊潰馬奇諾防線,閃擊蘇聯,橫掃北非,蕩平北歐,無不是無坦克相關,

要真的在最強勢的時候,陸地對戰美國,如果單方作戰,前期大勝,中期對峙,後期防守,畢竟德國的鋼鐵,石油,煤炭,銅,等等許多需要維持戰爭的資源遠遠跟不上美國。

德國二戰失敗在於資源匱乏和多方面作戰。這是根本原因。

以上就是個人的見識,尚且淺陋,不喜勿噴!!!


遊戲娛樂人生


德國當然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打贏美國。德國與美國的國力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面,理論上美國可以揍3個德國。這方面已經很多人詳細的描述過了。在解答區,看見有人提出一個新的提問,即:【假設二戰中德國和蘇聯、英國、法國聯手,可以打贏美國嗎?】這個提問倒吸引了我的興趣,我可以作一番解答:

德國和蘇聯、英國、法國聯手,能不能打贏美國呢?這又是一個假設歷史的問題。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問題,雖然很不願意回答這種問題,但根據需求僅僅是模擬一下。

從綜合國力分數來看,如果德國和蘇聯、英國、法國聯手,對美國實施聯合軍事打擊是可以打贏的。

評價一國軍事實力,不能簡單靠數字的堆積,要考慮多種因素:例如,國土縱深、人口、教育程度、工業能力、民族性格等。以上因素綜合評估的話,美國實力最強:100分。接下來應該是蘇聯 ,在70-80分,是二戰中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第三應該就是德國,綜合實力45-55分。第四就應該是英國,其綜合國力在20-30分。法國就是在第五,綜合國力在20分左右。就綜合國力分數來看,德國和蘇聯、英國、法國四國綜合國力總分遠遠超過美國,因此打贏美國是不成問題的。

一旦四是國聯手,這些國家就可以佔據東歐油田、西歐工業區、北歐的北大西洋海上要道、南歐打開非洲的大門,可以四面出擊;不但可以把美國封在北美大陸,還可以南下非洲佔據廣袤的資源大地,要知道非洲有極其豐富的礦產、農業資源,白人已經開墾殖民了一兩百年,這是法西斯的必爭之地。佔據北非後,就可以打通中東,征服整個亞洲、太平洋地區。這樣,美國就會東西兩面受敵,加上蘇聯從北面推進,恐怕不用多長時間,就可以征服美國,打贏四國聯手對美國戰爭。

但是,這僅僅是一種設定條件的模擬推演,而在實際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因為美國也不是一個等你四國來打的坐以待斃的國家,它也會聯合其他國家與四國對抗。如果是這樣的話,可能情況和結果就不會出現上述的判斷的29。

 




懷疑探索者


雙方死戰的情況下,德國毫無勝算。戰爭打的是國力。單論戰爭之初的軍事實力,美國可能不去德國和蘇聯,但是戰爭打的是國家的實力,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著打著發現自己沒有錢了,糧食、石油彈藥都補充不過來,那就只有分著斃命了。



二戰時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2000億美元,德國是550億左右,蘇聯是460億左右,英國和法國加起來都不如德國,第六是日本,約250億。從這裡可以看出,美國的經濟,比德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五大強國加起來還多!



德國單挑美國,首當其衝的就是用海軍,德國陸軍方式天下無敵,可是,海軍方面實力卻捉襟見肘了,其海軍實力連日本都比不過,更何談戰勝美國。



空軍方面也是能力有限,德國空軍的能力根本比不上英國的空軍,在不列顛空戰中,德軍飛機在法國的基地距離英的直線距離不過幾十里,而英國空軍離德本土上千裡,但英國空軍依舊能夠對德國本土進行遠程空襲,到了四二年,皇家空軍能一次出動上千架飛機對德國進行空襲,此時的德軍飛機幾乎已經不能對英國進行任何襲擊。



陸軍是德國的精華,德國的軍隊發展畸形,陸軍異常強大,而海軍和空軍一般,戰爭初期,德國依靠閃擊戰迅速拿下了一些戰略縱深小的國家,但是遇到了真正的大國,異常吃力,蘇聯在德國侵略之前,剛剛進行了大清洗運動,德國閃擊戰迅速拿下了很多蘇聯要地,但是沒有想到,蘇聯戰略縱深太大了,根本沒有辦法迅速吞下這個龐然大物,結果就是深陷泥潭,等待蘇聯反擊。

美國戰略縱深大,海軍力量強,軍隊補給充足,比當時的蘇聯還要強大太多。美國二戰結束時,總有1050萬軍隊,年生產飛機4萬架,生產坦克2萬輛,整個二戰期間生產了131艘航母,而德國從二戰開始500萬兵力,越打越少,沒有辦法補充,武器裝備生產雖然還可以,但也無濟於事,還有石油基本上都沒有了。



還有就是美軍二戰中兩線作戰,總計殲滅軸心國軍隊(日本、德國)超過五百萬,自身損失40萬,全部為軍人,無平民傷亡。美軍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精髓,把傷亡率控制到最小限度,美軍對日軍的傷亡比例為1:20,對德軍為1:7。

所以就算是德國單挑美國也不可能是勝利,


我是越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很強,那是在歐洲,但放眼世界最強的仍然是美國,兩者不是一個檔次的,雖然納粹德國陸軍很強,鋼鐵洪流,那是在前期,後期美國參戰後供給盟軍的裝甲軍團也是讓德軍聞風喪膽。如果把二戰時德國和美國放在一起單挑,怎麼個打法?那就以兩國最強狀態來分析對比下。

圖為1942年,北美飛機公司B-25轟炸機正在生產。

1941年6月,德國挑起蘇德戰爭,納粹德國為了發起侵略蘇聯戰爭作了大量準備,不斷加強軍事經濟力量,不斷擴充軍隊。1941年德國的飛機生產量為11000架,坦克4000輛,火炮35000門,衝鋒槍350000支等,軍費開支佔到國民收入的60%,著實恐怖,但各種軍工生產仍無法滿足,石油、橡膠、糧食等仍然尤感缺乏。

圖為1942年,美國泛美飛機公司工人們正在觀看轟炸機試飛。

到1941年6月前夕,德國的武裝總人數為750萬,其中陸軍500萬,200萬空軍(這裡麵包括空降兵和防空軍),海軍50萬,當然還有納粹黨衛軍大概20萬吧,這個另算。裝備的各種坦克超過6000輛,飛機13000架,火炮類超過7萬門,艦艇超過200艘。因為是德國和美國單挑,所以只有德國數據,並不算納粹的僕從國。

圖為1943年,因戰爭的勝利,一名意大利婦女親吻美國大兵的手。

美國在1942年之前,一直採取“孤立主義”,不介入坐山觀虎鬥的政策,所以美國並沒有做戰爭準備,到1940年以前,除海軍外美國的正規軍不足30萬,坦克僅有500輛,戰鬥力非常弱小,所以這裡不能取1940年以前的數據,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2月發生的,隨後美國宣戰國家開啟總動員,這裡統計美國1942年的數據。

圖為1944年,法國諾曼底海灘,盟軍卸物資的場景。

1942年初,從夢中驚醒的美國,立即進行了戰略協調和人力、物力的動員工作,把國家納入戰時軍事經濟,美國有約5萬家民營工廠轉為軍事工廠生產,集中了大小軍工生產的承包商雪超過了2萬家,到戰爭後期軍事工廠達到了10萬家;僅在1942年這一年,美國共生產飛機7萬架,作戰坦克5萬輛,重火炮3萬門,艦艇超過900萬噸。美國的這個數據是一年之隔巔峰德國的數倍!

1944年,艾森豪威爾將軍講話,除了全勝,一無所求。

因為美國的戰略是全球,在這一點上德國就已經不在美國這一檔次了,所以美國無償支援了全球各國盟軍,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從亞洲到歐洲,以蘇聯為例:僅從1942-1943年,2年時間美國向蘇聯提供了飛機12000架、坦克10000輛,軍用汽車30萬輛,大型驅逐艦12艘,其它各種戰略物質不計其數。

1945年,美國轟炸機丟下燃燒彈後的日本東京。

所以日本當年偷襲珍珠港喚醒了美國這個戰鬥機器,美國出錢出裝備,蘇聯出人開始了大反攻,一直打到德國投降,同時間美國又利用了業餘時間絞殺了日本,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