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捲軸《絲路山水地圖》是幅怎樣的作品?

在戊戌狗年CCTV春晚上,一部名為《絲路山水地圖》的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引起了全天下華人的矚目與關注。那這究竟是一幅怎樣的作品呢?

《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該畫繪製於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堪稱我國古代罕見的大青綠中國山水畫長卷。它創作於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公元1524年~公元1539年)之間,原本是一幅屬於大明宮廷的皇家地圖,亦曾長期收藏於內府。

歷史卷軸《絲路山水地圖》是幅怎樣的作品?

但到20世紀30年代(一說民國初年),此作不幸流出國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機構藤井有鄰館收藏,此後多年即藏匿於此處。據說藤井最初是在北京琉璃廠的“尚友堂”書肆買到這幅古地圖的。由於圖上的題款已被人裁去,原名與作者均不得而知。因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頭包首題寫了“蒙古山水地圖”幾個字,故便以此命名。

而圖名所謂“蒙古”,是指16世紀尚稱雄歐亞大陸、仍統治著從甘肅嘉峪關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國之後續王朝,如撒裡畏兀兒諸部落(源於窩闊臺汗國)、帖木兒帝國(源於察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金帳汗國)等。因此“蒙古山水地圖”也很有可能就是原名。

歷史卷軸《絲路山水地圖》是幅怎樣的作品?

整幅地圖採用中國古地圖的傳統方式手卷式繪成,作於縑帛之上。由於整個地圖用青綠山水畫法繪製而成,因而一直被藤井有鄰館當作清代佚名青綠山水繪畫作品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學界也無人知曉此圖。

2002年,該地圖由私人收藏家易蘇昊斥巨資購得(一說是2000年先由北京一家國際拍賣公司從日本購回)。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鑑定後認為,該地圖應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之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花費了8年時間專門研究此圖,並基本上弄清了它的各種情況。

歷史卷軸《絲路山水地圖》是幅怎樣的作品?

2017年11月30日,香港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個人出資2000萬美元(約1.33億人民幣),將此畫從易蘇昊的手中收購,並將其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正是原來的明清皇宮內廷,該地圖被送至這裡,算是結束了自己四處漂泊的生涯,回到了“孃家”,物歸原主、適得其所矣!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蒙古山水地圖》入藏以後,故宮工作人員會全面做好相關的保養、修復、展示與研究工作,儘快讓更多社會大眾瞭解其意義與價值。

據專家證實,這幅氣勢恢弘的《蒙古山水地圖》是屬於明宮的皇家地圖。它還是明代以西域為表現內容各種地圖的母本,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萬曆四十四年(1616)刻本《西域圖略》、明代彩繪本《西域土地人物圖》等。

歷史卷軸《絲路山水地圖》是幅怎樣的作品?

從《西域土地人物圖》相關記載來看,保存到今天的這幅《蒙古山水地圖》只是原圖四分之三,地理範圍從嘉峪關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麥加),共211個地名;其餘四分之一已被人裁切,地理範圍從天方到魯迷(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原圖長度當在40米左右,所展示的世界最大陸地――亞歐大陸之內陸中心腹地的地域將更加廣袤遼闊。圖上所標註地名雖均為方塊漢字,但大多都不是漢語地名,而是由突厥、蒙古、波斯、粟特、阿拉伯、希臘、亞美尼亞等語直譯來。

這幅地圖負載了大量原始地理信息。它的出現以實物證明了,在西方地圖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對世界地理特別是對絲綢之路沿線,已有清晰的認識。全卷共畫出了兩百多個地理座標,許多絲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國的敦煌、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標註。

歷史卷軸《絲路山水地圖》是幅怎樣的作品?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從嘉峪關到天方的數千公里山川道路,均用大青綠山水技法繪製而成。圖中所有比較重要的城邑,都畫成中國式的帶城門洞的四方城牆,城牆上均有垛口;個別城邑還畫有中國式的城門樓,如哈密城;城中還畫有象徵民居的房屋;一些重要建築或地名,如撒馬爾罕城外的著名天文觀測建築望星樓,也畫成中式建築。圖上山川秀美、林木蔥蘢,道路逶迤其間,將一個個都邑連接起來,每個都邑上方或旁邊大都標有漢字地名。

《蒙古山水地圖》雖然沒有畫出反映各地風土人情的人物、動物形象,但以之為母本的明代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和彩繪本《西域土地人物圖》卻畫了很多人物、動物形象。其中出現最多的,是阿拉伯伊斯蘭教長袍裝束的人物形象,因為這片廣大地區在15世紀中期已基本伊斯蘭化。

歷史卷軸《絲路山水地圖》是幅怎樣的作品?

畫面中的人物或手牽駱駝,或揹負行囊,或騎馬行走;或席地而坐,面前放著酒壺和酒杯;或在樹蔭之下乘涼。衣服則有紅、白、綠、赭等色。有的地方還畫有伊斯蘭風格的野地帳篷,並有人物出入其中。相關文字材料證明,當時中國人對西域地區的風土人情,已有著相當透徹的瞭解。

《蒙古山水地圖》的繪畫手法,是明代中期盛行一時的青綠山水畫法,明顯受到吳門畫派的影響,以表現青綠山水、高大山川為主。據林梅村等專家推斷,這幅地圖的繪製者,應是明代中期的吳門畫師謝時臣。此畫法從唐代開始發展,至宋代達到高峰,到明清雖已是末流餘波,卻仍在宮廷繪畫中占主導地位。該地圖主要用礦物顏料石青、石綠繪製,用大青綠畫法,著色濃郁、裝飾性強。因其使用礦物顏料,故雖經歷數百年而色澤仍鮮豔奪目,幾乎不減當年。

歷史卷軸《絲路山水地圖》是幅怎樣的作品?

蜿蜒兩萬公里的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延綿數千年的絲路歷史,是世界文明的輝煌詩篇。《蒙古山水地圖》正是一把珍貴的鑰匙,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它有助於學者們更深入研究古代的絲綢之路,併為未來“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難能可貴的參考與借鑑。

這部古代原創藝術作品《絲路(蒙古)山水地圖》,既是地圖也是繪畫。此次它一經CCTV春晚隆重推出,可謂名聲大噪、家喻戶曉。雖說其長度可觀、氣勢磅礴,且應了當今推崇“一帶一路”之風潮,正趕上了好時機;但若客觀從美術角度而言,水平與成就算不得頂尖一流;從藝術發展史來看,名氣與影響也不算非常之大,被社會廣泛美譽為“國寶”,委實不敢當。當然,作為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獻,其學術研究價值還是不容置疑的。

歷史卷軸《絲路山水地圖》是幅怎樣的作品?

《絲路(蒙古)山水地圖》更多的是一幅地圖,而不是繪畫,它更看重客觀描述地理狀況,而對藝術技巧的追求自然要平常得多。從宋元明清(甚至更早)到近現代,以大青綠、小青綠技法繪製的山水絹畫當中,有許多傑出作品,超過《絲路山水地圖》這幅很多的也有不少,如“青綠山水畫鼻祖”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國古代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宋朝佚名畫家的《江天春色圖》、南宋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元代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明代張宏的《青綠山水圖》、明代仇英的《玉洞仙源圖》、明代董其昌的《青綠山水》、近代張大千的《仿趙大年湖山清夏圖》、海派名家謝稚柳的《青綠山水通景八屏》,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