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一片平静之下是深沉的绝望

好戏:一片平静之下是深沉的绝望

前阵子,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因《小偷家族》一片荣获今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二十多年的创作让是枝裕和形成了自己的作品体系,今天我们就在此对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进行一次梳理和解读——

今天我要来写一下日本导演是枝裕和。

是的,前些时候是枝裕和凭借着他的新作《小偷家族》获得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和大家一样这部片子我也还没看到,我也很渴望搞个点映什么的能先睹为快。今天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影观念都在改变,似乎大家更认同电影是用来搞票房的,至于得个什么奖在广义上来讲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退回去二三十年都不这样,比如当年陈凯歌因《霸王别姬》获得“金棕榈”大奖,那是多大的一个事情啊,不管陈凯歌后来拍了多么败笔的作品,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到了现在一提起《霸王别姬》内心还是敬佩得很,蝶衣自有力万钧。年轻点儿的读者可能不知道,那一年是少有的“金棕榈”大奖同时颁授给两部电影的一回,除了《霸王别姬》外,还有一部澳大利亚电影《钢琴课》是一同获奖了的。《钢琴课》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评委会评到最后两部电影都割舍不下,于是“金棕榈”大奖下了一回“双黄蛋”。那真是一次对于“旗鼓相当与难分伯仲”的践行。所以如此赘言,是因为从那以后中国导演再没获得过那个大奖,而日本算上最新的是枝裕和,已经有四位导演的五部作品获得了此奖。前面分别是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4)、黑泽明的《影子武士》(1980)、 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1983)及还是今村昌平的《鳗鱼》(1997),这里面除了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过于久远关注度过低外,其他的片子作为段位不太高的影迷来说都应该看过。时隔21年后是枝裕和成为这个小团体的一员,这对中国电影人来说是否该是个自我鞭策的动力?

好戏:一片平静之下是深沉的绝望

此外,今天之所以还要写是枝裕和导演的第二个原因是一个所谓的“风骨”问题,在《小偷家族》获奖后,为了与公权力保持距离,他明确表示:拒绝日本政府表彰。他说自己在戛纳拿奖回国后收到很多表彰的邀请,虽心存感激,但悉数回绝。他表示,当今(日本)社会正被逐渐“回收”进掌权者们的“宏大的故事”中去,在这种状况中,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与这种“宏大故事”(不分左右)进行对抗,并持续不断地创作出与“宏大的故事”相对的、多种多样的“微小的故事”,而这样做的结果也将令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事情到这儿我就更有兴趣来写这位导演了,能想到保留多种多样的“微小的故事”,是枝裕和是个有灵魂高度的导演。

日本作为岛国多灾多难、“祸福同道,盛衰反常”的三观使得日本人气质里带着其他国家没有的绝望和悲情。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没有一个可以做到日本电影所展现的那样纯净祥和,但同样也没有其他国家的电影可以做得像日本电影那样的肮脏变态。这种纯净和变态,有两个日本电影导演分别将其发挥到完美的境界,前者是沟口健二,后者则是三池崇史。沟口喜欢用电影演绎东方的经典名著,具有儒家的蕴雅深厚。三池崇史的艺术则本着实验的心态和魔鬼、极端的天才精神,他将日本电影前卫“变态”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

这算是个比较偷懒的日本电影的二分法,是枝裕和当然是前一种,小津安二郎也是在那个类别里,其实是枝裕和感觉在精神上更趋近对于小津的继承。这一类电影的特点是安静、细腻、隐忍,有绝望这个民族性做底子,这一类电影是非常容易用氛围把人笼罩其中的,比如岩井俊二导演的《情书》一片,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来我都还在浸淫在那个故事中,这里恐怕要动用到“凄美悱恻”这个词来形容了。此外,还有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说实话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是更看好泷田洋二郎的),为我们展示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电影拍得太细致了,强烈的“被尊重感”在心中升起,想一种执念怀揣到今天。其实,就艺术而言,我们曾是一个非常善于以安静的方式表达自己巨大悲怆的群体,至今我都非常喜欢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归震川先生,把这个人的名字换成“归有光”可能知道的人会大增,我所以称他为“震川先生”完全是出于尊敬,在我最喜欢的那篇《项脊轩志》中有这样的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段中你看到哪个字“哭天抢地”了?没有,字字平静,但有点基本文学修养的人读过后都会或迟或早地感受到到那份巨大的悲凉。可以说归震川先生是第一个告诉我“要用最最平常的文字去表达巨大的悲伤才是最最高妙”的古人。这样的审美和创作观念,我们今天似乎遗失太多了,但在日本,起码在电影里,应该说还有相同内核的保留。

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清濑市,毕业于早稻田大学。1993年,拍摄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可以说侯孝贤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1995年,他拍摄了第一部剧情片《幻之光》,并藉此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1998年,他又执导剧情片《下一站,天国》 。

是枝裕和不是个深思高举的纯艺术片导演,他的作品绝大多数冲突性不强,但绝不乏味,在家长里短中充满了人情气息,让人心生亲近,这里就要解读一下他的几部重要作品。2004年,是枝裕和凭借剧情片《无人知晓》入围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一部儿童题材的作品,也是在经历了前面的探索后确立了他本人风格的作品。

好戏:一片平静之下是深沉的绝望

《无人知晓》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了东京一个单亲家庭,四个兄弟姊妹被母亲抛弃后,独自生活的故事 。新搬来的公寓这家人是母亲惠子带着四个孩子:明、京子、茂、雪。但母亲却得对周围的人们撒谎说丈夫去海外工作,自己与长子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事实是其他三名弟妹是“黑孩子”,因为四个孩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父亲。他们一直呆在家中,没有去学校上学。

在母亲去百货商店工作时,年纪尚小的明就在家中代替母亲行使家长的职责。突然有一天母亲不见了,她把手中仅有的20万日元现金和一张短短的便条留给了孩子们,把弟妹托付给明看管后,就悄然地离家出走。

无亲无故,对外面世界几乎一无所知的四个孩子,要开始面对新的生活,那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14岁的明带着几个孩子就这样过了半年时间。家中水电早已经停了,孩子们只能从公园偷水饮用,今天吃过的泡面汤要留作明天拌饭,他们“猫一天狗一天”地+度过,后来生出惨剧,一个妹妹被摔死,但他们把她埋了……这一切,都没有人知道。这是一出悲剧,但是电影中毫无怨怼和仇恨,也没有嚎哭和呐喊,气质平静从容,光线明亮,音乐轻快,情节也不跌宕起伏,只有静静的日常描写。波澜不惊,但并非无动于衷。只有在长久的注视后,才能感受到这平静之下的东西:深沉的绝望。

是枝裕和当年在报纸上读到这个新闻后,默默地把它记在了心间,10多年后以此为蓝本拍摄了这部电影,影片中大儿子的扮演者是少年时的柳乐优弥 。1991年,15岁的张震出演了首部电影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并被提名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这在当年的影坛是个非常轰动的事情。而柳乐优弥则比他走得更远,拍《无人知晓》时他14岁,但凭借精彩的演出,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就把“最佳男演员奖”颁给了他,成了戛纳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整部电影里他的演出既不松懈也不用力,仿佛那个敏感的明就是他自己。

像前面所说的平静下的悲苦与平静下的忧伤,就连那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导演都不是使用批判视角来拍摄,这里你突然能明白是枝裕和一直要捍卫的——多种多样的“微小的故事”的重要性了吧。这位母亲就是这个样子,她把一群孩子扔在家里,然后又出去寻找自己新的爱情。孩子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明甚至跑去和其中一个孩子(雪)可能的父亲讨要生活费,而那位父亲也就平静地给了,但他也声明雪不可能是他的孩子,因为他是戴着安全套的……除了开头的一段倒叙外,这部的片子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技巧性可言,纪实的手法让影片像水一样流淌,是枝裕和用大量的细节来暗示想要讲的东西,比如,孩子指甲上褪色的指甲油是来告诉观众,母亲已经离开很久了……可以说从《无人知晓》让是枝裕和找到了自己电影道路上的“窄门”。

一些随口说出的约定还来不及实现,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动被淡淡忽略。人生,为何有太多迟了一步的遗憾……2008年是枝裕和的另一部作品《步履不停》公映,据说这个电影的剧本早已写好,我也见过还有译成中文的小说出版,是枝裕和本来打算在自己60岁时拍摄这部电影,是母亲的去世让他改变了主意,提前拍摄了此片。

好戏:一片平静之下是深沉的绝望

这又是一部表面平淡但充满暗涌的家庭伦理剧,叙述了横山家长男纯平逝世15年的死忌那天,长女千波和次男良多分别携眷返家探望父亲和母亲。一家人吃过丰富的午饭后,千波和丈夫信夫在下午驾车与女儿纱月和儿子阿睦离去。答应母亲留宿一晚的良多,无奈与新婚妻子由香里及继子淳史留下吃晚饭,翌日上午才乘巴士离去。是枝裕和说:“因为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因为发生了重大的事件而产生了一部电影,这种情形到处可见。但我就是拍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但却很有趣的故事。因为大家人生当中并不会常发生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件,但是日常生活却很有趣不是嘛。这次的电影,我想要描写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欢笑和残酷。”导演的确实现了这样的目的,借最平凡普通一家三代人的短暂聚会,刻画了六个成人和三个小孩的性格,上两代父母子女间的不和谐,但亲情的力量却代代传递。

所谓的平静之下,自然也有出位之处。长子纯平是救一个孩子而死的,而这个孩子现在已经长大,一副平庸鲁钝的样貌,横山家的父亲和母亲内心已经有些嫌恶他,良多也多次表达出不要让被救者再来的愿望,但母亲说的话里平静带着腹黑,“所以才要请他来,才十几年就淡忘了也太便宜他了,不要问是谁的错,从父母角度看都是一样的,无人怪罪才是最痛苦的。每年让他痛苦一回,这样不算过分。明年我还会请他来的。”其实,母亲这个小小的心机是因为她明白长子纯平的死终究会被人淡忘的,那些舍得的舍不得的人和事总会一一远去,以至再也无法望见。你可能偶尔怀念,但又不得不道别。另外,母亲还通过一张老唱片特别适度地点出了父亲年轻时的一次小出轨,他以为这一切都无人知晓,其实都被母亲掌握着,为了留个证据还特意买下了那张唱片。总之,在这平静如水的气氛下,每个人都有不愿示人的一面,这很正常,这才符合人性。三年后,父母先后去世。良多在扫墓回来的路上,牵着自己的女儿,讲母亲曾经讲给自己的那个故事:“传说,熬过冬天不死的白蝴蝶,就会变成这种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而这蝴蝶,有可能是亲人灵魂的化身。”随后一个长镜沿着墓园停车场路旁的一株树冠徐徐上升,视角从良多一家的背影向天空平移,光线突的暗一下,又缓缓变明,灰蓝的天,浅浅的云,湛蓝的海,景色停住,时间也终于停住。

与生命相对的必然是死亡,这部电影的故事的核心就是纯平的死亡。每一个家庭的人,都不得不面对他的死亡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蝴蝶的故事和蝴蝶带来的小小骚动,墓地里的默默祈祷贯穿了电影的两场死亡。一个是纯平,一个是父母。有些人,一转身就不见了,有些人,慢一步就分别了。

这又是一部能体现是枝裕和功力的片子。

好戏:一片平静之下是深沉的绝望好戏:一片平静之下是深沉的绝望

就此我们简单解读了一下是枝裕和的两部电影,其实他的《空气人偶》与《海街日记》我个人都比较喜欢,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此外,我还比较喜欢是枝裕和的这段话,在一本名为《有如走路的速度》一书中,他曾对自己的方式解释道:“‘你要在心里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做。’这是我入行之初,一个前辈送给我的话。以抽象的观众为对象去做节目,难以打动任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