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三)

你真的瞭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三)

西方音樂史是否就是教科書講的模樣?

西方音樂史是否只有一個版本?

讓我們給你不一樣的內容,

古典音樂意外史!!!


你真的瞭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三)

薩爾斯堡的交響曲

薩爾斯堡宮廷雖小,但那裡的音樂很早就已經由著名的音樂家來負責了。從地圖上看,薩爾斯堡位於奧地利的西段,緊鄰著意大利,所以這時候莫扎特的交響曲形式是維也納的四樂章形式和意大利的三樂章形式並立存在著。1771年,莫扎特從米蘭回到薩爾斯堡,到1774年這三年期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交響曲。這時候莫扎特十五歲至十八歲,期間薩爾斯堡宮廷中大部分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都是出自他之手筆。不過,隨著他與大主教的關係日趨惡化,自己的音樂被逐步放逐進“冷宮”;雖然莫扎特從來沒有停止過創作,但從1775年之後直到1777年8月辭職,他的創作再也沒有出現在當時的舞臺上。

薩爾斯堡是教會領地,這裡的管弦樂團自然為教會所用。莫扎特從十三歲起就在此樂團裡以無償團員身份任職,到十六歲,他才終於成了拿薪水的正式樂團首席;但在他之上還有來自意大利的樂師長索里斯特。(莫扎特的父親一輩子都沒能成為樂師長,最高的職位也只是做到了副職——因為正職的位置永遠被意大利人把持著,即使是在薩爾斯堡這樣的小地方,教會也不得不花高價去聘用意大利人,這倒也不能完全歸罪於主教的愚鈍,因為當時的大環境就是這樣。)薩爾斯堡要求莫扎特提供的音樂主要是典禮音樂,音樂會用的交響曲;有時候也需要小夜曲、舞曲等。

你真的瞭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三)

從整體上看,這個時段莫扎特明顯成熟了不少:與他十五歲時創作的交響曲相比(時長一般在十二分鐘左右);十八歲時候的創作已經有二十五分鐘左右的作品了,這已經可以算大型作品了。從內容上看,十八歲時的創作自然更豐富充實;尤其是在他訪問過海頓之後,在海頓音樂的影響之下,莫扎特的創作手法更趨於成熟。

十七歲之後,莫扎特的交響曲中出現了足以撐起當今大型管弦樂團的作品,比如《G 小調K183》、《G小調K550》(這兩首經常被一起演奏)。按照傳統,一般是不會用小調來創作交響曲的,而且這部作品開始時出現急促的切分音節奏給人以不安情緒,就像暴風雨要壓境。所以這樣的音樂很顯然不會被劇院和音樂會認可;但你不要忘了,那是在1770年,在維也納掀起了所謂的“狂飆運動”——包括海頓在內的大作曲家們跟事先商量好似得,紛紛用小調來創作交響曲。此時,當然少不了莫扎特。不過他的G小調充滿了偏激,你能聽出來他自己內心的掙扎;同時,在浩瀚的十八世紀交響樂洪流裡,這首G小調顯得那麼獨樹一幟。另外那首《A 大調K201》也深受大眾喜愛,這是一首把熱情埋藏於內心,表面相對安靜的作品。這兩首作品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除了小步舞曲部分,其他的樂章都採用奏鳴曲形式;小步舞曲更加趨於交響曲式。

在薩爾斯堡時期,莫扎特除了滿足音樂會的要求,也為歌劇寫序曲。除此之外,莫扎特還將自己創作的小夜曲也改編成五首交響曲,分別是:《D大調 K203 (四個樂章)》、《D大調 K204 (四個樂章)》、《D大調 K250 哈弗納 (五個樂章) 》、《D大調K320 驛號 (三個樂章)》、《D大調K385 哈弗納 (四個樂章)》。注意到了嗎?全是D大調。這是因為在薩爾斯堡,莫扎特創作的小夜曲全是用D大調。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編號K250的《哈弗納》小夜曲改編的交響曲,這部作品包括兩個小步舞曲,所以是五個樂章——這是莫扎特所有交響作品中唯一的例外。

你真的瞭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三)

巴黎、曼海姆,以及重返薩爾斯堡的交響曲

1777年,莫扎特和薩爾斯堡大主教發生衝突,他辭職了!!!隨即他踏上了謀求新天地的旅程:從慕尼黑、曼海姆到巴黎,莫扎特受當地舉辦音樂會的經紀人之託,創作了一首交響曲——這首D大調交響曲,後人統稱為《巴黎》——這是莫扎特一生創作的交響曲中佔據特殊地位的作品。

初來乍練的莫扎特,巴黎之行以挫敗告終。在父親的嚴辭命令下,他回到薩爾斯堡,成為了宮廷管風琴手。他又回到了自己討厭的大主教手下,隨後的兩年可謂度日如年,他的作品數量也驟減,能稱之為交響曲的作品只有三首: 《G大調 K318》、《降B大調 K319》、《C大調 K338》,雖然數量少了,但經過逆境磨練,莫扎特更加成熟,尤其是後兩部作品和他十八歲前的創作相比,自然不能同日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