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堂」習近平爲何把改革開放稱爲「第二次革命」?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的表述,向世界明確宣示了中國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不僅存在於領導人的政治宣示,更是通過修改憲法的形式加以確認。

「小课堂」习近平为何把改革开放称为“第二次革命”?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現場

“第二次革命”定位

—— 源於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中國

1978年,在鄧小平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

這場革命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習近平今天所列舉的那樣: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

“第二次革命”定位

——源於改革開放深度影響世界

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度影響了世界。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除了發展紅利,改革開放這場革命輻射給全球的還有重要的發展經驗。

正如習近平今天所說,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

“第二次革命”定位

——源於中國繼續深化改革的需求

在走過40年的輝煌歷史後,改革開放依然是中國的戰略選擇。

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教研部主任韓慶祥表示,影響中國發展命運的問題有三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諧和國家治理問題,也就是動力機制、平衡機制和治理機制。

“改革已經進行了40年,中國取得的上述成就與改革密不可分,今後的33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將遇到更多機遇與挑戰,也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來克服。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習近平主席把改革開放看成一場革命。這個定性不僅僅是充分肯定改革開放,更看出改革開放未來的寬度與厚度,比如他提出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方向是全方位的,並將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今日也明確宣示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他表示,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

“第二次革命”定位

——意味著中國將擴大開放分享紅利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表示,現在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其主要特點之一是體量很大。體量大的結果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原料,而我國是個資源相對貧瘠的國家,所以原料必須依靠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在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下,我們的產能集中在低端產業,而我們的居民的消費需求卻是全方位的,所以我們既需要國際市場吸收消化我們的產品,也需要國際市場為我國消費者提供我國目前還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品。同時推進技術進步、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等等也需要對外開放。所以,進一步擴大開放就是我國不可避免的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使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要繼續堅定不移的推進改革開放。

他強調,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堅定推動者,無論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壓力下,還是在逆全球化的風潮下,中國都將無所畏懼,堅定不移的繼續積極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

“第二次革命”定位

——在《憲法》修改中已有所體現

「小课堂」习近平为何把改革开放称为“第二次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