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個企業好領導,這三點都令毛澤東佩服

三國之爭,天下大亂,而曹操建立並帶領的“公司”卻取得了超乎常人的業績,其根本在於“得眾心”。謀士如雨,戰將如雲,歸根結底,得益於曹操是個好領導,好企業家。那麼,曹操到底具有那些企業家的素質呢?

曹操最初在群雄之中只是一個小跟班,既不像袁氏兄弟有顯赫的家族背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眾多,也不像董卓、韓馥、公孫瓚、劉虞、劉焉、張魯等坐鎮一方,擁兵自重。論身份,曹操還不如劉備祭起的皇室之胄的名頭響亮,其時,門閥盛行,曹操要自己開公司當老闆並不容易,但他硬是把公司開了起來,而且還越做越大,直至三分天下有其二,威震九州。

曹操是個企業好領導,這三點都令毛澤東佩服

雄才大略,頭腦清醒

曹操向以天下為己任,自始至終都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蕩平天下,不辱主命。黃巾亂起,曹操起兵討“賊”,以安一方,所在奸宄逃竄,郡界肅然,後應朝廷召為典軍校尉,不期靈帝崩而太后臨朝,何進、袁紹等謀誅宦官,慮事不周反致天下大亂,董卓竊取朝政,任意廢立,勤於殺伐,國家大勢一發不可收拾。其時,曹操一匹夫耳,無能為也,於是變異姓名,間行東歸,起兵抗暴,以安天下。

初平元年春正月,豫州、冀州、兗州等地相繼起兵勤王,推袁紹為盟主,共討董卓,曹操行奮武將軍。董卓看山東兵起,強徙天子、百官於長安,自己留屯洛陽以待山東諸侯,並焚燒宮室。諸侯畏卓兵強,莫敢先進。曹操以為董卓無道,劫遷天子,焚燒宮室,海內震動,天亡其時也,急擊勿失,不以他人為意,遂引兵西向。後雖出兵不利,士卒死傷甚多,曹操亦為流矢所傷,乃至於夜遁,卻一戰而為天下望,以為曹公不私,力掖漢室,是真國之肱骨,士心由是歸之。

曹操自此東歸募兵,知諸侯之不可為也,拒絕參與袁紹等人的廢立之事,專心經營兗州,一旦輾轉平定一州,英雄有用武之地,即力排眾議西迎天子於許。天子所在,天下歸心,是以曹操雖以區區一州之地而為天下雄。

此後,曹魏公司一直打著天子這塊金字招牌,越做越大,以正討逆,南征北戰。

曹操是個企業好領導,這三點都令毛澤東佩服

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三國爭戰,說白了,爭的不是地盤、權勢,爭的是人才、人心。“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誰能得天下英才而用之,誰就能成就一番事業。

當年袁紹與曹操一起起兵時,兩人曾私下裡有個對話。袁紹說:兄弟啊,討伐董卓如果不能如意的話,你有什麼打算?我呢,想好了,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曹操說,我還真沒有細細地替自己策劃後路,不過,我覺得吧,只要把天下的智力抓在手上,以道御之,還有什麼辦不到的事呢?

很明顯,袁紹重視的是地利,曹操在意的是人和。袁紹閱人無數,也可謂知人,但知而不能用,用而不能決,而曹操則知人善任,用而不疑,人盡其才,遂能成其功。

曹操求賢若渴,用人唯才。他曾先後多次下發招賢令,廣納賢才。他打破漢代以來的門閥制度,不看出身,唯才是舉,而且,一改漢代舉孝廉為郎、只看道德不管才華的用人程式,以才論人,不及其餘。他曾多次教導部下要多進有用人才,不要囿於道德的侷限而設置門檻兒:陳平跟自家嫂子混在一起,收受別人的錢財,算不上有德吧,卻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汗馬功勞;蘇秦也算不上是一個守信的人,卻能合縱天下,治世以德,亂世用才。因此,曹操帳下聚集了大量人才。

曹操是個企業好領導,這三點都令毛澤東佩服

人才來了,留得住才行,不然則資以敵國。而留人才最好的辦法就是人盡其用。

荀彧是曹魏公司的第一謀士,這個第一不僅是說荀彧是曹操最早的謀主,也是說其是最重要的謀主。荀彧在大方向上深謀遠慮,是個非常出色的戰略專家,很早就給曹操制定了“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義以致英俊”的戰略方針,也就是俗稱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正是嚴格按既定方針辦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荀彧清貞有節,智能安邦,謀以傾城,是以曹操遇大事必與之議,自己四處征伐,就留荀彧守家,一來糧草無憂,二來足以保境安民,殊後顧之憂,可以專心用兵。

荀攸、郭嘉能出奇謀,長於應變,曹操常帶身側以備不時之需;曹仁、張遼、徐晃、夏侯淵,郭淮、滿寵,有勇有謀,或為中樞機動,或鎮守管鑰之地,戰功赫赫;陳琳、王粲、徐幹、沅瑀善文學而隨從;崔琰、毛玠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並典選舉,遂使清正之氣盛於許都;棗祗、任峻,不憚辛勞,任為屯田而使曹魏糧草豐盈……就連不怎麼喜歡曹操的人也承認,曹操用人,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

曹操是個企業好領導,這三點都令毛澤東佩服

關愛下屬,賞人賞心

曹操對人性摸得很透,知道大家跟隨自己是為了什麼,所以,有功必賞,而且賞不逾時。每一場戰役下來,無論勝敗,曹操都會具表漢獻帝封賞有功的戰將、謀士,以致其帳下封侯者眾多,食封百戶千戶的也不在少數,曹操開府之後更是不吝錢財、土地,大封功臣,以示富貴與共,深得眾心。

曹操對功臣的激賞更絕的在於賞心。對於王佐之才,錢物事小,盡才為用,最是根本,所以曹操往往是“從之”“善之”“壯之”,“撫其背”,“知其來,郊迎之”,同載以入,或語人曰:“此吾之子房也”,以示恩寵,是以曹魏公司,群情激昂,人皆有效死之心。

曹操攻破袁紹之後,別遣張遼定魯國諸縣。遼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張遼不許,以為昌豨不願為戰,遂隻身前往其營說服,入豨家,拜妻子,昌豨大喜,馬上隨張遼投奔曹操。曹操打發走昌豨之後,很是責備張遼:“此非大將法也!”言下之意,昌豨投降不投降我並不在乎,你是我的大將,這麼不愛惜自己,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行啊!這就是賞心,就這一句話,張遼就會為曹魏萬死不辭。張遼早年見愛於丁原,丁原被董卓借呂布手誅殺後,張遼並沒想著為其復仇而是跟隨董卓,董卓死後又跟隨呂布,呂布兵敗,投降曹操,是曹操以國士待之,才深結其心。

曹操是個企業好領導,這三點都令毛澤東佩服

張遼跟隨曹操攻打袁尚、袁譚,戰功赫赫,勇冠三軍,在攻破袁譚後,徇海濱,破柳毅,還鄴之時,曹操遠遠出來接著,引之共載;從徵袁尚於柳城時,卒與虜遇,張遼力勸與之戰,豪氣干雲,曹操壯之,以所持麾授遼,遂大破之;曹操擁重兵西征馬超、韓遂時,張遼與樂進、李典以七千人攻破孫權十萬大軍,還險些捉住孫權,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復徵孫權時,到合肥,循行張遼戰孫權的地方,嘆息良久……身為老闆,此等作派皆為賞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