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廣東、江蘇、浙江相比,山東有哪些差距?

沙漏遺愛


現在網上戲稱山東可能變成第二個“東北”,為什麼了?主要是山東雖然GDP位列第三,但是其經濟結構與東北類似,重工業多,新經濟不發達,民營企業少。

山東與粵蘇浙相比,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差距吧。

1.社會風氣偏保守,闖勁不足。山東被詬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官本位意識太強,都想進入體制內,整體思想趨於安穩,不像廣東、江蘇、浙江那樣敢於求變、主動求變。

2.民營經濟不發達。由於原因一的存在,所以山東民營經濟整體相對粵蘇浙來說,有差距,民營企業數量不多,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有很大差距,新經濟的獨角獸企業更是沒有,而且民營企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不如粵蘇浙的民營企業。

3.創新能力不足。山東本來好大學就不多,而民營企業又不強。根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2017》和《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6-2017》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和浙江的綜合指數得分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7.57分),處於第一梯隊。湖北、重慶、陝西、山東、四川、福建、遼寧、黑龍江、安徽、湖南、山西、甘肅、吉林和江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在全國平均水平(67.57分)和50分之間,處於第二梯隊。


小羅說深圳


不多說,只上乾貨:



1.四省發展盤點 2017年山東經濟增長放緩,而浙江、廣東、江蘇等省經濟還不錯,後勁十足,增速也快于山東,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民營經濟發達,高科技企業多,比如浙江的阿里巴巴,廣東的騰訊、華為等很多,而山東有啥,基本都是國有大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含量低,粗放型發展,這就是差距!



2.山東落後廣東等的原因

一是思想保守,官1本1位思想重。就經濟發展而言,北方人相對比南方人更保守一些,山東也不例外,山東人的思想特點是比較忠誠,比較正派,政治思想比較好,但是做生意闖江湖,比南方特別是東南沿海人還是差一些。就政1府而言,官1本1位思想也阻礙山東經濟的發展。



二是缺乏規劃,城鄉發展失衡。相對來說,無論是廣東,還是江蘇,亦或是浙江,不管是城市規劃,還是村鎮的發展規劃,整體都比山東更好,而且江蘇和浙江的城鄉發展更均衡,相對而言,山東的城鄉差距比江蘇大,廣東也不均衡,但有廣州和深圳,兩個全國一線城市,在全國都很有影響力,山東缺乏這樣的領頭羊!當然,我說的是相對江蘇等省,整個來說,山東在全國不算嚴重的,也算比較發達的省份。



三是沒有核心,缺少帶頭大哥。山東跟廣東、江蘇和浙江比,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廣州、深圳、杭州、南京、蘇州等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十大中心城市,沒有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對經濟發展增長不利。 雖然濟南和青島是兩個比較大的城市,但是他們的產業並沒有形成良性互補,反而是惡性競爭,而且是互相不服,這不利於整個山東經濟的發展。



3.山東也有它的優勢

一是交通發達。山東省交通很發達,特別是高速公路,全國領先,這點比江蘇和浙江等做的要好,山東目前已經基本上實現了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



二是港口優良。山東優秀港口很多,擁有青島、日照、煙臺3個超3億噸大港,山東沿海港口吞吐量常年位居全國第二名,而江蘇卻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港口,基本上都是靠上海發展對外貿易,是上海的發展腹地。因此,山東不僅比江蘇港口要多,而且質量更好。



三是資源豐富。山東礦產資源儲量豐富,資源儲量排全國前5位的有44種,排全國前10位的就有69種,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比江蘇省要豐富很多,而且物產也十分的豐富,這是江蘇、浙江、廣東沒得比的。



四是人口更多。截至2017年,山東常住人口9947萬人,江蘇常住人口是7998萬人,多了整整2000萬人,浙江就更少了,人口只有山東的一半,廣東比江蘇贏在哪裡?人口多兩千萬就是重要原因!所以,人多就意味著潛力更大,有人就有希望。




總評:一個地方能不能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如果思想意識不到位,是很難取得突破性發展的。思想不夠解放是制約山東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山東只有不斷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加大創新,加上領導有方,才能趕超廣東、江蘇等省,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後,衷心期望山東經濟能有更好的發展,並且最後超廣東,奪得全國第一!好客山東,加油💪加油💪



可汗說事


上乾貨。

2018年2月,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山東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指出:經濟總量,山東與廣東的差距由2008年的5860億擴大到2017年1.72萬億;與江蘇的差距由50億擴大到1.32萬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廣東的差距由2008年的約1350億擴大到2017年的約5200億,與江蘇的差距由約770億擴大到約2100億。


新舊動能轉化慢

他把山東和江蘇、廣東形成的經濟差距歸結為,山東的新舊動能轉化落後,新經濟沒有發展壯大起來。經濟發展規律就是,以化工、鋼鐵、冶金、裝備製造為代表重化工業產值比重在下降,信息技術、電子、電器、金融、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比重在上升。山東在重化工業方面發展得很大了,增長空間不足,但在新興產業方面,總量太小,發揮不了拉動全省經濟發展的作用。

廣東於2008年就提出了騰籠換鳥的經濟戰略,大力推進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換代。所以有了華為、中興、大疆、騰訊的快速發展壯大。2017年深圳的經濟增長率高達8.8%,其中騰籠換鳥起了大作用。

產業結構不合理

一直以來,山東經濟給人形成了資源型、重化型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低、質量效益差、汙染排放重的印象。從產業結構看,山東主營業務收入排前列的輕工、化工、機械、紡織、冶金多為資源型產業,能源原材料產業佔40%以上,而廣東、江蘇兩省第一大行業均為計算機通信製造業。


山東頭部城市不強

全省各市中,只有青島的經濟總量超過了1萬億,拉動作用有限。而廣東由深圳、廣州超過了2萬億元,江蘇有蘇州、南京、無錫超過了1萬億。


紅谷新視界


記得幾年前看過一份韓國報紙,有則版面就是介紹廣東、江蘇、山東等幾個位列中國經濟GDP前列省份的,文中介紹了幾個省份的排名情況,並分析了各個省拉動GDP發展的主要經濟支柱,大意是說廣東的發展得益於國家早給的改革開放政策,眾所周知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多年來一直佔據著中國經濟老大的位置,而江蘇的發展過多的是靠的集體經濟、民營經濟,說到山東,就是主要依賴大型國企、勞動密集型企業了。可笑的是文中最後還來了一句說廣東的GDP早晚會讓江蘇、山東超越,說的我這山東人當時還感覺挺自豪的,可今天看來,山東不僅沒趕上廣東、江蘇,還被人家越拉越遠,甩了好幾條街,差距是越來越大了。山東的地理位置也是可以的,靠近京津地區,有那麼長的海岸線,有那麼多的優良海港,山東人又務實能幹,為啥和廣東江蘇的差距越拉越大呢?個人認為還是思想意識形態的原因,山東人小富即安,沒有廣東人那種敢為天下先的闖勁,也沒有江浙人的那種精明靈活,看看現在的國內市場,山東能拿出來和兄弟省份競爭的也就是一些大國企、壟斷企業、農付產品,類似於馬雲、騰訊的科技創新企業山東和廣東、江浙相比太少了,有人唱衰山東,說山東要步東北的後塵不是沒有道理,山東快點醒過來吧,別再為當了多年的中國GDP老三沾沾自喜了,再不發力就讓後邊的追上了。


登高望遠927


和廣東、江蘇、浙江相比,山東到底差在哪裡?

1,改革力度差,在港口、鋼鐵與石化產業上,將有限的資金無休止的投入爭領先,在這幾個自我陶醉的所謂亮點上,造成資源投入浪費,而在省內東、中、西區域均衡發展上,在創新與研發方面,缺乏資金投入與支持。

2,開放意識差,在交通上縱向不貫通,橫向不連接,和周邊省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自斷外向通道,引不進來,走不出去,打壓周邊臨省的城市,一味的以自身狹小利益為重。

南不接南京與上海,西不通鄭州與石家莊,北不通天津、北京,僅一條京滬高鐵在山東西邊擦肩而過,這京滬線中間的城市,如果碌碌無為,是集聚不到資源的,京與滬才是吸附資源的霸主,很不幸,京滬線山東省內的城市就只有過路站的份,標準的酒肉穿腸過,自己沒沾到一點腥味。

3,城市與鄉鎮均衡發展依然欠缺,鄉鎮與農村投入太少,缺乏後勁。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


沙漏遺愛


我是山東人,說句實話我們經濟總量排第四真的全靠人口基數大,如果按人口基數算排名可能很可憐,我們主要還是靠大國企,民營差距很大,雖然江蘇有蘇北和蘇南有差距但相比我們山東膠東半島和山東別的地方差距更大,嚴格意義上說我們很多地區和蘇北都有很大差距,看看人家蘇北的公路和高鐵,和民企發展。有比較才知道差距


笨領


其實山東很有希望,山東人的觀念同全國一樣都在變,都在適應新的環境,煙大通道建好後與東北的交流更方便,山東的陸路交通將四通八達,煙大通道最好是先修大橋,把那一串島嶼連上後再修隧道,那串島子是最好的旅遊聖地,那麼多人順便旅遊,特意旅遊,收入將非常可觀,為山東發展增光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