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后你后悔吗?

复旦数学狗16年保研金融,最近几年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当初保研后不后悔”,也想过很多,谈谈个人感受和统计逻辑上的分析吧。

首先对占绝大多数的保研本校或同层次院校的人来说,某种程度上保研确实是层级上的退步:从统计上来说,学历层级越往上好学校溢价就越相对“贬值”,因为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招生规模越来越往好学校集中,你所在的学校处在同学历人群中的百分比会越来越低。打个比方:本科时能进入C9,基本是所有本科生中1%的天之骄子;但如果是研究生时的C9,可能加起来就占了全国将近10%的硕士名额,C9的硕士在整个硕士学历人群中就是前10%的层级了;再到博士,可能C9的层级就只是前30%-50%了——因为绝大多数学校压根都不开博士点,基本就是这些好学校在玩,且总体而言越牛的学校项目数量和招生规模越大。

这就造成了:我从复旦本科保研到复旦硕士,虽然理论上学历更进了一步,但我肯定不会再把自己放进本科生里比较,无形之中我反而会觉得自己在同学历层次人中的level退了很大一步——更何况高考进入复旦时我是超过清北分数线拿着前5%的新生奖学金,保研成为一名普通本校硕士后,心里感觉就是从高考时的万里挑一变成了如今的top5%-10%,还是有一定落差的。所以保研落差某种程度上是所处群体整体提升背景下个人“不进则退”效应的体现。

另一方面,保研作为最“稳妥”的一种选择,通常不是个人心里期许的最佳选项。当初选择保研时,我内心的衡量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假如保研本校“价值”是8,概率100%(已经夏令营拿到offer),那么保研的效用函数值就是8;而若放弃保研去申请出国(我们要求接受保研offer就放弃出国,不再出具成绩单),假设申请到〔top10名校,top20学校,top50学校,top100学校,申请失败〕的价值分别是〔10,9,8,6,3〕,对应概率分布分别是〔10%,20%,35%,25%,10%〕,那么这个选择的效用函数就是

(10,9,8,6,3)*(10%,20%,35%,25%,10%)' = 1+1.8+2.8+1.5+0.3 = 7.4 < 8

因此接受保研offer是更好的选项。考虑到实际这类抉择中我们对下限的考量往往更加敏感,所以保研更是看起来最为理性的选择。

上面的数都是随手写的,但当时实际的抉择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对于其他同学来说类似的选项可能就是考研/追求dream job等等。虽然从博弈论角度来看我选择了保研这个最优的选项,可人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总会在心里想“我明明是有可能去top10、top20的dream school的”,且有将近2/3的可能至少不比现在差,为什么要选择一条稳妥却远不是自己最理想的路呢?这就是所谓“后悔”的主要来源吧——因为保研几乎就意味着放弃了去搏某个上限更高、自己更向往的生活。

最后,上面写的都是理性的分析,但人生从来就不是个纯理性的抉择过程,也无法完全转化为数字来衡量。当初保研金融专硕后,室友和身边的朋友都在祝贺、羡慕我说尘埃落定不用再焦心了,但如今,我的三个室友都开始在海外生根发芽,分别在纽约、佛罗里达、芝加哥享受人赢生活,同学朋友基本都在世界潇洒,即使是留在中国的也有很多去清北、中科院、深圳北大汇丰乃至高金、安泰换口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而想到自己只不过是原封不动地继续在这个已经不能再熟悉的校园多待了两年,总会觉得错过了什么,毕竟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排名和量化的价值啊——谁不想多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感受未知的精彩呢。所以保研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个人生活追求的妥协,以保障牺牲了更多的可能性。每条路究竟是好是坏只有经历过才能评价,但自己却都没有机会去经历,这也是所以后悔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