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如何把產業做「特」

【廣振按】特色小鎮作為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早已經成為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任務。特色小鎮重點在於產業成為特色,如何把產業做“特”、做“活”一直是規劃者關注的重要內容。坐落於粵北山區的清遠市錦潭小鎮通過“五級聯創 ”、產業融合、經營主體融合等方式破解了特色小鎮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借鑑性經驗。

當前,特色小鎮建設方興未艾。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突破口,特色小鎮是以某一特色產業為基礎,構建具備產業、文化和旅遊等特色的產業形態。但怎麼選特色產業、特色產業如何為縣域經濟提質增效,一直是許多特色小鎮規劃者要面對的棘手問題。

2017年8月,廣東省發改委發佈了廣東省首批30個特色小鎮示範點名單,擁有優質生態環境和鮮明開發特色的清遠市錦潭小鎮赫然在列。

這個坐落於粵北山區的特色小鎮,緊靠清遠英德市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融合,發揮農業、水電和旅遊互為促進的聚變效應,為破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難題、做精做優特色產業提供了一份可借鑑的答卷。

1

“五級聯創 ”激發活力

錦潭小鎮靠近英德市石牯塘鎮錦潭水庫,山巒疊嶂、綠水盈盈是它的原始生態風貌。如今,在小鎮所處的錦潭河灘上,剛剛修建好的8公里瓜果長廊和二十四節氣亭給這塊風光旖旎的勝地增添了一番人文氣息,這是錦潭小鎮建設省級農業公園項目的一景。

特色小镇如何把产业做“特”

自2016年7月開工以來,錦潭小鎮已整合流轉了包括農業公園項目、農產品加工項目、機械化無公害水產品生產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在內的土地面積1萬多畝。

1萬多畝的土地涉及的農戶人數眾多、權益紛爭複雜,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將箇中關係理順並付諸實踐,不得不需要一些巧勁。

當地所倚靠的巧力,正是“企業+鎮政府+村委會+村民小組+農戶”五級單位擰成的一股合力,也就是“五級聯創”制度。

據清遠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所謂“五級聯創”制度,即企業負責項目整體規劃、生產資料投入、引進項目和技術指導,引入民營資本和統籌整合涉農資金進行投資運營管理;

政府負責協調項目土地、用水、用電、環保和治安問題,派出專人協調企業項目立項、報批、工商稅務登記等相關事宜;

村委會負責轄區內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引導村民支持項目正常建設及運營,維護好轄區內衛生、治安,並做好交通疏導工作;

村民小組負責提供項目所需的土地和勞務,協助創建方管理,服從創建方指定的項目規劃、管理、經營及銷售;

農民以土地資源作為股份入股企業,並優先享有在景區就業和承包土地種植農作物增加收入的權利。

在企業、政府、村委會、村民小組、農民的合作和聯合中,簡單的農產品買賣、土地租賃行為,逐步向保底收購、股份合作、交叉持股等緊密關係轉變,“五級聯創”的各級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特色小镇如何把产业做“特”

以建設農業旅遊景區為例,鎮政府從景區門票中按3元/人次提取治安管理費,村委會從景區門票中按1元/人次提取管理費,村經濟聯合社在合作土地家庭農場經營收入中提取3%,農戶以土地等資源產權投資獲得分紅,並獲得在景區優先工作的權利。

“通過土地入股、‘家庭農場’輪作蔬菜、景區務工等收入手段,農戶每年可增加勞務收入5萬元,人均集體經濟收入可增加1.2萬多元。”清遠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2

產業融合造就新業態

在英德,“錦潭河鮮只有‘野’味沒有腥味”這一說法早已被當地人所熟知。

依託錦潭水庫優質的泉水資源和水電站梯級發電的流水優勢,錦潭小鎮的開發企業錦源農牧產品有限公司在錦潭水庫下游開發谷底冷水漁業和茶果蔬菜農業,形成佔地約5000畝的集水產禽畜養殖、蔬菜水果種植、沼氣利用為一體的立體循環農場,批量繁殖娃娃魚、三文魚、鱘龍魚、錦潭鱉等市場價值高的水產品,並建有佔地面積500畝的農副產品加工廠、標準化魚乾場和深加工場,生產魚乾、臘肉、臘腸、菜乾等農產品加工品。

特色小镇如何把产业做“特”

隨著農產品加工業的前延後伸以及經營模式的拓展,錦潭河鮮不再止步於當地人的餐桌,而是隨著30多家“錦潭”品牌直營店O2O體驗館和終端批發市場的擴張,進入珠三角以及港澳等地,年產值突破3億元。

除了街知巷聞的錦潭河鮮,還有一個新的產業正在錦潭水庫孕育。依託水庫下游13公里豐富的生態資源,錦潭小鎮按照山水遊樂和家庭農場兩個板塊,分類打造了一個集旅遊休閒、高效農業、農事體驗、科普教育、農副產品深加工於一體的生態旅遊產業園,項目設施包括水上樂園、省級現代農業公園、光伏能源現代農業體驗區、家庭農場等。

“錦潭小鎮將會成為本地優質農產品的體驗館。在這裡,遊客不僅可以體驗各種遊樂項目,也可以成為錦潭農產品種植、飼養的監督員,看一看優質農產品是如何種養出來的。”錦源農牧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炳球表示。

3

多種經營主體融合發展

何潤琪是石牯塘鎮長江村的一名養殖戶,2010年他與錦源農牧產品有限公司簽訂了銷售合同,根據雙方的約定,何潤琪養出的魚,只要重量達到公司的收購規格,全部由公司進行收購,而且收購價比市場平均價高出0.5元/斤。有了公司的保底合同,何潤琪兩口魚塘每年產出的5萬斤魚從不擔心銷路。

在長江村,像何潤琪一樣跟錦源農牧產品有限公司合作的農戶有近20戶。錦源農牧產品有限公司與石牯塘鎮的長江、螢火、沙坪等村的合作社以及漁業養殖大戶開展長期合作,全年收購120多萬斤魚,帶動合作農戶增收60多萬元。

特色小镇如何把产业做“特”

在錦潭小鎮,農業龍頭企業在產業融合發展中起到了引領示範的作用。由企業負責提供資金、技術和品牌銷售,農戶或專業大戶負責種養前端,公司負責種養後端。

這種“龍頭企業+合作社”“龍頭企業+養殖大戶”的合作聯產機制和“前端養殖+後端養殖”的接力培育模式,推動新型經營主體由交易聯結走向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主體融合,既擴大了生產規模,又確保了農產品品質,有效帶動小農戶共同分享現代農業的發展成果。

“企業與家庭農場的互惠合作,也有效促進了產業協作和融合。”清遠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土地整合之後,小鎮引進的企業以50畝左右為單元進行大格局整合規劃,在不同板塊建設不同特色、不同主題的農場,成功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把農民的“死資源”激活為“活資產”,而農戶則成為了農場主和管家,通過學習現代農業運營管理規範逐步成為新型農民。

家庭農場通過連片開發,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全面佈局蔬菜、瓜果、三鳥,實現農產品種養的高品質、多元化、標準化,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農戶也通過土地、勞動獲取多方面收益。

示範帶動還吸引了更多農戶或經營主體投入到融合發展中,目前小鎮整合流轉的1萬多畝土地已經吸納當地農民、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1000多人就業。

特色小镇如何把产业做“特”

文章 |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圖片 | 來源網絡

往期回顧

特色小镇如何把产业做“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