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鄉居」,土地里的浪漫理想

在騰衝新樂村,種地是不容置疑的,像許多村莊一樣,祖祖輩輩把時間無怨無悔的放在土地上。大家都說:

不種地,做什麼呢?

土地是好的。在地裡種下水稻,就有米吃;種了菜,飯桌上四季都新鮮。種一點,就有一點的收穫,就有一點的歡喜。田地裡的顏色就這麼在春耕夏長秋收冬藏裡來回變換了600多年。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春天,綠的是小麥,黃燦燦的是油菜。夏天水稻急匆匆生長,是油畫裡的綠。秋天,遍地成熟,遍地金黃。冬天小麥嫩綠,油菜鮮嫩,本就不冷的騰衝冬季,春天已提前到場。

不僅僅是遠離土地的人才會被田野裡的大片色澤打動,歡呼著美麗,嚮往著歸園田居。耕種的人,對土地裡的事物,有更深沉的愛。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實際上,或許不同於都市人對於種地的浪漫想象——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任何在土地上勞作的人,都知勞作之辛。土地對他們來說,不是田園理想,是生存之道。幾百年來,他們洞悉了土地的全部秘密,珍惜而敬畏。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這裡是極邊之城的小村,貧瘠曾烙下它的印記。土地是唯一的憑藉。歷史上距離我們最近的災荒年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吃油菜杆做成的粑粑,吃發黴的碎餌絲,吃光了山上的野菜。那樣的年歲,一頓大米飯就是幸福。土地所能給予的,在這代人的記憶裡,尤其深刻——土地就是命。

土地是命根子。只要有地,就要種。哪怕只是一小塊,也要認真對待。背脊在耕作中彎曲,汗水肥沃了泥土。我們理解這種珍惜。但鄉村真正神奇的地方在於,每一個人都無師自通的掌握著耕作的秘密,他們有通向土地的憑證。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立秋之後,菜地裡就什麼都能種了,青菜,大白菜都行。過年前的那兩個月,地裡熟的菜最多。春天也還可以。夏天就不大行了,雨水多,長不好,但也能長。清明、穀雨的時候,開始種水稻,水稻收了,種小麥或者油菜。一年最忙是中秋前後。”

到現在,在北海鄉,還能見到牆上用粉筆寫的“收糧告示”,每年收成後,把一部分穀子賣給糧站。像從父輩開始就把穀子賣給糧站一樣,不管種菜還是種水稻,用的方法都和父輩一樣。

完全由經驗而來,由兒時雙眼看到的記憶而來。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關於鄉村的想象,可以在這裡得到完全的證實:耕牛走,白鷺飛,大片田野,涓涓溪流,村莊隱約其中,炊煙裊裊。世外桃源般的畫面,全是鄉愁的韻味。

這樣的田園風光與農耕傳統,是我們在小鎮的建設中,始終珍視的部分。不失去和土地的聯繫——是我們認知的鄉村基礎,也是鄉村建設中的最大命題。

讓田園理想成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共同理想,尋回對土地的珍惜與敬畏,不辜負任何一寸土地,才是負責任的鄉建。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瑪御谷溫泉小鎮的建設中,用75%的土地保存原生態的自然風貌景觀,用25%的土地建房子——這是對於「負責任的鄉建」所做的嘗試。山還是山,水就是水,田地便是田地,就連建的房子,也是對當地建築文化的恢復和延伸。

但田園真正的美,不止雙眼所見。對瑪御谷溫泉小鎮來說,也許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熱愛鄉村的人真正「融入」鄉村,讓本地居民仍舊以田園生活為樂。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梯田廣場、親子農場、柴米多市集、藍莓莊園、悅椿稻田酒店。這是瑪御谷給出的答案——想進入鄉村,先要讀懂鄉村,對鄉村生活熟稔於心。盡最大限度保存田地,保存田地上的勞作——延續600多年的農耕文化。本地居民給予鄉村生活的範式,新居民觀看,熟知,體驗,最終融入。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小鎮「鄉居」,土地裡的浪漫理想

和土地任何程度的聯繫,都在此建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也是瑪御谷的理想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