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個人物上過學的都認識,他們都來自一個地方,地名卻無人知曉

之前網絡上曾經發起活動,提名最沒存在感的省份,江西由於太過透明,甚至在提名最沒存在感的省份時,卻少有人想得起來還有江西這個省,可見江西到底有多沒存在感了。其實江西的一些城市倒比江西本省存在感強得多,比如南昌、景德鎮、宜春等。然而在江西,有這麼一個城市,明明該地湧現不少歷史文化名人,卻很少有人聽說過這個城市。

這四個人物上過學的都認識,他們都來自一個地方,地名卻無人知曉

這個城市就是撫州,位於江西省東部,古稱臨川。自古以來,臨川才子之多向為世人矚目。“臨川文化”區內樂安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參政代天子,師保五六人,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五十二,知縣四十多,鄉舉百六餘,會解監元群,鄉賢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記述,就是臨川才子大量湧現的生動寫照,因此臨川又被稱為才子之鄉。臨川歷史文化名人輩出,其中不少還是語文書的常客,其中這四位人物,上過學的都聽過。

這四個人物上過學的都認識,他們都來自一個地方,地名卻無人知曉

第四名、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宋仁宗至和二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晏殊詞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信大家也都背過。

這四個人物上過學的都認識,他們都來自一個地方,地名卻無人知曉

第三名、曾鞏

曾鞏,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佔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卒於江寧府,追諡為“文定”。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這四個人物上過學的都認識,他們都來自一個地方,地名卻無人知曉

第二名、湯顯祖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湯顯祖本人也被成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這四個人物上過學的都認識,他們都來自一個地方,地名卻無人知曉

第一名、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這四個人物上過學的都認識,他們都來自一個地方,地名卻無人知曉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 ,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