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商業互吹」 有真心有尷尬

“我懷疑你績點有3.9。”盯著好友發來的表情包,小尹嘆了一口氣。

“老是這樣,有意思嗎?她明知道我沒有那麼高的績點,吹來吹去的讓人沒法接話。”大二學生小尹已經是第三次收到這樣的表情包,在此之前,她還見過“給大佬遞茶”“膜大佬——反正發這個總沒錯”“看見沒?這就是巨佬”等一系列表情包,濃濃的恭維意味讓她覺得既好笑,又尷尬。

“商業互吹”本意是你來我往,互相讚美的意思,學生圈裡的“商業互吹”,有時是真心讚揚,有時則是過分誇大。有時候,玩笑話中帶著點諷刺,真誠裡藏著點虛假。

大二學生瑞秋和小尹有相似的煩惱。從中學時學業上的互吹,到大學裡各個方面的“恭維”,讓瑞秋精疲力竭。買件衣服,被人說“有錢人就可以為所欲為”;考前複習,被人說“大佬就是抓得緊”;考前放鬆,被人說“大佬胸有成竹”;找到對象就成了“人生贏家”……瑞秋說:“雖然有的時候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好像已經不見了。”

“商業互吹”並非都是假意恭維,當身邊同學真的取得好成績,或者分享開心的事時,適時的讚美可謂“錦上添花”。

“同學之間表達相互敬佩是很正常的。”瑞秋說,“只要保持真誠,並不會讓人難受。”可是,人們常常有嫉妒之心,這種真誠的誇獎更多情況下出現在兩者差距很大,或者誇獎者並不在意對方勝過自己的時候。

另外,作為活躍氣氛、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手段,“商業互吹”也出現在剛剛認識的人之間。這時,恭維對方作為一種風險較小的溝通手段,能迅速獲得對方的好感。北京外國語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石薇說:“許多年輕人認為現實世界中人們需要互相稱讚,來建立人際關係。他們假想職場是這樣的,因此即便有時稱讚不那麼發自內心,也無可厚非,這是由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導致的。”

“這樣的表達方式之所以越來越常見,是因為它被群體中大多數人所接受。”北京語言大學學生心理諮詢中心主任王穎說,“要考慮學生這樣做的需求和動機。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的社交更廣闊,同時就需要獲得更多在群體中的參與感。”和其他人建立情感聯繫,人際認同,自我表達,獲得群體關注,自我愉悅,都是“商業互吹”出現的原因。

“平常開玩笑倒無所謂,只是不明就裡的一通吹捧,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很煩。”大三學生火華對“商業互吹”沒有什麼好印象。

高中時,一向名列前茅的火華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只想默默地收起卷子好好查漏補缺。這時,一個不太熟的同學經過,半帶著點試探意味說道:“哇!學霸這次肯定又是前三吧!”火華聽了心裡更不是滋味,但又沒法發作,只能尷尬地搖頭。

除了“諷刺”令人難以接受,這種被“誇獎”後的心理不適也與被誇獎者自身相關。王穎認為,當人們的期待和現實不一樣,或所習慣的和所接觸的不一樣時,都會覺得不舒服。“有時誇獎的程度過分誇張,有時則因為場合和身份不合適,或者措辭方式不友好,這些都構成心理不適的原因。”王穎說。

此外,中國文化對讚美的態度是保持謙卑,成長過程中較少受到讚美,導致我們難以坦然地接受他人的誇讚,不知該如何應對。

作為一種調解氣氛的手段,“商業互吹”並不少見。正如從前人們見面問候“吃了嗎?”現在則更多用互相誇獎來打招呼。在互聯網媒體發達的時代,校園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界限逐漸模糊,兩者之間的影響也在加強。

王穎說:“95後、00後大學生有自己的語言特徵,並且容易受到社會和網絡媒體的影響,因此表達更戲劇化、更誇張。”

可是,從寒暄用語到刻意為之,“商業互吹”的目的性越來越明顯。誇獎者心中自卑,被誇獎者尷尬回應,“商業互吹”讓人和人的關係變了味。

正如小尹所說:“我們太容易被身邊人所影響,不自覺地就會去攀比。其實別人怎樣跟我們關係不大,就算不想真心讚美,保持沉默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