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7月26日,重慶江津車管所,38℃。

“9米76!……2米52!……3米46!”一個響亮的女聲接連報出數據。

露天場地上停著一輛31噸的火紅大貨車,女查驗員王鳳梅正和一名男同事在這大傢伙身邊忙前忙後,測量它的各項參數。他們是機動車的“伯樂”,也是“醫生”。負責在新車上牌、車輛過戶等行為中,對車輛進行查驗。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王鳳梅與同事一起測量車輪距

大貨車常有,而“王鳳梅”不常有。

據瞭解,全市查驗民警共116人 ,其中女民警僅3人。王鳳梅是名副其實的“極少數派”。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王鳳梅正在核對等待檢查的大貨車車輛信息

一天換兩套工作服 掀近百個“蒸籠”

“你甭管它外面天氣如何,查驗小車那肯定涼快不了。都是開到查驗棚裡,運氣好沒開多久,車子溫度還不高。這車要是開了會兒路才到,還開著空調的話,一掀開引擎蓋,嗯,那就是剛端下灶臺的大蒸籠啊!”一位工作人員一邊打趣,一邊引著記者往王鳳梅正在工作的查驗棚走去。

名副其實一個棚,對穿對過,棚內棚外不存在室內、室外溫度的差別。小車從一端進入排隊,到另一端出口處停下查驗,即來即查即走。

看到記者,王鳳梅沒停下手裡的工作。她招呼記者一句:“後面都排起隊的,我就順便把我的工作內容給你們介紹一下吧?”說著一把掀開面前一輛白色轎車的引擎蓋,一股熱浪撲面而來。被熱浪一襲,記者不由得後退半步,但見王鳳梅絲毫不為所動,彎下腰右手舉著手電照著發動機位置,左手就向發動機旁邊的部件摸去。“車輛查驗工作重頭是對照發動機號、車架號等信息。保證查驗的車輛符合相關安全條例規定。”王鳳梅一邊解說,一邊記錄、比對發動機號。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夏天的汽車發動機就像火爐,但王鳳梅必須靠得很近去核查車輛發動機號。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王鳳梅蹲下檢查車輛輪胎規格是否與登記信息一致

做完引擎蓋區域的查驗工作,王鳳梅打開副駕駛門,蹲身伸手往副駕駛座位下摸去。“各廠商生產的各型號車輛,車架號的位置都不固定,要自己去了解、學習。這個車型的車架號就在副駕座位下頭。”查過了車架號,王鳳梅又走到車尾打開後備箱,整個上半身探入後備箱進行檢查。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核對車輛出廠信息

反覆核對車輛信息,再對著車輛拍了照,這輛車的查驗工作才算完,用時約4分鐘。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對車輛進行拍照

記者問王鳳梅,這是不是她查驗一臺小車的平均用時。她擦了一把汗,說:“這回是給你們講解流程才用這麼久,我平時查一個小車,如果它本身是不存在問題的話,查驗完畢是在3分鐘以內。”

記者:“一天能查多少小車呢?”

王鳳梅:“江津車管所是渝西片區業務量最大的車管,所少的時候七八十臺,多的時候上百臺。”

記者:“每臺小車都要至少彎腰3次?”

王鳳梅:“是啊,以前有段時間我腰痛,還以為是不是自己彎腰多了。我覺得不可能噻,我身體這麼好。結果後頭去醫院一查,醫生說是天氣熱,我水喝少了。”說到這裡,她爆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記者:“那你查發動機號的時候,被燙過嗎?”

王鳳梅:“當然啊!不過幸好沒有留下過疤。”一邊說,王鳳梅一邊拍了拍手背,又是一陣笑聲。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趴在滾燙的發動機上拓印車架號,被燙傷是常事

站著說話這一會兒,王鳳梅溼透的衣服在風扇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幹。她說:“我工作服都是準備了兩套,上午一套下午一套。半天下來那個汗味兒...嘖嘖嘖.......”

眼見暫時沒有小車來查驗,王鳳梅往露天場地裡等待查驗的大貨車走去。王鳳梅介紹,江津車管所就兩個查驗員,同時負責所有車輛的查驗任務,平時小車的業務多一些,得空的時候就得趕緊去查大車。“人家等著呢。”

於是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王鳳梅認真檢查車輛的每一個細節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王鳳梅認真核對車輛信息

工作六年沒中過暑 和丈夫三個星期見一面

王鳳梅已經當了6年的查驗員,從事這份工作對她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王鳳梅半開玩笑半當真的說:“我以前還喜歡化妝,但是一出汗臉就不能看,現在就只擦防曬霜了。所以我們女查驗員少。經常有車主看到我在查驗,開玩笑說,妹妹,你囊個不去坐窗口誒?在這兒這樣曬起,女娃娃遭不住哦。”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王鳳梅鑽進輪胎裡檢查車架

她隨即臉色一正,說:“確實查驗員這個崗位,對身體素質有一定要求。但我工作六年就沒中過暑,當然也不能中暑,我們這兒查驗員就兩個人,少一個人業務就沒辦法開展了,要耽擱群眾的時間。我平時下了班回去休息一下,晚上還能出去跑跑步。身體好,能幹!而且你別看我是女性,我還拿過查驗大比武的涪陵黔江片區最高分呢!”說著,又笑了起來。

她愛笑,即便談起一些讓人覺得“惱火”的事兒時也是笑著的。據同事介紹,王鳳梅的丈夫也是交巡警,在石柱工作,兩人三星期才能見上一面,三個月能見四面。此時,王鳳梅笑著說:“我現在是‘孤家寡人’、留守媽媽哦。娃娃也送到他外婆家了,我一個人住。我老公平時比我還忙,排班休假和我的工作節奏又總是對不上,確實一般三週左右才能見一次面。難啊,江津到石柱單程都要3個小時。”嘴上說著難,但她滿臉的笑意。

當記者問起為何能在這個比較累的崗位堅持六年時,王鳳梅說:“查一臺車,不管它有沒有問題,都有成就感。前段時間我就查到一輛車,私自更換大梁。這明顯違反了相關的安全條例。說直白點兒,就是這輛車上路後發生事故的幾率比合格的車要高;同等的事故,它可能會有比合格車輛更嚴重的後果。後來這輛車被依法強制報廢了。這種時候我就很有成就感。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以前上牌是分號段的,我查的車號段固定,在街上走著很容易就認出來。在外面看到自己查過的車在路上跑,就感覺特別親切。不過現在不一樣了,號池合併之後就認不出哪些是我查驗的車輛了。”

經過短暫的午休,王鳳梅換了一套乾淨不黏糊的工作服,又往曬了半天的查驗棚走去。

重慶這崗位每天掀近百個“蒸籠”,全市116個人做,只有3個是女性

檢查完車輛,王鳳梅累得滿頭大汗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餘珂靜/文 任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