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土星合月、揭秘北京鸭基因改变、果蝇完整大脑高清图、近海水体剖面观测难题被解、人类左心室三维模型研制成功

今日科技话题:土星合月、揭秘北京鸭基因改变、果蝇完整大脑高清图、近海水体剖面观测难题被解、人类左心室三维模型研制成功

1土星合月7月25日天宇“秀恩爱”

今日科技话题:土星合月、揭秘北京鸭基因改变、果蝇完整大脑高清图、近海水体剖面观测难题被解、人类左心室三维模型研制成功

据天文专家介绍,7月25日,有着“指环王”美誉的土星将移动到广寒宫附近,上演一出土星合月的浪漫天象。

所谓土星合月,是指土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间的距离最近。届时土星将戴上草帽状的光环,并依附月亮近距离展现“星姿”,而人们只需用肉眼即可清晰地见到这幕天象。

就像璀璨夺目的黄白色宝石,还环绕着一层层绚丽的迷人光环,土星实在是夜空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星球。进入7月,这颗迷人的星球日落不久就从东南方地平线升起,亮度0.1等左右,几乎整夜可见。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7月25日14时,土星合月正式上演。我国感兴趣的公众可于7月25日晚对这幕天象进行观测。“人们面向东南方天空,在一轮盈凸月右方不远处,可见一颗闪耀着金黄色光芒的明星,这就是土星。”此时此刻,英俊的“指环王”携手优雅的“月女神”,漫步云端,舞步轻移,大秀恩爱。

赵之珩提醒说,想一睹“指环王”风采的公众使用简易的天文望远镜就可以看到土星那宽大的彩色光环。

——新华网

2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揭秘北京鸭基因改变

今日科技话题:土星合月、揭秘北京鸭基因改变、果蝇完整大脑高清图、近海水体剖面观测难题被解、人类左心室三维模型研制成功

北京白鸭

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与北京鸭白羽和体型较大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一发现揭示了北京鸭经过几百年选择形成的一些性状的遗传基础。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自然—通讯》杂志。

公元前500年,绿头鸭在中国中部被驯化,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地方鸭品种。其中,北京鸭就是几百年高强度人工选择的结果。不过,研究人员此前并未发现与北京鸭白羽和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状相关的基因改变。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侯水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姜雨等对40只绿头鸭、12个不同品种的36只地方鸭(包括绍兴鸭和高邮鸭)和30只北京鸭的基因组进行了比对分析。在发现选择信号后,研究人员再将绿头鸭与北京鸭进行杂交,繁殖了1026只家鸭。

通过研究,研究人员确定了与北京鸭白羽、体型较大、饲料转化率较高相关的两个基因突变。研究发现,一种与白羽相关的名为MITF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另外一个独立的突变可能造成了北京鸭出生后IGF2BP1基因的持续表达以及最终的产肉量增加。

——《中国科学报》

3科学家绘制果蝇完整大脑高清图

今日科技话题:土星合月、揭秘北京鸭基因改变、果蝇完整大脑高清图、近海水体剖面观测难题被解、人类左心室三维模型研制成功

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重建了果蝇的一系列神经元。图片来源:Z. ZHENG ET AL.

科学家近日首次对黑腹果蝇的整个大脑进行了足够详细的成像,从而能探测每个神经元之间的单独连接,或者说突触。由此获得的图像数据库可帮助研究人员描绘支撑果蝇嗅闻、嗡嗡叫、空中飞行等各种行为的神经回路。

同人类头骨中的约1000亿个神经元相比,含有10万个神经元的果蝇大脑非常初级。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莉亚研究园区神经科学家Davi Bock认为,果蝇不只是“你在吃晚餐时从酒杯上挥手赶走的小污点”。果蝇大脑中的一些系统,比如负责探测和记忆气味的系统——可能和人类共享“通用的准则”。

“这篇论文从技术成就的角度来说绝对是杰作。”洛克菲勒大学神经生物学家Cornelia Bargmann表示。Bargmann研究秀丽隐杆线虫的神经系统。秀丽隐杆线虫的302个神经元的布线图,或者说连接组在1986年发表。为获得果蝇的类似图像,研究人员不得不利用获得的最新图像追踪每个神经元同它在大脑内“聆听”和“对话”的其他每个神经元之间的关联。

迄今为止,Bock及其团队针对大脑中一小部分神经元完成了此项工作。这部分大脑涉及学习和记忆气味,被称为蕈形体。这项日前在《细胞》杂志上得以描述的研究,提供了关于果蝇嗅觉系统的新细节。比如,将气味信息传递给蕈形体细胞的神经元形成了异常紧密的束状物。目前,Bock团队正在寻找关于果蝇如何从环境中嗅到气味的线索。

如果全球的研究团队成功描绘出果蝇大脑的完整布线图,随后他们将需要把这一信息同记录活体果蝇大脑活动的其他技术结合起来。Bargmann表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随着不同情形和时间发生改变。“我在30年里致力于研究一种生物体的连接组,而目前我们仍在探寻这一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中国科学报》

4中科院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解决近海水体剖面观测难题

今日科技话题:土星合月、揭秘北京鸭基因改变、果蝇完整大脑高清图、近海水体剖面观测难题被解、人类左心室三维模型研制成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近日将具备智能剖面观测能力的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布放至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这一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单锚系浮标无法观测近海水体剖面的难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副站长贾思洋介绍,传统单锚系浮标的锚链和观测设备容易缠绕,因此无法开展水体剖面观测,而大量的能量交换都在水体,这部分数据的科研价值非常大。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标体直径15米,由三根锚链固定,相互间隔120度,平台以中心观测井作为剖面观测通道,可有效避免锚链与剖面观测设备绞缠,从而获得水体剖面的宝贵数据。

据介绍,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采用智能绞车开展实时水体剖面观测,可根据海况变化智能调节绞车运行速度,实现了海面、水体、海底的长期连续在线实时监测,是适应我国近海海洋观测需求的创新性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将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防灾减灾等提供更加丰富、完备的数据支撑。

贾思洋说,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属于近海观测设备,它抗破坏能力强、稳定性好,可有效避免近海频繁经济活动导致的干扰和损坏。

——新华网

5新有机分子可用于高效廉价电池

电池储能能力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至关重要。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新发现一种有机分子,有望用于长效、高质量的液流电池,比目前使用的电池更安全廉价。

液流电池是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在存储大规模清洁能源方面比传统锂电池更安全经济。目前常见的是正负极使用钒盐溶液的钒液流电池,但这种电池的成本及维护费用都比较高。

7月23日发表在美国《焦耳》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一种被称为“玛士撒拉醌”的分子可在长达几年时间内数万次充放电。“玛士撒拉”取自《圣经·旧约》中的长寿族长,醌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自然过程中的关键分子。

哈佛大学材料科学及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对醌在液体电池中的老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醌分子进行改良修饰,研制成提高了液流电池寿命的“玛士撒拉醌”分子。

研究显示,在实验室条件下,“玛士撒拉醌”分子的老化率每天不足0.01%,每次充放电引起的老化率不足0.001%,每年的整体老化率预计不到3%,预计可有效充放电数万次。此外,“玛士撒拉醌”分子可溶性强,在较小空间中能储存更多能量。由于“玛士撒拉醌”分子是在弱碱性电解质中发挥作用,可使用更为廉价的密封材料和聚合物膜分离正负极,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大学材料和能源技术教授迈克尔·阿齐兹说,利用这一新发现分子制备的液流电池具有更长效的稳定性,并且已具备商用能力。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大卫·卡比说,这种有机分子有望替代昂贵的钒液流电池。

——新华网

6人类左心室三维模型研制成功

今日科技话题:土星合月、揭秘北京鸭基因改变、果蝇完整大脑高清图、近海水体剖面观测难题被解、人类左心室三维模型研制成功

人类心脏左心室的三维模型图 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23日报道,哈佛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人类心脏左心室的三维模型,未来可用于药物检测以及心率不齐等疾病疗法的研究。

该模型利用采于人体心脏细胞的纳米纤维搭成支架来协助构建组织。这种支架如同三维模版,可以引导细胞及其组织进入体外搏动的心室腔。这让科学家可以借助使用压力容积环、超声波等临床通用工具,实现对心脏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模型一旦投入使用,其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领域以及作为体外模型进行药物开发等相关研究中,均会产生巨大而广泛的影响。项目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在医学研究中以人类模型替代动物模型,或弥补动物模型的不足。未来,研究人员可通过收集病人的干细胞来构建组织模型,从而完全复制出其器官功能和特性。

制造出一个功能完好的心室模型的关键是重塑组织的特殊架构。在人类心脏结构中,平行排列的心肌纤维如同支架,引导砖状的心脏细胞首尾衔接成线状排列,形成一个中空的锥形结构。当心脏跳动时,心脏细胞如同手风琴一般伸展和收缩。

为制造心室模型,研究人员将可降解聚酯和明胶纤维的聚合物以弹头形状放入旋转器。当仪器旋转时,纤维将顺着同一方向呈线状排列,因此,会引导细胞像原生细胞般运动和收缩。

研究人员称,下一步将利用源自病人的预分化干细胞来进行心室模型的研究,这将有利于形成功能更强大的组织结构。

——《科技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