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小地球

火星能否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6月2日,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做客第160期齊魯大講壇,以“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為題,為觀眾揭秘紅色火星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小地球

繞太陽轉一圈687天,火星上也有四季

“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瑩惑’,在天象學中,火星代表著旱災、疾疫、兵亂、死喪等惡象;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印度的神話中,將火星稱為戰爭之神。”講座一開始,歐陽自遠以傳說開頭,引人入勝。歐陽自遠說,火星被大家誤解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一顆紅色的星球。

歐陽自遠介紹,火星土壤裡有很多粉塵,叫赤鐵礦,是鮮紅色的,它們混雜在土壤裡,而且火星經常發生全球性的沙塵暴,粉塵瀰漫在空中,遠遠看起來就呈紅色。

“其實火星是一顆很‘善良’的行星。”歐陽自遠向觀眾還原火星真實的形象。火星是太陽中最像地球的。地球離太陽的距離約1億5000萬公里,火星大概是2億多公里。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是一年365天,火星繞太陽轉一圈是687天。地球一天約24小時,火星自轉一圈為24小時37分。火星上也有四季變化。

歐陽自遠說,當前火星最受科學家關注,科學家探測的首要目標是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要找外星的生命,首先要清楚地球孕育出生命的原因、條件和過程。

當前火星沒有生命跡象,曾有過水體活動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十分巧妙,如果離得更近,表面就會沒有液態水;如果離得遠一些,像火星,表面溫度很低、乾燥,也沒有液態水卻有固態冰。又因為月球使地球的海洋產生穩定的潮汐,生命便慢慢從海洋遷徙到陸地,拓展了生存空間。

那麼,火星會像地球一樣,孕育生命嗎?歐陽自遠介紹,如今全世界已經發射了43顆探測器到火星,在火星上做了不少微生物驗證實驗,當前火星表面沒有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連細菌都沒有。

依據地球上的經驗,凡是有水,有能源和構成有機化合物的成分就有可能產生生命。火星生命的探尋轉移到火星水的探測。那麼火星上有水嗎?在火星上,人們發現了很多河流的痕跡,能看出幹流、支流、入海的乾枯的河道等。但是如今火星上一滴水也沒有了。這證明火星表面曾經有過水體的活動。

歐陽自遠說,火星北部表面過去是遼闊的海洋,現在只有一個乾枯的海盆地。根據探測器多年拍下的照片對比,科學家懷疑,火星的水藏在地下一定深度中,地面一塌方,水就會湧出來。有一個火星探測器做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科學家最後達成共識,火星曾像地球一樣被水覆蓋,深度大致有100米。“中國的火星探測有一項任務,要把全火星的地下水分佈探測出來。”近期的火星探測,發現火星大氣層中含有極微量的甲烷,甲烷有可能是生命活動的產物,科學家期望通過甲烷碳同位素的分析,判斷火星是否有生命活動的證據。

中國計劃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

我們的地球養育著70億人口,地球的“負擔”很重,同時還受到很多潛在的自然過程的威脅,如小天體撞擊、大規模火山爆發、強烈地震活動等。科學家期望能改造太陽系的一個天體,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第二個安全的棲息地。科學家共同的夢想是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地球!

如何改造火星呢?歐陽自遠介紹,火星離太陽比較遠,年平均溫度零下六十攝氏度,而且極度乾燥。所以第一步要提高火星表面的溫度,讓火星表面產生強烈的溫室效應。在火星上人為排放二氧化碳,增加大氣濃度,逐漸改變大氣成分,使火星表面溫度提高,北極和南極的冰蓋融化,水體可以保存在火星表面。只要有水體出現,便可以引入一些地球低等的動植物,逐漸改造火星。

“用一到兩個世紀的時間,也許更長,是完全可以把火星改造過來的。地球的一半人口可以逐漸移民火星。通過人類的智慧和努力,火星完全能被改造成生機盎然的‘小地球’,再現“青山綠水”,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

歐陽自遠介紹,依據地球和火星的運行特徵,從地球去火星,大約兩年零兩個月有一次機會。歐陽自遠介紹,中國計劃在2020年實現火星軌道器環繞探測和火星車軟著陸巡視探測,實現火星“天地聯合”探測。

歐陽自遠說,目前人類還沒有從火星上取過一塊岩石或土壤返回地球,完成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後,中國還將發射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後,用電鏟剷土壤,自動鑽探機打鑽取巖芯,裝進樣品返回艙,有一艘飛船在等候返回艙,與其交會對接,把返回艙送回地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範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