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家族歷史上的關鍵個人,父死母改嫁,29歲認祖歸宗成一代名臣

一個大家族能夠保持長盛不衰,與其家風有關。而好家風的形成,往往取決於一兩個關鍵個人。


范仲淹就是這樣的關鍵個人。

範氏先祖範隋在西晉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由陝西南渡至浙江擔任縣丞,後因戰亂無法北歸,就全家定居在蘇州吳縣。範氏子孫此後在蘇州繁衍生息,范仲淹的曾祖父、祖父都曾經擔任吳越國的小官。到了宋朝,范仲淹的父親範墉擔任武寧軍節度掌蘇記。武寧軍在現在的徐州一帶,范仲淹即出生於此。

範氏家族歷史上的關鍵個人,父死母改嫁,29歲認祖歸宗成一代名臣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母親改嫁到山東淄州的朱家,范仲淹也隨母親來到朱家,被取名為朱說。他從小立志苦讀,7歲時,生母謝氏教他識字,買不起筆墨紙張,只得在地上用樹枝練習寫字,10歲時才入私塾讀書。但艱難的生活抵擋不住范仲淹對知識的渴望,他讀書非常刻苦,15歲即被舉為學究,並受到本縣告老還鄉的右諫議大夫姜遵的青睞,稱其“他日中不惟顯官,當立盛名於世”。

《東軒筆錄》曾經記載范仲淹“劃粥斷齏”的故事。范仲淹寄居寺院讀書期間,每天煮好一鍋粥,凍好了結成塊以後,用刀子劃成四塊,每天吃兩餐,一餐吃兩塊。吃的菜就是山間的野菜醃成的鹹菜。

范仲淹在23歲的時候得知自己是蘇州范家的子孫,更加勤奮的虛的學習,希望出人頭地後恢復祖姓。26歲那一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考中了進士,被朝廷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準備把母親帶到蘇州老家去養老,同時恢復範姓。

沒想到蘇州老家的同族以為范仲淹要回來爭家產,不願意接受,就以種種名義加以阻擋。瞭解情況以後的范仲淹承諾只要迴歸本姓,不會有任何財產要求,族人才允許他迴歸。范仲淹這個名字,是到他29歲那年才正式改定的。

範氏家族歷史上的關鍵個人,父死母改嫁,29歲認祖歸宗成一代名臣

范仲淹後來出將入相,成為一代名臣。由於從小歷經艱辛,他雖然身居高位,但畢生保持節儉之風,要求家人“儉以養德”。他不講究飲食,粗茶淡飯,平時只有一個葷菜,有賓客上門,加一個菜。

他的次子範純仁在老家即將婚娶,長子範純佑進京採購,請父親指示如何辦好婚事。范仲淹大筆一揮,在購物單上寫下了一首“打油詩”:“一人站立一人臥,兩個小人地上坐,家中還有兩口人,退回嬌兒細琢磨。”並叮囑長子範純佑立刻返鄉。範純仁仔細琢磨父親寫下的那四句話,恍然大悟,羞愧不已。原來范仲淹寫給兒子的四句“打油詩”是個字謎,謎底就是繁體的“儉”(儉)字。

范仲淹的節儉之風也表現在為官之德方面。他在執政的時候為了節約開支,裁撤了許多庸碌無能的冗員,同為改革派成員的大臣富弼於心不忍,提醒說:每裁掉一個官員,就會有一家人痛哭啊。范仲淹回答說:一家人哭總比整個州縣的百姓一起哭好多了。

範氏家族歷史上的關鍵個人,父死母改嫁,29歲認祖歸宗成一代名臣

傳統社會的官員,到了晚年一般要求田問宅,建造園林作養老之用。兒子們曾經準備在洛陽購買宅院,建造花園。他卻說:“我剩下來的日子不多了。我擔心的是如何從高位上平安下來,而不是退下來沒有地方住。再說附近園林很多,誰會阻擋我去遊覽呢?我的俸祿有所積餘,應該拿出來接濟同族。”

宋代官員的待遇在歷朝歷代中最為優厚。范仲淹用他積攢下來的錢,在蘇州首創義莊。他在60歲時,購買良田千畝,作為族人公產,又在祖宅建造義宅,佔地200畝,設立“義學”,供家族子孫讀書。範氏義莊持續了800多年,為範氏家族培養了大量人才。後來,其他家族紛紛仿效,義莊遍佈天下,范仲淹有首創之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