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姆效應和小明爬煙囪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絡播客節目《亦談亦唱》,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請聯繫作者。)

我在微博、微信、QQ群裡經常看到一些被大量轉發的文章,都是關於星座和性格分析的。

不管是出於好玩的心態還是真心相信這些星座分析說的有道理,客觀事實是,星座分析本身特別能迎合常人的心理。實際上,像星座分析等這類大眾化的描述,用在多數人身上都是奏效的,從概率學來說,即使這種分析是非此即彼式的描述,至少也有50%的命中率。更何況,這種分析還是籠統的、模糊的、概括式的,所以如果你覺得它說的很準,倒不如除了自己的星座,再看看其他星座的分析,估計至少有一大半的內容,會讓你覺得同樣很準。

巴納姆效應和小明爬煙囪

星座分析說到底是一種心理暗示。而我們很容易受到這些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知覺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很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人們仍然會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或弗拉效應。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效應是怎麼回事。1948年,心理學家弗拉(Bertram Forer)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然後他發現,在這個人格測試中,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幾乎都是相同的,弗拉把這些測試結果概括為這樣一段話,我想大家也不妨邊聽邊想象一下自己是否吻合這樣的描述:

這個概括式的描述是這樣說的:“你希望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但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然後呢,弗拉要求學生們根據上面這個測驗結果,去對比與自身特質的契合度,然後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結果平均評分為4.26。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段人格測試的結果和自己非常吻合。

還有另外一個類似的測試。研究者讓學生們使用了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要求測試者填寫。然後研究者對報告進行了評價。為了考察這個測試結果和測試者本人的符合度有多高,研究者給了測試者兩份評估報告,其中一份是根據他們自己的測試結果得出的正確的評估,而一份則是根據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一個籠統結果,使用了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評估,然後要求測試者判斷哪一份評估報告最切合自身的特點。結果,59%的測試者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這種實驗得出的結果就是:人們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很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被稱作巴納姆效應或者是弗拉效應。

巴納姆效應和小明爬煙囪

“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subjective validation)的作用。意思是,當有一條觀點專門來描述你本人的時候,你就很有可能會接受這一觀點。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牆紙、床頭的擺設等等我們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裡有願意相信它的一種傾向。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蒐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其實,認識自我的過程和認識世界的過程是統一的,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看清自己,而跳出自我的圈子看自己,個體就成為了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認識自己的過程,也就是認識世界的過程,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也就是對待客觀世界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星座分析也好,運程預測也好,算命也好,都是我們藉助外界力量來認識自我的活動,只不過由於巴納姆效應,我們在認知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更多時候,我們只能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正因為這樣,每個人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環境當中,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

巴納姆效應和小明爬煙囪

我們活著,無非做三件事,一是正確認識世界,二是正確認識自我,三是正確處理自我和世界的關係。簡單的說,過分的自卑和過度的優越感都屬於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範疇,雖然我們已經進化了幾百萬年,但是我們仍然不敢說能完全瞭解我們自己,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放棄一件事,就是試圖想明白自己和世界是怎麼回事。

試圖想明白這個問題的人,有的成為了哲學家,有的成了精神病。這兩種人現在似乎都會招來外界的嘲笑,因為精神病人和別人的行為規範不一致,而哲學家則被人們看成最無用的人。中國人從來都不尊重哲學,他們只在乎那些實用的、能帶來實際好處和迅速變現的東西,大部分人只通過經驗主義和實利主義來認識自己,而放棄了哲學思考甚至生活常識,所以這個年代,專家比哲學家更火,即使有些專家聲名狼藉,但大眾的盲從不過是從一個討厭的專家換成另一個新的專家而已。

所以,很多人根本不去想如何正確認識自己。而這又出現了兩種情況,一部分人一生都在追逐,卻根本沒想明白為什麼追逐以及要去向何方,他們基本上完全沒有哲學思考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他們判斷事物好壞的標準通常都以是否盈利、是否賺錢、是否不吃虧為標準。他們想要了解自己的時候,通常都會選擇星象、生肖、運程、算命等等類型化的分析模式,這種人通常都會肯定地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尤其是當他們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對生活失去安全感和控制感的時候。另外一部分人他們也不會刻意去想如何認識自己的問題,但是他們的悟性稍微好一些,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對待自我的認知有著樸素的經驗主義和通俗的哲理性,他們是雞湯類產品的主要追隨者。

巴納姆效應和小明爬煙囪

在認識自我以及認識世界這個問題上,我們最後再來講一個小故事吧。

小明跟他的朋友去清掃一個大煙囪,煙囪只有踩著裡面的鋼筋樓梯才能上去。朋友在前面爬,小明跟在後面。清掃完煙囪下來的時候,也是朋友在前,小明在後。鑽出煙囪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小明的朋友後背、臉上全被煙囪裡的菸灰蹭黑了,而小明身上一點菸灰也沒有。關鍵的部分在後面,小明看見他朋友的模樣,心想自己一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丑,於是就到附近的小河裡洗了又洗。而他的朋友呢,他看到小明鑽出煙囪的時候乾乾淨淨,就以為自己也和他一樣乾乾淨淨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第一,在看到別人身上髒的時候,為什麼不問問對方,自己身上是不是也被弄髒了呢?這就是外界的反饋和意見;第二,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在看到別人的同時,一定別忘了看看自己。盲目地拿別人做參照,醜小鴨也會把自己照成白天鵝,白痴也以為自己是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