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是怎樣煉成的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絡播客節目《亦談亦唱》,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請聯繫作者。)

自從做了播客節目之後,我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很多選題都是在我喝了酒之後想出來的。好像喝酒之後特別容易發現一些細微敏感的事情,而且思維好像也比平時更加發達。唯一的缺點是,我本人比較容易忘事,所以酒後的一些靈感和想法必須拿手機馬上記錄下來,要不轉頭幾句話的功夫就想不起來了。

我這麼說,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你這就是一酒鬼的作風嗎?不喝酒不辦事,喝高興了啥都能幹。我得先解釋一下,咱把這態度先端正了——我還真算不上酒鬼,說酒鬼是高抬我了。人家曹操、李白、李商隱那才是酒後的鬼才,我充其量就是個會喝酒的人。

“酒鬼”是怎樣煉成的

說起喝酒這事,年頭也比較久遠了。我記得我第一次喝酒,好像是70年代末的時候,那時候我也就4、5歲吧,那年是我爺爺過生日,我那時候就一個小屁孩,看大人喝酒也想摻和摻和,就給大人要酒喝。結果喝了一茶碗啤酒,那時候啤酒質量也好,酒也醇,結果一茶碗啤酒把自己放倒了,睡了整整一下午才起來。

所以每回我使勁想喝酒這事的時候,怎麼往前想都是回到4、5歲那年爺爺過生日時候的那次,再往前就再沒印象了。那應該是我對酒的最初記憶吧。

再大一點之後,印象裡我的第一次喝醉酒,是在高中。但是我忘記了那年我是不是已經年滿18歲。那時候我的酒量極差,我只喝了一瓶啤酒,就多了。胃裡翻騰的要命,酒一口一口的往上湧,我一轉頭直奔廁所,還好廁所離得特別近,進門就是一陣吐。等我出來的時候,我看見門口有一個女的用特別警覺的眼光看著我,然後她就進了我剛才去的廁所。

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的朋友都以此來嘲笑我的酒量和酒後的智商,以至於我對自己的喝酒問題也產生了懷疑。那次喝醉之後的很多年,我幾乎滴酒不沾。

“酒鬼”是怎樣煉成的

我真正開始喝酒,是從大學畢業之後,這期間還經歷了一個從不想喝到不敢喝到放開喝再到自由喝的這麼幾個階段。我也慢慢發現,能喝酒的人,終究會發現自己能喝酒,會喝酒的人,早晚知道自己能喝多少酒。

憑藉工作之後的鍛鍊和個人努力,本人喝酒的水平和頻次、酒量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並且在2000年到2003年這兩三年的時間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我不得不提提這幾年,因為我似乎在這麼兩三年的時間裡把自己青春期和青年期該喝的不該喝的酒都喝了。而且痛快淋漓,揮灑自如,一掃當年我酒後衝進女廁所吐的一塌糊塗的心理陰霾。

“酒鬼”是怎樣煉成的

這幾年喝酒的高峰主要概括為“三個固定”。

第一,有固定喝酒的朋友。2001年,我和幾個哥們組了個草臺班子的樂隊,叫“夜色闌珊”。大家出於同一種對喝酒的追求走到了一起,在我們沒結婚沒孩子家庭沒有太重負擔的那幾年,我們幾乎每天都泡在一起,喝酒、聊天、彈琴、唱歌,唱民謠,也唱搖滾,唱別人的歌,也唱自己的歌。歌沒少唱,酒也沒少喝,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天能喝4場,而且種類涵蓋了啤酒、白酒、紅酒、洋酒、葡萄酒、米酒等各種貨色。

第二,有固定喝酒的場所。2002年左右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樂隊一個哥們承包了一個酒吧,理所當然的,那裡就成了我們的根據地。那時候我們喝酒的規律通常是這樣的:小酒的話隨時過去喝,一般是在晚上10點以後。大酒一般從中午開始喝,喝到晚上酒吧上班,然後我們中場休息,凌晨1點酒吧打烊之後,我們繼續,戰鬥到凌晨4點左右。伴隨著我們的喝酒生涯,那個酒吧當年從一個基本不起眼的小酒吧,發展到我們帶朋友去,朋友又帶朋友去,後來我們不去朋友也自己去,據說一度在我們這個城市和我們的朋友圈子裡相當有知名度。

第三,有固定喝酒的套路。在那幾年瘋狂喝酒的時間裡,不算吃飯喝酒,就是晚上或是下午喝酒,我們通常的套路是啤酒加花生、瓜子火腿腸和方便麵,當年濟南的趵突泉啤酒還是用塑料繩紮起來一捆捆賣的,一捆是10瓶,瓶子也比現在的大。另外,春天4、5月份之後一直到夏天結束,濟南街頭還賣一種特別好吃的東西叫醬油螺絲,用濟南話也叫“旮旯遊子”,跟啤酒是絕配。那時候晚上如果不是特別晚,我們會騎著摩托車去附近一條街上轉悠,如果能買到“旮旯遊子”,那簡直了,絕對是宵夜中的美食大餐。這是喝酒佐餐的套路,另外,當年還有一種喝酒的遊戲,也基本是我們縫喝必玩的。這個遊戲叫“13點”,就是沒人摸一張牌,K就是13點,最大,A是1點最小,如果你認為自己的牌小,可以喝一小杯酒,再要一張牌,看相加之後的點數是多大,超過13點就按照超過之後的點數算,最後比較誰的點數最接近13點,最大的獲勝。這個遊戲刺激的地方其實在於,每要一張牌就得喝一杯酒,直到要到自己滿意的點數為止。而最後點數最小的那個,得喝一瓶或者喝一大碗。當年我們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我曾經喝過23杯才要到自己滿意的點數。而2002年我們幾個哥們西安和鎮巴玩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哥們連喝過28杯,並一度保持了很久這個記錄。

“酒鬼”是怎樣煉成的

雖然那幾年喝酒真的很瘋狂,但是我始終沒真正成為一個酒鬼,我的那些朋友哥們也一樣,有的甚至現在已經戒了酒。為什麼呢?我覺得那幾年,其實我們除了喝酒還做了很多很多事情,比如遠行,比如戀愛,比如結交朋友,比如迷戀音樂等等。那幾年我們都沒有現在這麼忙,也沒有考慮買房買車掙錢養孩子那些大事。但我覺得我們做了一群年輕人在年輕的時候最應該乾的一些事,就是隨性而為,通過我們自己的方式去認識社會,認識自己。而喝酒,我們從來沒有把它當成目的,那只是我們保持一種自由輕鬆氛圍的手段,是我們和那些我們認為最好的哥們弟兄保持男人式感情的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也是我們接觸新鮮陌生世界的時候學會的一種粗糙但有效的方法。

“酒鬼”是怎樣煉成的

就是我年輕時候那麼瘋狂的喝過酒,我也不承認自己是個酒鬼。因為我既沒有耽誤工作,也沒有影響他人和社會,更沒有因為喝酒搞垮了自己的身體。其實,酒鬼也沒有那麼好當,不是酒量大就能成為酒鬼的,一般人還真不一定有這個本事。我總結了一下,酒鬼一般得具有這麼幾個特徵:

第一,特別喜歡喝酒並且離不開酒,也就是酗酒。

酒鬼光有量還不行,必須天天喝頓頓喝才有資格稱酒鬼。原來我們家有個鄰居就是這樣,人家從早上起床就開始喝,一日三餐都不能沒酒,而且啤酒紅酒根本不足以滿足需求,必須整白的,一頓飯至少半斤八兩,直到喝成酒精依賴。這算是酒鬼。

第二,酒鬼基本酒德比較差。有些人酒量很大,但人家一般不喝到那種程度,而且喝多了也不會鬧事。但酒鬼不一樣,酒鬼有些很能喝,但也有一些其實根本不算能喝,可是他們最大的特點是逢酒必喝,逢喝必醉,逢醉必哭哭鬧鬧。要麼撒潑打滾耍無賴,要麼抱著你一陣痛哭流涕,那場面不亞於一場瓊瑤阿姨的言情劇。

第三個特徵就是酒鬼生活通常都很糟糕,而且幾乎是全方位的糟糕,他們不一定是真正的失敗者,但通常都具有失敗者的典型人格特徵:怨天尤人、過分要強、疏於行動,不善於學習,等等。通常情況下,這幾種心理狀態會直接導致他們選擇酒精、菸草等麻醉品來環緩解內心巨大的無望和強烈的自責感,基本都是借酒澆愁。所以,酒鬼在清醒的時候,可能還會在意一點個人尊嚴和表面上的體面,但是喝醉了之後,你根本沒法和他們聊天,因為他們強大的內心不平衡會直接宣洩出來,並且作用於他們周圍所有比他們過的好的人身上,這很可怕,因為這種對生活和他人的絕望特別深,甚至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它會讓別人也感到絕望,絕望於根本幫不了他們什麼。

“酒鬼”是怎樣煉成的

其實,在我度過了年輕時候瘋狂喝酒的那段日子,等我更年長一些之後,我基本再也沒有了那種生活,在一起喝酒的人也不斷在變,有時候甚至找不到什麼合適的人陪我喝酒。

現在,我可能會和過去的老同學吃個飯喝點酒,也少不了跟領導同事客戶喝些應酬的酒,或者,乾脆一個人小酌幾杯。我已經沒有那麼多傷感可以揮霍了,而且也並不覺得這是件特別傷感的事。

我知道自己能喝多少酒,也知道自己喝了酒是什麼樣,我們也有一些失敗,但我沒打算把自己弄成個酒鬼,因為我更願意享受喝酒的樂趣,而不是非把自己搞的那麼難看。

說實話,我也想過戒掉菸酒這些東西,早睡早起,鍛鍊身體,三餐定量,學會控制自己,過一種在別人眼裡特別健康的生活。但是我真沒打算真的這麼做,至少現在還沒有,我覺得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懂得控制就行了,真不必把那些可能帶來傷害的東西想的太可怕。只要我還足夠健康,喝點酒真的沒事,我覺得一個男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錯過美酒而悔恨,也不會因醉生夢死而羞愧。”

酒鬼”這個稱呼,是我對自己最清醒的警告和最起碼的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