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軍事防禦手段,又能養魚養蟹,這便是塘泊

塘泊工程的建設,是為了阻擋遼軍南下,特別是為遼軍騎兵設置障礙。最重要的是縮短了宋軍的邊防線,不需要再全線防守,而是集中兵力駐紮於要害地帶,改變了過去那處處應敵、兵分勢弱的被動局面。

既是軍事防禦手段,又能養魚養蟹,這便是塘泊

今日雄縣

宋真宗以前,雄縣、霸州一帶的水域並不相接,稱為東塘、西塘。為防禦遼軍侵入,在二州之間設立保定軍,成為宋遼邊界重要的戰略要地之一。真宗年間,大力建設塘泊工程,有效遏制了遼軍的進入。到仁宗慶曆年間,保定軍成為北宋王朝兵力部署最少的地區,約有禁軍1000人。塘泊周邊的州軍,兵力部署也都相對較少。禁軍是北宋的主要兵力,至北宋中葉,禁軍增至80餘萬人。塘泊沿線的安肅軍、廣信軍等,部署的兵力各約3500人,雄州部署兵力約1500人。而同時期河北平原中南部冀州部署的兵力,達到1萬人,定州更是達到1.25萬人。北宋大臣張方平就曾讚揚塘泊之功,稱其在保障宋遼邊境安全方面,“實功利之大者”。

既是軍事防禦手段,又能養魚養蟹,這便是塘泊

定州開元寺塔,建於北宋初年,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一座磚木結構古塔。

塘泊工程作為一種消極的軍事防禦手段,無法從根本上抵禦遼兵入侵。到徽宗時期,由於戰爭形勢變化,界河失去限制作用,塘泊工程逐漸不受重視了。此外,由於河北平原河流多沙,塘泊工程在實際運用中,泥沙淤積問題突出。慶曆八年(1048年)以後,黃河三次北決,流經河北平原中部奪御河入海,對塘泊工程建設也帶來嚴重影響。到北宋末年,塘泊工程已經名存實亡,許多澱泊逐漸淤澱乾涸,周圍涸出的土地不斷被圍墾,昔日水鄉澤國的景象一去不返。

既是軍事防禦手段,又能養魚養蟹,這便是塘泊

今天河北的許多澱泊以及天津以南各窪地,大都是北宋塘泊的遺蹟。

縱觀北宋一代,塘泊工程建設促進水利發展和加強軍事防禦之外,對這一地區的經濟生產起到積極作用。據統計,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河北平原屯田達367頃,得谷3.5萬餘石,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地駐軍的糧食給養問題。同時,塘泊工程的建設,還給當地提供了大量的水產品。

既是軍事防禦手段,又能養魚養蟹,這便是塘泊

塘泊工程的建設,不僅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還為宋軍帶來了魚、蟹等水產。

據宋代文獻《春渚紀聞》記載,每年的九、十月間,是當地的蟹汛時期。雄縣、霸州一帶,所產螃蟹很多,價格也非常便宜。當地的官員吃不完,就叫廚子醃製了分送給同僚,或轉贈給汴京的貴人,這反映了當時水產業興盛的局面。歷史上著名的勝芳蟹,就在霸縣附近,與這一時期塘泊工程的大力發展有很大關係。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王瑞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