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人口損害經濟」?

“单身人口损害经济”?

“单身人口损害经济”?

如何看待“單身人口損害經濟”這句話?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內地的單身人口總數已經超過俄羅斯和英國人口的總和,但這些單身的成年人並沒有如預期那樣對經濟做出重大貢獻,相反,在一些分析師看來,他們實際上可能對經濟正在造成損害。

智子·李舒雯

支持這一觀點的人士無外乎覺得單身人口由於沒有家庭方面的壓力,在子女教育、房屋購置等等方面投入會較少,相比養家餬口的CP們而言工作上更少一些熱情和動力。

但仔細想之,真的是如此嗎?有一部韓國電影叫《單身貴族》,為什麼我們會把單身同貴族聯繫在一起呢?因為沒有來自家庭方面的壓力,單身人士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更充沛的精力去經營自己,把日子過得更加精緻。

例如,雖然不用給小朋友報補習班買玩具,但是單身狗們會選擇自己去gym鍛鍊身體呀;雖然不用考慮購買更大面積的房子以養家餬口安居樂業,單身狗們會選擇經常性地出去看看世界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呀……

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顯示,35歲及以下的上層中產階級消費者比同等收入的上一代消費者平均多花費40%的錢,用於購買各種類別的產品。其實,相比已婚人士,單身人士其實只是消費的重心有所不同罷了。而強行為之打上一個“損害經濟”的標籤,單身人士們可以說是內心感到十分委屈了。

智子·徐立帆

雖然我不是單身狗,但是這鍋甩到單身狗頭上就真的有點過了。

首先我也不知道這專家是有數據可依還是經過調查後迴歸統計了。因為單身在我看來,非但沒有損害經濟,反而會形成經濟的新增長點。

很多人用來攻擊單身人損害經濟的一個點就是:他們不用為孩子各類教育、護理支出、不用存錢買房子、不用家庭消費之類。

但是,我真的想說一句,錢不管你花在哪裡,錢總在那裡。

當單身人士不把錢花在那些方面的時候,他們會願意把錢花在已婚人士不消費的領域。

我來舉個很簡單的栗子:

夫妻二人,一輩子賺了1000萬,其中500萬買了套房子,300萬用在了孩子身上,100萬日常花銷,還有100萬作為遺產留給了孩子。

單身人士一輩子賺了500萬,買房子花了300萬,剩下200萬都是日常花銷、旅遊等。走的時候啥也沒留下。

當然我們這個前提是單身與否與工資無關。我們可以看到,當已婚人士的消費中,買房子和孩子的支出,佔了大頭,為了這筆錢,他們必須省吃儉用,從牙縫裡摳出來,為此,可能旅遊出去的少了,妻子包包買的少了,丈夫手錶也用便宜點的了,兩人也好久沒有慶祝紀念日了。

而單身人士呢,只需要一小套單身公寓,剩下的錢完全可以用在自己的生活消費上,想旅遊旅遊,想購物購物,那些花在房子和孩子上的錢全都可以用來自己享受人生了。

所以,如果從刺激消費來看,反而是單身人士,沒有買房養兒的壓力負擔,更願意進行消費。而已婚家庭,由於要應對各類預防性支出,必須縮減當下的開支。所以從消費的角度,單身人士更是消費的引領者。

所以這也引出一個詞,單身經濟。

2007年,《新週刊》雜誌聯合搜智調查機構進行了一次名為“中國單身報告”的調查。他們從京、滬、穗、深、蓉等16個具有代表性城市中抽取了1024個有效樣本,分析發現,其中不經考慮就購買奢侈品的單身消費者佔28.6%;16%的人至少每週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場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開銷為自我娛樂消費或聚會等社交消費,為未來儲蓄保險的只有5.4%。

2007年的數據尚且如此,相信現在的比例已經遠遠超過了。

之前我們也只是假設單身與收入情況無關。但其實,有數據指出,更多的研究生尤其是女研究生傾向於單身。

2010年,女研究生的結婚率下降到 50%以下,其中 25-34 歲這個年齡段下降明顯。

表 :不同年齡階段研究生有配偶比例( %)

“单身人口损害经济”?

可以想象,目前的單身群體,更多的有可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一批人。他們的薪酬相對而言,更高,因此我們之前的結論不僅沒有推翻,反而得到了加強。

單身經濟作為經濟新模式,正在崛起。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只是在討論經濟影響。畢竟家庭對於一個人而言,更多的是心靈上的影響。

我還是要祝願各位單身狗早日脫單~~~耶耶耶~(反正我已經脫了)

智子·顧洲瑀

首先我要質疑一下這個調查報告。

第一,如何定義“單身”?

究竟是指未婚的,還是包括離婚的?又包不包括喪偶的呢?這個概念界定太過模糊。同時單身應當是一個動態的指標,有的人可能是調查當日單身,而前後不久都不是單身。

第二,關於單身的調查可操作化不強,單身與未婚不同,沒有絕對的證據證明被調查者是否誠實。

第三,即便調查者誠實報告是否單身,他們是否會誠實報告經濟貢獻呢?又怎麼證明單身和經濟貢獻的相關關係呢?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組名人:柏拉圖,哥白尼,達芬奇,伊麗莎白一世,笛卡爾,牛頓,伏爾泰,叔本華等。沒錯,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終身未婚。你能說他們是損害經濟嗎?

至少我認為如果要得出單身損害經濟這一結論,必須有更嚴謹的邏輯和統計調查。

智子·賈智舒

那些認為“單身人口損害經濟”的人所堅持的理由是:

一是單身人口沒有家庭壓力,所以工作上就不會那麼用心,畢竟“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二是現在單身的人口在過去早就應該結婚生子,一旦人生走入這個階段,就會產生人生中最大的消費——買房子,養孩子。曾經100年能有5代人口更迭,而現在有4代人口就不錯了。自然房子需求少了,孩子養的也少了,所以有害經濟嘛。

這個說法特別像之前日本提出的“低慾望社會”,日本的相關專家認為,很多新一代的日本人消費慾望低,對買房買車幾乎沒興趣,對奢侈品更是“這有何用”的態度,宅文化盛行,因為不想承擔更多的責任,所以也不願意結婚生子。

實際上,我認為關於“單身人口損害經濟”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

一是單身沒有家庭拖累,明明是更能加班出差,一心一意為工作吧。

二是單身雖沒有家庭相關的消費,但是收入高的單身群體可是我國最大的奢侈品受眾群體啊。那些買高端的衣服包包、高端化妝品、精品出境遊的大部分群體都是“單身貴族”。

三是目前單身並不意味著永遠不結婚生子啊,等有一定的積累後再走入家庭階段,明顯可以買更貴的房子,更精緻的養孩子。

所以,說句實在的,決定消費多少的真不是單不單身,或是什麼低慾望高慾望,而是能賺多少錢啊。

本文內容來自「智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