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工業產品到賣工業服務,陝鼓轉型的三點經驗

從賣工業產品到賣工業服務,陝鼓轉型的三點經驗

小錦說

2018年7月21日,“中國數字企業峰會——案例與實踐專場”勝利召開,200位數字化轉型探索者相聚天目湖,暢聊數字化時代企業的發展變革新趨勢,探討數字企業的創新與增長法則。

陝鼓集團從賣工業產品轉型賣工業服務,堪稱業界典範。本次峰會,錦囊專家特別邀請到陝鼓集團戰略規劃部原副部長孫為平,分享陝鼓數字化轉型中的甘與苦,以下內容根據現場演講整理而成。

來源丨錦囊專家

文丨秦麗

從賣工業產品到賣工業服務,陝鼓轉型的三點經驗

陝鼓集團戰略規劃部原副部長 孫為平

陝鼓轉型與數字化轉型的歷程

陝鼓轉型與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就是滿足和引領客戶需求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陝鼓原來是一家做大型鼓風機的企業,在行業中屬於領軍企業。陝鼓1968年建廠,1975年建成投產,從投產的第一天起,風機就是定製的。陝鼓的定製和海爾的定製不太一樣,連風機的零件本身都是個性化設計的,而不是標準零部件基礎上的按訂單裝配。所以,陝鼓的一個產品和另一個產品是很難互相替代的,即使同樣的一臺風機裝在不同的地區,性能都不一樣。

最早的時候,陝鼓作為一個製造企業,開始只是去做主機。1968年建成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開始做核心產品,而不是一些外包加工的零部件的這種非核心產品,這一點上不是所有的製造企業都能做到。1980年開始,陝鼓慢慢開始考慮去做設備成套,並在2000年以後大力推進、迎來大發展。設備成套就是把非核心的件和核心的件,組裝到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設備。

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陝鼓市場角色其實已經變了。如果說以前是“大民工”的話,這個時候已經變成“包工頭”了。

工業風機不象家裡的小風扇那麼簡單,怎麼裝怎麼使用都是問題。今天的會場可能就只能裝一臺風機,那是先蓋房子還是先裝風機?涉及到交叉作業,這中間就會有很多問題。從2002年起,陝鼓開始做工程總包業務,也就是說把風機車間整體打包,整體交給陝鼓承建就行了。從客戶的角度來講,這是一件非常爽的事,因為他不用再去從一家買風機,從另一家找工程隊,然後再協調兩個施工方,管理上得到簡化。另外,整個施工週期可控,超期可以罰款;成本也低,超支了由總包方承擔。

從2009年開始,陝鼓開始做設施運營。設施運營,就是這套系統投用以後,其正常的運行是需要維護維修看護的。一般來講,製造企業多是重建設輕維護。為什麼陝鼓可以做運營?第一,如果陝鼓做不了主機,就做不了設備成套,做總包就會困難。因為如果不是“大民工”,成套商憑什麼聽你的?第二,如果既能做設備,又能做工程,那麼客戶一定會選你,項目打包簡單可控。但如果你只做工程,那麼設備成套是做不了的,整體打包就很難做到。第三,既然這套系統是你建的,再交給你去負責運行,那就簡單了。再前進一步,就是不要賣風機了,去賣氣體——賣風機生產的最終的產品。這就叫雲,雲服務,用戶只要結果,不管如何建設、運行、維護。 風,才是雲!

整個過程中,產品服務其實非常要緊。產品投入以後,整套設備需要去維修、檢修、升級、改造,這就可以做產品層面的服務。產品服務其實是從陝鼓做主機的第一天起就已經具備的條件,只可惜當時因各種原因並沒有認識和做到這一點,直到2003年以後,面臨市場可能到達頂峰才發現這裡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風機的備品備件是很值錢的,比如自行車的一個螺釘可能只值一毛錢,但是如果它壞了,要裝上去的時候是多少錢?至少一塊,這就是十倍的利潤。產品的服務,特別是備品備件的服務,是非常主要的利潤構成。

這個過程中,陝鼓還做了融資服務,因為客戶有需求。做“工程總包”的時候就會發現,如果一套設備只有1000萬的話,工程總包就可能變成一個億。這個時候,賣不了產品的最大瓶頸就是客戶沒錢。客戶的一切的問題都是我們的課題,客戶缺錢就幫他找錢,這中間的服務就是融資服務。

整個陝鼓的轉型過程中,業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2002年的時候,設備成套佔據了80%的業務。2016年前後陝鼓實現了業務上的三個三分之一:

第一個是設備,第二是服務,第三個是運營,實現了真正的轉型。另外,因為要做後端的服務,從核心製造中抽調了大量的人力投入到服務中。所以,整個核心製造中的很多製造環節都已經外包,只有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和裝配試車是陝鼓自己做。現在,製造環節佔整個業務量估計最多20%。

在這幾次轉型的過程中,共性的特點就是圍繞著客戶的需求來做。當客戶的需求發生變化的時候,方案就要跟著變了。甚至,客戶需求還沒有變化的時候,要用方案引領客戶去變化。

在轉型的過程中,企業的市場角色就發生了變化。角色終極:組建核心製造商、集成商、服務商、運營商於一體的綜合性的、具有高附加值、強競爭力的群體。當陝鼓把製造商、集成商、服務商、運營商,這四個角色打成一個包的時候,就意味有了一個綜合性的、有競爭力的、附加值高的商業模式。

IT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個性化定製、產品設計、數據管理、遠程監測

,等等這些都是IT要發揮的地方。陝鼓從2003年已經開始做雲製造,製造環節大量利用社會化資源,製造環節外包占比很高,而不是僅限於概念。那時不知道什麼叫個性化定製、本來就是按照客戶的需求量身設計製造,自建廠以來一直就這樣做;2003年也不知道什麼叫物聯網,直到2007年才出來這樣的概念。陝鼓在雲製造、物聯網方面,起步非常早,遠早於2008年以後才開始探索的多家企業。

再往後,陝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分佈式能源市場。陝鼓的訂單方向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由核心製造去帶動運營,而是用運營來帶動製造。顯著的效果就是,單個訂單金額大幅提升,比如原來一個億的訂單,現在可能範圍延伸、擴大到幾個億、幾十個億了。這就是陝鼓轉型和數字化轉型的成果。

陝鼓數字化轉型中的甘與苦

轉型過程中有什麼樣的甜頭?

首先,從企業角度來看:企業競爭能力大幅增加

,原來的競爭對手可能變成合作夥伴;企業效益大幅增加,2000年的時候陝鼓只有1000萬的利潤,後來很快就攀升到一年五六個億利潤了;企業的實力也增強了,企業的資源豐富了,企業的品牌也很好了,這都對企業的甜頭。

其次,從員工角度來看:員工的事業得到大發展,在陝鼓不僅是掙錢多少的問題,而且能學到東西,在成長中建設家園。

再次,從社會角度來看:產品方案更豐富了,以前都是分散的東西,中間折騰非常大,現場可以總包只找一家統一協調;還有就是就業問題、納稅問題,民族品牌,全國典範。中國的風機行業,是民族品牌牢牢站住的一個行業。陝鼓有很多的競爭對手,比如法國的、德國的公司,都是氣體領域的老牌,但他們到中國就發現出問題了。民族品牌樹起來了。

轉型過程中也有很苦的地方,有什麼樣的苦頭?

首先,變革之苦:組織、人員、流程、地域、領域、行業。陝鼓當時只有3500人,但在後來的變化過程中,這3500人裡面至少一半人變過崗位,我本人在陝鼓也變換過六七個崗位了。這個變化在國企裡面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這就是文化,文化是不可複製的。企業文化支持變革,組織、人員、流程、地域、領域、行業等,就完全不是一回事。

其次,創新之苦:在許多全新的領域孤獨地、高風險地摸索前進。很多東西,從來找不到老師,國內領先只好去國外尋找,可是他們也很苦,也不知道怎麼玩兒。所以最後會發現,很多時候是很孤獨的,在高風險中摸索前進。

再次,體制之苦:國有體制下市場化改革改制之苦。國有體制在市場化運行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所以陝鼓現在也開始又進行新一輪的改革改制。我本人從陝鼓出來,其實是學海爾的小微創業。按照海爾的話來講,我本人現在叫做資源小微主。

陝鼓數字化轉型的三點經驗(個人理解)

第一:客戶需求的深度理解、提煉洞察、趨勢引領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包括產品定義也要以此為出發點)。如果忘掉這一點的話,結果非常悲慘。只可惜很多企業都忘掉了這一點,天天想的是我能幹什麼,而沒有想到客戶要什麼。

第二:圍繞一把手聚焦的戰略重點領域,打造能夠解決關鍵難題的數字化支撐能力,使數字化產品成為主業的一部分。在一把手聚焦的戰略領域裡,去佈局數字化戰略。一把手說哪個地方非常要命,那就去找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的數字化途徑在什麼地方?如果在這個點上取得突破的話,一把手會調用一切資源支持。而一把手關注的點,一定是最後能落地的,能掙錢的,這就把數字化的產品變成了企業主業的一部分。

第三:數字化轉型突破點選擇,不在於引導、推薦或者忽悠,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想明白提升競爭能力和效益。我們自己想明白了業務中真正有需求的點進行突破,無論借用什麼樣的技術,無論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什麼樣的安全技術、什麼樣的存儲技術,那都只是技術,企業要的是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