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大腦進化簡史,華爲雲EI智能體加入-2018年7月新版

作者:劉鋒 計算機博士,《互聯網進化論》作者

前言:華為雲EI智能體是2018年以來產生的第八個類腦智能巨系統,在中國,目前除了小米、聯想、今日頭條,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提出了自己的”大腦“系統建設計劃。

1969年互聯網誕生以來,網狀模型一直是互聯網最基礎和重要的模型,既‘將世界範圍計算機網絡互相聯接在一起的網際網絡,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絡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絡結構“。

21世紀以來,互聯網的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包括2000年左右開始的社交網絡,實現了人與人的信息通訊和社交溝通。2009年開始的物聯網熱潮,使得互聯網除了連接計算機,也開始連接安放在土壤,機器,大樓,汽車中的各類傳感器。到2010年,互聯網中的服務器開始進一步集中,出現了為政府,企業提供大數據存儲,高性能計算的巨型服務器集群,這就是雲計算的出現。此後,移動互聯網、工業4.0、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不斷湧現,互聯網已經遠遠超出了原先的定義和模型架構。

互聯網的大腦模型由此提出,互聯網的大腦模型就是互聯網向與人類大腦高度相似的方向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類腦巨系統架構。互聯網大腦架構具備不斷成熟的類腦視覺、聽覺、軀體感覺、運動神經系統、記憶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互聯網大腦通過類腦神經元網絡將將社會各要素(包括但不僅限於人,AI系統,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自然各要素(包括但不僅限於河流,山脈,動物,植物,太空)鏈接起來,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交互,互聯網大腦在群體智慧和人工智能的驅動下通過雲反射弧實現對世界的認知,判斷,決策、反饋和改造。【1】

互聯網大腦進化簡史,華為雲EI智能體加入-2018年7月新版

與原子的太陽系等模型自然系統相比,應該說互聯網的大腦模型作為人造巨系統一直處於不斷髮育和成長的過程,從1969年誕生,至少需要數百年或更長時間才可能進化完整,而在這之前,隨著互聯網各類腦神經系統初具雛形,互聯網的科技企業也會根據互聯網架構的最新變化,首先構建自己的類腦巨系統架構,以獲得更大競爭優勢。科技巨頭將依託類腦智能巨系統展開更為激烈的競爭,並在未來不斷合併,為最終形成統一的互聯網大腦奠定基礎。

2018年以來,互聯網的類腦智能巨系統成爆發趨勢,短短的6個月內,包括阿里ET大腦、AIbee行業大腦、上海城市大腦、滴滴交通大腦、360安全大腦、浪潮企業大腦、騰訊超級大腦不斷湧現。

2018年6月28日,“AI上有信仰的雲——華為雲中國行2018”首站活動上,華為宣佈推出華為雲EI智能體。通過智慧大腦、智能邊緣平臺、無處不在的聯接、融合行業智慧,將物理世界的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大數據綜合分析、回傳,將複雜物理世界的海量信息和行業智慧,經過華為雲EI智能體的計算分析反饋作用於物理世界,不僅基於歷史的統計,還是實時感知、互動和優化,從而真正實現智能世界。

這是2018年以來產生的第八個類腦智能巨系統,在中國,目前除了小米、聯想、今日頭條,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提出了自己的”大腦“系統建設計劃。

互聯網大腦進化簡史-2018年7月版

2018年6月28日,“AI上有信仰的雲——華為雲中國行2018”首站活動上,華為宣佈推出華為雲EI智能體。通過智慧大腦、智能邊緣平臺、無處不在的聯接、融合行業智慧,將物理世界的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大數據綜合分析、回傳,將複雜物理世界的海量信息和行業智慧,經過華為雲EI智能體的計算分析反饋作用於物理世界,不僅基於歷史的統計,還是實時感知、互動和優化,從而真正實現智能世界。

2018年5月23日,2018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馬化騰發表主題為《智慧連接:雲時代的創新與探索》的演講,表示騰訊希望在雲時代通過“連接”,促成“三張網”的構建,騰訊“三張網”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人聯網”、二是“物聯網”、三是“智聯網”。其中,“智聯網”,騰訊稱之為“超級大腦”,作為一套開放、共建的技術輸出體系,超級大腦定位為數字世界“智能操作系統”,一方面智能化雲、邊、端並將其連接為一個整體,另一方面將包括AI、大數據在內的各項技術技術能力輸出到各行各業。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超級大腦是一個讓人工智能無處不在的智能操作系統,AI能力將依託超級大腦隨時隨地被靈活調用。而騰訊推出超級大腦的初衷正是希望助力企業和政府建立自己的超級大腦。

2018年5月16日,世界智能大會上,浪潮發佈浪潮EA企業大腦。浪潮EA企業大腦意為Enterprise Agent,即“企業智能體”,通過實時持續處理海量異構數據,輔助智能決策,驅動流程自動化和業務優化升級,實現企業的個性化、精細化的生產和服務。

2018年5月16日,在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禕出席了大會並發表了題為《建立“安全大腦”保衛智能時代》的演講。演講中,周鴻禕首次提出了“安全大腦”的全新概念。他表示,“安全大腦”是一個分佈式智能系統,綜合利用ABCI(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IoT智能感知、區塊鏈)等新技術,保護國家、國防、關鍵基礎設施、社會及個人的網絡安全。

2018年5月8日,城市大腦相關論文《City Brain, a New Architecture of Smart City Based on the Internet Brain》在IEEE CSCWD 發表,作者: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劉鋒、劉仿堯、石勇

2018年1月26日,智慧交通峰會上,滴滴正式發佈了智慧交通戰略產品“交通大腦”,與交管部門合作,用AI的決策能力解決交通工具與承載系統之間的協調問題。

2018年1月30日,上海加強城市管理精細化“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到“上海將加強城市大腦建設,打造感知敏捷、互聯互通、實時共享的“神經元”系統;深化智慧治理,以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信息平臺為基礎,構建城市綜合管理信息平臺,推進“城市大腦”建設。” 上海是世界第一個用類腦神經元網絡規劃城市大腦的城市。

2018年1月初,前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成立Aibee(愛筆智能),建設行業綜合大腦,旨在用多項AI技術,如深度識別、人臉識別、語音交互、多輪交互、大數據分析、三維空間重建等,幫助傳統行業提升整體效率。

2017年12月,華為提出”城市神經系統“,提出城市運轉也應當有一套神經系統,通過數據的自動採集,自動傳輸,智能化計算,實現從數據感知到數據分析與處理的完整閉環,使城市達到一個自管理,自運行自優化的境界。

2017年12月,阿里巴巴正式提出"ET大腦“,將AI技術、雲計算大數據能力與垂直領域行業知識相結合,基於類腦神經元網絡物理架構及模糊認知反演理論,實現從單點智能到多體智能的技術跨越,打造出具備多維感知、全局洞察、實時決策、持續進化等類腦認知能力的超級智能體'

2017年7月,《基於互聯網大腦的城市大腦建設》在中國管理科學學會2017年管理科學藍皮書發佈。對智慧城市建設中類腦架構進行詳細闡述。提出城市類腦神經元網絡和雲反射弧架構以及城市智商的計算方法,作者:科學院劉鋒研究團隊。

2016年10月,阿里巴巴提出城市大腦,並開始在杭州實施杭州城市數字大腦項目,總體看,阿里和杭州的城市大腦項目是依託阿里AI雲系統進行的智慧城市建設項目.

2016年9月1日,百度世界大會首次向外界全面展示百度人工智能成果——“百度大腦”,百度大腦基於超大規模的神經網絡,擁有萬億級的參數、千億樣本、千億特徵訓練,能模擬人腦的工作機制,引用領域包括語音、圖像、自然語言處理和用戶畫像,自動駕駛等領域。

2016年3月,進行的圍棋人機大戰中,谷歌阿爾法狗(AlphaGo)以4:1戰勝了韓國世界冠軍李世石九段,以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神經網絡算法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熱潮在世界範圍點燃。人工智能的爆發為互聯網大腦各神經系統的功能增強和激活奠定了基礎。

2015年,10月,京東提出“京東大腦”,基於京東在用戶、商品、和運營等方面長期積累的高質量數據,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技術與方法,深入理解電商運營中的各類實體、環節及其相互聯繫,為用戶和商家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提高電商平臺的運營效率,以達到最佳用戶體驗。

2015年3月,《智慧社會:大數據與社會物理學》出版,闡釋了大數據如何助力社群經濟、如何驅動更具創意、更高效的組織、如何構建智慧城市、如何啟動智慧社會。文章提出從數字神經系統到數據驅動的社會,作者:美國MIT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阿萊克斯·彭特蘭,

2015年 2月 論文《基於互聯網大腦架構的智慧城市建設研究》在CSDN發表,提出“城市大腦”的定義與頂層建設問題,對互聯網大腦架構與智慧城市建設的結合進行闡述,重點指出類腦神經元網絡和雲反射弧是城市大腦建設的關鍵,作者科學院劉鋒研究團隊【2】。

2014年,大數據在世界範圍成為最熱的科技概念,包括政府,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對大數據項目進行了大力支持。科研機構圍繞大數據也開展了深入的研究,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大數據的爆發為互聯網大腦的智能發展奠定了數據基礎。

2014年,科大訊飛提出“訊飛超腦”,研發基於類人神經網絡的認知智能引擎,賦予機器從“能聽會說”到“能理解會思考”的能力,並希望研發出第一個中文認知智能計算引擎。

2013年,美國著名工業巨頭GE公司提出工業互聯網,同年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工業4.0",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工業領域進行改造和升級,從互聯網大腦的進化看,這是互聯網大腦運動神經系統重點發育的開始。

2012年,谷歌啟動“谷歌大腦”計劃,利用谷歌龐大的數據和計算量,基於深度學習技術所建立的互聯網人工智能項目。總體看谷歌大腦還是一個較為純粹的”人工智能“項目。從項目規劃和實施看,沒有大規模與互聯網類腦架構結合,但它是第一個用“大腦"命名的互聯網類腦智能巨系統項目。

2012年,《互聯網進化論》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詳細闡述了互聯網大腦的起源,構成,以及與神經學的對比關係。同時對類腦神經元網絡和雲反射弧的運行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作者劉鋒。

2011年,隨著3G技術的普及,蘋果4代手機的發佈,光纖技術,衛星通訊的進一步成熟,互聯網大腦的神經纖維開始發育,此後,4G,5G移動互聯網技術,GPS,北斗系統等不斷推進神經纖維的發育。

2010年,Google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會首次提出“雲計算”之後。雲計算在世界範圍成為新的科技熱點,包括谷歌、亞馬遜、阿里,騰訊等等互聯網巨頭開始將自己龐大的計算資源開放出來,為互聯網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奠定基礎。

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物聯網成為世界科技熱點,它的目標是通過網絡也鏈接遍佈世界各地的傳感器和其他設備,從互聯網大腦的研究看,這是互聯網類腦化進程中,互聯網軀體感覺神經系統的發育開始加速。

2008年,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劉鋒博士,石勇教授,彭賡教授,劉穎教授等人形成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互聯網大腦”的研究工作,在9月第一次發表論文,提出互聯網的新定義和互聯網大腦模型,此後10年中發表SCI,EI論文20餘篇,專著一部,形成6個研究方向:1.互聯網大腦架構 2.類腦神經元網絡和雲反射弧3.城市大腦模型4.擴展的馮諾依曼架構與AI智商評測 5,互聯網大腦模型對腦科學的啟發 6.生物進化方向探討 【1】

2007年,受社交網絡,中國水利部傳感器網絡項目,谷歌街景等新技術現象的啟發,科學院大學第一次召開研討會探討互聯網的類腦現象,劉鋒等人進行報告,呂本富教授主持。

2004年,Web2.0概念,博客和著名的社交平臺QQ,Facebook開始興起,這一階段互聯網用戶個體角色和相互交互關係在互聯網中展現,也為2007年發現互聯網大腦模型和同時也為互聯網大腦的神經元網絡奠定基礎。

1983年,英國哲學家彼得·羅素(P.Russell)撰寫了《地球腦的覺醒——進化的下一次飛躍》,他提出人類社會通過政治,文化,技術等各種聯繫使地球成為一個類人腦的組織結構,也就是地球腦或全球腦。

1969年,在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臺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互聯網由此正式誕生。

1964年,傳媒領域的著名開拓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一書中提到“在過去數千年的機械技術時代,人類實現了身體在空間中延伸;在一個多世紀的電子技術時代,人類已在全球範圍延伸了自己的中樞神經系統並進一步在全球範圍擴展”

技術哲學創始人德國哲學家卡普1877年出版《技術哲學綱要》,提出了工具和器物是人體器官投影的核心概念與理論,卡普對許多器物和工具做了詳盡的解釋:“大量創造物突然湧現出來。彎曲的手指變成了一隻鉤子,手的凹陷成為一隻碗;人們從刀、矛、槳、鏟、耙、犁和鍬等,看到了臂、手和手指的各種各樣的姿勢”,卡普可謂把技術與人體器官關聯起來的第一人。

古希臘時代,歷史上很多人獨立揭示了社會可以看作為帶有神經系統有機體的概念。例如認為國王是頭,農夫是腳的觀點,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人。

【參考1】互聯網大腦模型的提出過程和研究方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263-1111663.html

互聯網大腦進化簡史,華為雲EI智能體加入-2018年7月新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