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名人雅士,爲啥走上萬里也要去濟南?

海右此亭古

濟南名士多

金末元初的文學大家元好問,應該是來歷下亭的名士當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那一年他泛舟遊湖,口吐蓮花,隨口吟出了“長白山前繡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的美詩。

似乎覺得仍未盡興

便拴舟上岸,踱步進亭

就坐在那個雕著蓮花的石凳上

稍加思索,一揮而就

十首《濟南雜詩》便躍然於紙上

給後世留下了諸如

“華山真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

“荷花荷葉爛漫秋,鷺鷥飛近釣魚舟”

等字字珠璣的精闢詩句

發出了“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作濟南人”的傳世感嘆

古代的名人雅士,為啥走上萬裡也要去濟南?

詩仙詩聖

做為府城,濟南具備了一個城市

足以雄視百代千年的文化蘊涵

這種蘊涵來自於泉水

唐朝“詩仙”李白面對濟南泉水

發出這樣的感嘆

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

“詩聖”杜甫則感奮於濟南的人文氣息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李杜二人,都曾在濟南飲酒、賦詩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唐宋大家

歷史長河流到了宋元時期

流到了濟南這一段

便更加地開闊和文雅起來

那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

由京師到濟南出任吏掌書記

吸引他前來的原因是“濟南多甘泉”

古代的名人雅士,為啥走上萬裡也要去濟南?

被泉城煙水吸引前來的名士可不止蘇轍一人

唐宋八大家中還另有

蘇軾、歐陽修、曾鞏來到濟南

在這裡,他們把最壯麗的詩文寫進泉池

將家須向習池遊,難放西湖十頃秋。

從此七橋風與月,夢魂長到木蘭舟。

文章太守

古代的名人雅士,為啥走上萬裡也要去濟南?

曾鞏在濟南任職期間,主修了大明湖的北水門、百花堤和“七橋風月。”同時,他還重新振興了濟南地區的《尚書》之學,推動了濟南文化教育的發展。

曾鞏也確實是文章好手,他用與濟南泉水差不多的清澈,把這段文字收拾得明明淨淨。詩中既有對大明湖內“七橋風月”的真誠詠歎,也有對濟南難以割捨的繾綣之情……

緊隨其後的是元代四大家之一的趙孟頫

1292年,他蒞任濟南

古代的名人雅士,為啥走上萬裡也要去濟南?

趙孟頫博學多才,在當時就有書畫冠絕天下。他在濟南留下許多詩篇,尤以《趵突泉》詩影響最為深遠,楹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為傳世名句。

濟南二安

清代神韻派大師王士禛

稱李易安與辛幼安為“濟南二安”

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為幼安稱首

皆吾濟南人,難乎為繼矣

李清照和辛棄疾都有濟南人的山水情懷

古代的名人雅士,為啥走上萬裡也要去濟南?

古代的名人雅士,為啥走上萬裡也要去濟南?

一方面青山豪邁

辛棄疾年輕時參加抗金義軍,少年突入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寫出詞句更是慷慨悲壯,李清照也曾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絕句。

一方面綠水柔情

辛棄疾有過“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小清新,李清照更不用說,她曾居住漱玉泉,傳世作品也以《漱玉集》為名。

“二安”之後,濟南文風日漸興盛。僅著名者就有宋、遼、金三部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巖、元雜劇作家武漢臣、散曲家張養浩等。

古代的名人雅士,為啥走上萬裡也要去濟南?

風吹來,把濟南的老歌吹遠

也把文脈,深深吹進了濟南人的血脈

崇尚文化、尊師重教、名士精神

成為濟南抹不掉的胎記

天下名士匯濟南

更激發了這座城市的海納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