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追求美,但是有哪些故意追求丑的畫家呢?

小花兒花兒


美或醜只是個相對概念,對平常人來講美術作品的美通常是指畫面中美術形象的美。美術的形象之美是藝術美的一個方面,也是大部分畫家追求的,但是也偏偏有些畫家劍走偏鋒的。通常他們畫面中的形象並不好看。

一、盧西安.弗洛伊德

盧西安.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孫子。相對安格爾的唯美畫風,表現主義畫家弗羅伊德貌似是個唯醜主義者。他筆下的人都不是些特別漂亮的模特,而是一些普通人,下垂的眼袋,臃腫變形的身材,佈滿褶皺的皮膚。這使他的畫看起來有些病態甚至變態。


弗洛伊德給女王畫的肖像,是不是醜爆了,沒有一點高貴的感覺

二、弗蘭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有兩位,一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的“知識就是力量”就是他的名言。而我們今天說的是另一位,他是20世紀的英國畫家。培根喜歡把牛肉畫進自己的畫,他的畫看起來比佛洛依德更病態,更痛苦。他故意把人畫的面目可怖或者痛苦而扭曲。就像一個噩夢,充滿了歇斯底里的瘋狂。


培根畫的生化危機版的教皇肖像
《被牛肉片包圍的肖像》
原畫《教皇英諾森十世》


培根作品

三、亨利.馬蒂斯
這是亨利.馬蒂斯的
作品,是不是看起來好醜,就像一堆沒有調和的顏料掇到了畫布上,幼稚的就像幼兒園小朋友畫的,你不是第一個這樣想的,當時看畫展的記者
路易·沃塞爾也是這樣認為的,於是他給這些畫家起了個形象的名字––野獸派。
《馬蒂斯夫人》


這是馬蒂斯給他老婆畫的肖像。可見馬蒂斯夫人性格很好,換成其他女子,早就把馬蒂斯直接現場打死了。


不懂點藝術的歷史愛好者不是好美術老師,歡迎大家關注我,原創不易,多多點贊。


朱鐵平



《魯本斯三美神》

看到這個問題,不禁使我再一次地想到了彼德-保羅-魯本斯。

彼德-保羅-魯本斯,十七世紀佛蘭德斯重要畫家,巴洛克藝術的早期代表人物。

1577年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城的一個小律師家庭,少年就表現出了很好的繪畫天賦。由於父親早逝,魯本斯12歲時被母親帶到教堂拜師學習繪畫,從此開啟了他畢生追求的繪畫事業。

拉斐爾《三美神》


魯本斯的繪畫受文藝復興前期佛羅倫薩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和文藝復興中後期威尼斯三傑之一的提香的油畫影響較大,注重繪畫的厚重感力度感和色彩運用,加上他不拘古法富於創新的精神,在繪畫創作上獨樹一幟,開一代畫風之先河。

魯本斯一生創作了大量以女性為主體表現宗教內容的人物和人體藝術繪畫,他筆力沉厚,畫風灑脫,恣意奔放,畫技精湛。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畫與眾不同,別具一格。在魯本斯以前,畫家們筆下的女性大都表現為或婀娜纖巧,或溫柔宛約,或風姿綽約,或安詳沉靜,或美麗端方,或雍容華貴,這也成為人們傳統的審美習慣。而魯本斯筆下的女性,大都是人高馬大膀闊腰圓臀厚腿粗甚至稱得上彪悍。如魯本斯以他妻子為人物模型的代表作《三美神》等。

魯本斯妻子畫像


這在當時曾遭至種種非議。魯本斯也被稱做是一個“受人佩服不受人愛戴”的畫家。

魯本斯《浴女》

安格爾《浴女》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魯本斯的畫作越來越熠熠生輝,越來越彰顯出其超凡的藝術創造力和巨大的藝術價值。有評論家這樣評論魯本斯的畫作:“雖然不夠美麗,甚至近乎醜拙,但看上去更真實、更大氣、更厚重、更接地氣,也更加親切和耐看”。

藝術貴在創新。做前人沒有做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正是魯本斯最為可貴可愛之處。

魯本斯《愛之園》


誰憐一燈影


維克多·雨果曾說,“Dans la pensée des modernes, le grotesque a un rôle immense... Le beau n'a qu'un type, le laid en a mille”,也就是說:“在現代思想裡,怪誕有很重要的地位…美就一種形式,醜有上千種。”


荒誕、醜陋、瘋狂以及怪異等等,一直以來是我們文化社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其合法性隨著資本主義現代性的逐步增長而削弱了,原因是簡單的,這些佔據著人類精神史重要一腳的元素,在資本眼中是生產的阻力。而大寫的、無處不在的權力的規訓則體現在社會對怪誕元素的去合法性上。


刻畫“醜”,從來也都是藝術家們的“任務”,醜,可能是因為對現實表達的直觀印象,例如在時間作用下鬆弛的人體和褶皺的面龐,又或者“醜陋”在某種情境中是消極情緒和“原罪”的化身,又或者是畫家的“劇情需要”。這樣的繪畫,藝術史上有很多,從古至今略微舉些例子:


Portement de Croix,Jérôme Bosch, 1510-1516

博斯是大家不陌生的鐘情於怪誕的畫家,而博斯獨特的世界觀則和彼時歐洲航海大發現帶來的認知衝擊相關。該畫作右下角的幾個面龐,相對畫作中間的耶穌顯得醜陋而誇張,畫家此處操控的“醜”,是用於對比。

而有一些畫作,在今天看上去醜是因為違背了大眾審美,但畫家原意也許只是忠實地描繪神話,比如魯本斯的這幅畫作(誠然,魯本斯畫作中的許多人物在今日看起來都算不上“唯美”):

Bacchus,Rubens,1630


有時候怪誕和一絲醜陋則恰好詮釋了畫家所想描繪的情境,比如表現主義大師蒙克1899年的“神話改編”(聖殤)作品,略顯詭異和陰鬱的氣氛切合了一種現代主義的憂傷:

Héritage,Edvard Munch,1899


所謂醜陋可能是一種“劇情需要”,如Georg Scholz筆下的人物們,充裕的物質,精巧的擺設與奇異的面容衝突,宣告哀傷:他們的靈魂是缺席的。

Les Paysans-Industriels,Georg Scholz,1925


有些題材,無論如何刻畫都應該是醜陋的,比如說——戰爭。但漫長的藝術史中,擁有太多歌頌偉業的華麗篇章,蓋過了陰暗處的呢喃。

la Guerre,Otto Dix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戰爭時期的重要藝術作品,而戰爭的“醜陋”也延續到了這位20世紀最著名藝術家同時期的其他作品當中:

La Suppliante,Pablo Picasso,1937


在自畫像這種獨特的題材中,藝術家們也一點不吝嗇惡搞自己,席勒是藝術史創作過最多自畫像的藝術家之一,但他筆下很多關於自己的面容,並非一種正常的美感:

自畫像,席勒,1910


表現主義畫家Chaïm Soutine對自己可是一點不客氣:

Chaïm Soutine, Autoportrait, 1916.


不過他畫其他人的肖像也基本是一個德行:

Chaim Soutine portrait of Paulette 1924


下手狠的表現主義畫家可不止一個,柯克西卡對自己也挺下得去手:

Kokoschka,autoportrait, 1919


著名女性藝術家德里達的自畫像,不過觀眾因為熟知其跌宕的個人經歷,因此一般不會太驚訝……

Frida Kahlo. Autoportrait. vers 1950


又是一個自黑好手:

Bernard Buffet, 'Autoportrait 18', 1981


進入現代藝術後,這樣的例子就太多了,還不算bad painting這樣的“流派”,比如杜布非老爺子這個畫,呃,很有意思,但是確實不屬於正常的審美:

Volonté de puissance,Jean Dubuffet,1946


寫實畫家對於觀察的客觀表現和主觀詮釋,是醜陋客體和主觀美感的奇異結合,弗洛伊德老爺子不少作品都這樣,誰說畫中的巨型女子其人不讓人略有厭惡呢(現實中),但誰又說這不是一張好畫呢?:

Julian Freud. Sue Tilley, ou La Femme endormie près devant la Tapisserie au lion (1996).


最後,用一個個人很喜歡的法國畫家Jean Rustin的幾張“奇怪美感”的作品結束吧(最終一張展覽圖,能好好地概括畫作的真實大小):


透明流動虛無


西方藝術中,追求“以醜為美”的畫家非常多,從印象派之後,很多畫家都有這個審美傾向,代表畫家我覺得是野獸派創始人馬蒂斯,以及新表現主義畫家埃貢·席勒。

馬蒂斯畫法非常狂野,他拋棄了歐洲油畫建立起來的幾百年的傳統畫法,比如,造型的精嚴和真實感,畫面構圖的焦點透視,立體感的呈現,以及明暗關係的對比。

馬蒂斯·羅馬尼亞人的上衣

他主動吸收東方藝術的平面性和簡潔性,融合非洲藝術的神秘性和象徵性,運用鮮亮的色彩和抽象的造型,在畫面中刻意追求那種無拘無束、自由奔放的流動感和歡快氣氛,從而使畫面構建出一種凌而不亂,亂中有序的平衡感。

並且,馬蒂斯的油畫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直接開啟了插畫藝術的生成。

馬蒂斯·對話

馬蒂斯之後的天才畫家埃貢席勒,同樣是追求“以醜為美”的典型。

埃貢席勒喜歡用色彩和線條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他的繪畫風格沒有所謂的不冷不熱,循規蹈矩的中間地帶,他的畫要麼極度生冷,要麼極度熾熱。

埃貢席勒人物肖像

比起馬蒂斯,他的繪畫中的線條更加奔放,甚至是扭曲,他在馬蒂斯風格特徵的基礎上,又給畫面增加了詭異和激烈氣氛,視覺衝擊力更加突出。

他的詭異體現在人物造型相當誇張,明顯不合比例結構,常給作品中運用大塊面的冷色調,整個畫面格調冷豔晦暗,給觀者壓抑、沉悶的感覺。

埃貢席勒自畫像

他的激烈體現在他遊走在另一個極端,常常把冷色調和暖色調交叉使用,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中。比如,用紅、黑、黃平塗出大塊面的色彩體積,讓色彩本身變為傳達情感強度和精神張力的符號。

綜合來看,馬蒂斯的“以醜為美”是一種在繪畫上的主動變法,而埃貢席勒的“以醜為美”,很大程度上。則是他用繪畫對自己不如意的生活經歷的一種表白。


鴻鵠迎罡


我們得明確,

表現“生活中的醜”,

並不一定就是“藝術中的醜”,

藝術和美從來都不能直接劃等號。

當然,

大部分藝術是在表現美的形象和主題的,

但是,

當一部分繪畫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表現醜的形象時,

一定也有它特別的深意。

來,

那小玉就給大家盤點個“故意追求醜”的畫家,

弗朗西斯培根。

這兩幅圖,

是培根的自畫像,

而培根本人長這樣——

敢把自己都畫這麼醜,

一定是故意的。

再來對比一下,

同樣是表現教皇的形象,

畫家維拉斯貴支的教皇長這樣——

維拉斯貴支《教皇英諾森10世肖像》

培根的長這樣——

培根的兩幅《教皇英諾森10世肖像》

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暗黑和醜陋風了嗎?

不過,

就是這麼醜的作品,

卻能拍出天價——

2014年2月13日,

倫敦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夜場舉槌,

其中備受人們關注的弗朗西斯·培根畫作《喬治·戴爾肖像》也在該專場上亮相,

並最終以42,194,500英鎊的價格拍下。

該作拍前就曾一度被業內專家認為極有可能創造單件藝術作品世界紀錄。

畫家培根為什麼刻意追求醜?

而且還醜的這麼受歡迎呢?

培根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英國一位風格怪誕的畫家,

經歷過世界大戰的他,

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態的人物為主題,

描繪一些令人厭惡的形象。

但正這些怪誕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世界和人類的災難,

他故意把人的醜陋面貌和痛苦掙扎的表情強調出來。

這些“醜陋”的創作出僅反映出人類的內心幻象和痛苦精神狀態。

所以,

你感受到這種驚心動魄又令人難忘的醜了嗎?



art張小玉


非常贊同上面答主的一句話:藝術和美從來不會畫等號。

藝術的本質論(社會本質,認識本質和審美本質)中在審美本質這一特性裡對藝術和美的關係做了詳細的解析。審美本質是貫穿於整個藝術理論的核心問題,藝術的認識是審美認識,藝術創造是審美創造,藝術欣賞是審美欣賞。

過多闡述理論概念會稍顯枯燥,在此推薦王宏建老師主編的《藝術概論》一書,書中有對藝術審美本質這一塊進行詳細論證。

那麼將話題引回到樓主提出的問題上:“藝術追求美,但又有哪些藝術家故意追求醜”,我認為美與醜並非是絕對的兩個概念,真正的藝術並非追求美,而是追求真實。藝術可以反映現實美(自然美: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美;社會美:人類社會關係中的美)。

追求自然美很好理解,有些畫家用生動的畫筆畫出高山飛瀑,江河大海,梅舉牡丹等等,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再現,讓人身臨其境。

社會美更多體現在一些風俗畫,以及文學藝術中,比如小說,史詩,喜劇等。這裡不做過多描述。

藝術既可以反映現實美,又可以創造出“藝術美”,藝術家可以通過自己主觀情感的意識作用創造出一些在常人看來“醜”的形象,其現實性削弱了,而藝術性增加了。所以我自認為樓主在提問中對醜的定義稍顯狹義。

在此列舉一些“畫醜”的畫家或作品:

莫迪裡阿尼:長脖子畸形人像


羅中立名作《父親》

弗洛伊德的人體

羅丹雕塑名作《老妓》


羅丹曾經說過:“平時的人總以為凡是在現實中認為醜的,就不是藝術的材料——他們想禁止我們表現自然中使他們感到不愉快的或觸犯他們的東西。這是他們的大錯誤。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謂‘醜’,在藝術中能變成非常美……”

以上。


藝術與不正經的生活


問題本身就是個錯誤命題哦!

藝術追求是什麼呢?藝術的本質到底是不是追求美,這個答案還真不是確定的!

我曾經也想做畫家並因此而努力,但是不行的是追求未果。在剛開始侍候,我為了畫能賣出而畫,溫飽是我的追求,後來發現賣畫的錢只夠我吃饅頭,別談養家了。

後來我找了工作,畫畫追求自己爽,我畫爽了就行,還你們看的爽不爽,我看著美,你們看的不一定美!這裡都不談什麼觀念和藝術追求,因為,沒幾個梵高這樣有個好弟弟,一輩子供他畫畫。

所以畫畫只有兩種,為自己而畫和為別人而畫。

為別人而畫的,以滿足客戶喜好為第一要求,客戶說這樣美,把我秘書改穿一個超短!你就得畫一超短。把這個排裡的這個人去掉,改一個人。你就得改一個人。要麼就是滿足大眾的審美,要不他們就噴你!

真噴,咱們問答裡面好多喜歡噴的,對你的作品指指點點,好像現在道德制高點,那個誰啊,你不懂。

為自己而畫的,兩種,一種是成名藝術家,玩點自己喜歡的,與眾不同的,畫個綠色大狗,畫一大堆面具,畫一群人傻笑,畫一桌子豬,畫一堆爛肉,畫一群青蛙,為啥呢?為了製造與眾不同的風格,個人風格,為了更值錢。

你說他們畫的美嗎?肯定是不符合大眾審美,因為,藝術家就不是給你畫的,你看著美不美根本不重要好嗎?沒人在意你看著美不美。

比如達利,人家都是做夢畫,畫完先給老婆看!

媳婦,媳婦,過來,看看今天這個畫,說說你的感覺?覺得奇怪不?

一分鐘後,艾瑪,親愛的達利!這畫的啥啊?太奇怪啦!他們看了全都得驚奇死,這鐘表咋都融化了呢?


妥了!這畫又上頭條了!來,抖音發一撥!雙擊666!

又像梵高的畫,當時的人覺得醜爆了!陋閉了!白送都覺得佔地方。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扭曲加轉基因,肉塊加變異異型,能看出美嗎?誒就是火。

塞尚的小便池,沒準還帶著味呢!就是有地位。

所以,藝術不是隻讓你看著舒服,看著美的,藝術品包涵了作者的世界觀,批判思維,情感,道德觀,瞬時心態,不滿,憤怒,嫉妒,噁心,焦慮,猶豫,甚至對於某個風月場女子的迷戀。

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而不是畫張畫來取悅大眾!

在現代繪畫各種派別起來之前,繪畫是具有記錄功能的,就像照相機,是一個技術工種哦!所以,他們要靠賺錢,不得不給金主畫的更符合人的審美,不然金主丟臉啊!沒有這個功能了,照相機出來了,現在更是了,美顏多牛逼。

但是,你能說美顏一秒一張拍出來是藝術嗎?當然也很藝術,造假造的很藝術。拍的是不是人都快分不出來了。偶爾我也會用美顏來一張,暫時脫離下人生的苦悶!

外國手機為什麼敗給國產美顏手機了呢?他們最後才明白過來,中國人是更喜歡騙自己的,沒成本的騙自己多容易!你拍的那麼清楚的手機,還那麼貴,那你還不死。

當然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騙一騙也無妨!

藝術也是,有很多藝術家是喜歡騙人的,畫大家喜歡的東西,美的虛假的,經過美顏的。但是也有一部分藝術家是真實的,不妥協的,硬氣的,不為三鬥米折腰的。

這裡我提一下魯迅,不知道妥不妥,他在當時就很硬氣阿,敢寫阿,敢發啊!到時你覺得他寫的美嗎?文筆,修辭?

藝術家追求任何都是正常的,美,正義,漂亮,華麗,現實,醜,尖銳,刻薄,搞怪,荒誕甚至是熱情,都是藝術家自己的權利,只要是國家法律允許的藝術家都可以追求,在我們國家還要有道德。

藝術思想這東西,你是攔不住的,無論藝術家想表現什麼,大眾都攔不住。不對,我國網民攔得住,比如前陣子被擋住的書法展覽。但是你能攔住人家繼續還那麼寫嗎?

大多時候是我們不夠開放,不夠包容,不夠水平。


兒童畫畫創意簡筆畫


題主可能不知道。。。藝術史上專門有一個類別的畫,就叫怪誕畫,這裡面全都是故意追求醜的藝術家。


其實大家對於“藝術難道只能表現美嗎”這個問題覺醒的非常早。

怪誕畫誕生在15世紀,而且是由大師達·芬奇開創的。

《聖傑羅姆》達芬奇

文藝復興時期滿眼都是優雅精緻的聖母聖子、希臘雅典傳說,而這個形容枯槁、行將就木的老人顯得是這麼格格不入。由此開啟了怪誕畫的先河


藝術史上最經典的怪誕畫可能是這張

《一個老太婆》馬齊斯


這個時候,怪誕畫已經開始具有漫畫的一些性質,最明顯的是諷刺意味。


畫中的愛慕虛榮老太婆是馬齊斯諷刺的對象,面容醜陋,而華麗的珠寶和低胸裝加劇了這種諷刺效果。


朱塞佩·阿爾欽博託是以畫蔬菜組成的人臉出名的,也是怪誕畫的一種



《兩個擁抱的老人》巴託羅繆·帕賽洛蒂

慢慢的,怪誕畫從諷刺某個人、某件事,範圍擴大到諷刺社會或者是不合理的社會秩序(當然,這一部分是靠怪誕的內容取勝,畫面看上去比前面舒服多了)。

荷加斯是這個流派最著名的藝術家,這個時候,藝術作品開始具有了連環畫性質。

荷加斯《時髦的婚姻》講的是商人的兒子和官員的女兒聯姻卻在背後各自偷親的故事。

荷加斯《時髦的婚姻》

《時髦的婚姻》一共七張,最後一張最具諷刺意味。

妻子因為自己的情人被絞死所以也服毒自殺,丈夫一臉無所謂,而她的父親還從她的手上扒下金戒指準備放到自己的口袋裡去。


後來,怪誕畫越來越多,因為藝術家們已經紛紛意識到真實比美更加重要,而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的真實就是醜陋的。

與其安安靜靜的歌功頌德,倒不如站出來揭示一些什麼,怪誕畫的發展過程在我心裡也是藝術家這個職業自我覺醒的過程。

《愚蠢的傻瓜》戈雅

奧諾雷•杜米埃《高康大》


南妹妹


這位友,你好。問,藝術追求美,但是有哪些藝術追求醜的畫家呢? 這一問題性比較敏感,也不知道你指的醜,是哪個方面的醜。個人覺得,醜,大約分兩個方面,一種是情趣與生活內在的醜,另一種是思想表現與精神外在的醜。直接拿西方國家追求崇拜的裸體人物來說吧,此形象多為性感化,在西方藝術界頗受追崇,西方人眼裡認為是美的一種享受。但西方國家必定與中國的歷史背景,政治背景不一樣,西方國家是從封建殖民地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一路沿襲過來的。所以,人們的意識境界與中國人民的思想境界有根本性質上的不同,人物裸體非常直觀的形成了認識上的分水嶺。中國絕大部份的人,根本不樂意接受,形成了反差。西方人認為美,中國人就意味著醜。這是很正常也無可爭議的事實。故,人物裸體性感形象,內是線條上的表現美,外就是心理上生活中的醜。


鬱香墨


藝術其實準確的來說不分高雅和粗俗,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是共存的,俗話說雅俗共賞嘛,有雅才知道什麼是粗俗,有美,才知道什麼是醜陋,而在畫家的眼裡,所有事件和東西,都是藝術,都是一種值得記載的。


藝術的核心是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人類追求精神活動的產物與結晶,是人心靈與物質媒介和闡述對象的神秘通道。


古今中外的所謂醜的典型

這是達芬奇的巖間聖母,我們現在普遍接受的美在當時就是醜陋不堪,大逆不道的!把聖母描述成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簡直就是不可理喻,連頭頂的光環都沒有,俗不可耐!

安格爾的泉在“大眾”眼裡恐怕是美的化身和代表了吧?但是在藝術史中這張畫卻飽受詬病,高層次審美認為這是造作美和為美而美的典型反面教材,說白了就是有點媚俗了,但在今天我們客觀的認為因為極致所以成立。

文森特·梵高的吃馬鈴薯的人,我們從中窺見的人性令人嗟嘆唏噓,苦難無法湮滅人對信仰的忠誠,對親情與家庭的維繫。什麼美醜見鬼去吧,真實的東西一樣震撼人心。

高更的《我們是誰?我們從那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原始的神秘主義直接將我們拽入一個宗教般的主題和叩問――我們從那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那裡去?!在藝術面前美醜就是渺小的!
勞特累克筆下的紅磨坊舞女,不是嘲諷,也不是故弄玄虛的對燈紅酒綠的抨擊,是我在其中的更深層次的人性思索。他是現代平面廣告的鼻祖。


埃貢·席勒的聖家族

緊張而又神經質的線條表達了帶有東方意境的主題―生死相望兩茫茫,前世今生皆空空。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在橋頭的吶喊是生命無奈、困頓的嘶吼。是一切無法訴說的憤怒和壓抑的釋放!

盧西安·弗洛伊德的繪畫揭示了人類心理深藏著的那個自我,潛意識的那個我,帶有強烈性暗示的我,自我,本我,超我一體化的表述在繪畫中得以神奇表現。醜的讓人不寒而慄對嗎?因為被粉飾的,世俗化的美在他面前不堪一擊。
弗裡達·卡羅的畫帶著生命的血腥和刻意,芸芸眾生睜著眼睛竟然看不到這些生命難以承受之重抑或之輕?連心眉和嘴上茂密的汗毛因為真實顯得那麼的與眾不同和令人匪夷所思,她一定是個很不一樣的女子!

弗朗西斯·培根的臉譜,令人揪心的扭曲,變形,撕裂,裡面滿滿的是對人性深層次的揭示和探究,人真的善良嗎?人肆無忌憚的利己主義終會將自然和人類推至萬劫不復的深淵。

醜正是藝術家對生活反饋的一種真實,有感而發,藝術源於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