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武陵侯祠立於漿水鄉石虎山虎嘯峰下,是為紀念黃師浩捐軀報國而建。

黃師浩,字延應,宜章漿水人,唐長慶二年(822)生於漿水村,幼兒時知服侍病中母親,煎湯熬藥端至床前,為族人稱讚,未仕讀書時,壯志雄心:“大丈夫生當侯封萬里,歿當廟食百世”,會昌五年(845),進士及第的黃師浩任智州刺史,以平亂之功升靜江副將。唐大中元年(847)在河西討伐吐番之亂,黃師浩勇冠三軍,冒陣摧鋒,所向披靡,戰功顯赫,升為都統大將軍。鹹通元年(860)在浙江平叛時,中毒箭殉國。唐懿宗李漼認為黃師浩功與節深可嘉憫,封為武陵候,並命使臣護柩回籍。英烈戰歿,天地慟容,護柩一行在途經臨武赤土大慄山時,大雨如注,道路泥濘,欞柩觸地,按習俗葬於臨武赤土大慄山虎形,立祠於黃師浩少年讀書的石虎山麓,以供後人參拜緬懷。

進入石虎山,一條曲徑在樹蔭中蜿蜓,登石階拾級而上,一座三拱門牌坊矗立在眼前。牌坊高約25米,寬約30米,正額是皇帝敕封的武陵侯匾,左右標有唐、宋、元三朝皇帝加封的廣惠侯、廣惠靈佑侯、廣惠靈佑顯應侯、廣惠靈佑顯應昭德侯,匾下塑有八仙像。進入牌坊,登上青墀,金壁輝煌的武陵侯祠,背依高聳的虎嘯峰,威嚴雄偉,氣勢磅礴。進入武陵侯祠有東西轅門,東轅門外立有下馬碑。武陵侯祠大門上方,掛著唐朝皇帝懿宗題寫的“武陵侯祠”匾額,門前左右兩處木柵欄馬房,塑有兩位真人般高的牽馬武士,大殿門口一對石獅雄踞。邁入大殿,殿寬約六百多平方米,可容千餘人祭祀。大殿天井擺著大香爐,正殿是黃師浩的塑像,高約二米,面色凝重威嚴,活現鐵面丹心威風凜凜的都統大將軍。殿內六根大柱和牆上,掛著歌頌武陵侯豐功偉績的楹聯和匾文,楹聯八幅,額匾二十五塊。中柱上鐫刻著清咸豐舉人宜章知縣麻維緒的楹聯,正楷陽刻,遒勁恢宏:“英氣想當年,看老桂喬松,一經蕭森趨寢殿;村居環子姓,原恭桑敬梓,萬家孝友答神庥。”殿後棟左廊是鍾亭,右廊是鼓亭,中棟左右廊為祭祀司帛、司樽所,前棟中廳為祭祀跪拜位,前棟左右廊祭祀官盥洗、更衣所。

武陵侯黃師浩少年讀書於景止書院,景止書院建在武陵侯祠之右,這裡千餘年來書聲朗朗,鍾靈毓秀,出過舉人、貢生24人,廩生7人,庠生77人,國學生125人,國民黨中將黃鈞達就是在這裡讀出的。建國後,景止書院改為漿水中學,考入大專院校的83人,微電子專家教授黃大緒、市級檢察院檢察長劉遠清、正處級幹部廖朝明等,都是從這裡讀出的,走向科學領域和領導崗位。據介紹,管理方計劃重建景止書院,再現這古老庠序的原貌。

武陵侯祠始建於唐昭宗大順二年(890),後改遷稍右,宋嘉定甲子修楔,明萬曆十七年,知縣鄒魯復遷舊基,清代也修繕多次。站在大殿瞻仰黃師浩塑像時,肅穆之情油然而生。

縣誌記載,武陵侯黃師浩被唐、宋、元、明、清五朝六位皇帝敕封,這在宜章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春秋祭祀規模宏大,規格之高也是絕無僅有,每年由知縣率紳士親祭,明宣德四年起,共有51名知縣親祭,清親祭知縣68人,白沙司巡檢委祭55人,千餘年來香火鼎盛,更為神奇的是,黃師浩由功臣變為了神,有禱輒應。宋慶元三年(1197),郴屬大疫,邑令飛熊到武陵侯柯虔禱,疫遂止。申奏於朝,奉寧宗皇帝錫以“靈應廟”額。

宋嘉定五年(1212),郴屬天時亢早,蘊疫大作,民不聊生,邑令趙彥北迎黃師活神像赴城折禱,雲興雨降,人民安樂,申奏於朝,奉寧宗皇帝特封武陵侯為“廣惠侯”。縣令趙彥北勒喜雨碑:“……“禱罷輒油然作雲雨隨車至。出視五鄉禾罷稏全蘇於虖,可謂靈顯矣……,”二百多年後的明戶部尚書鄧庠,有石虎山祈雨賦詩:“石虎神通天聽低,唐灣擁施噴虹霓。雷鳴螺竇雲翻墨,雨漲星橋浪拍溪。入夜膏腴蘇稼牆,救民塗炭騰刀圭。老夫分得硯田水,靈艦應須活翰題。“

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