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武陵侯祠立于浆水乡石虎山虎啸峰下,是为纪念黄师浩捐躯报国而建。

黄师浩,字延应,宜章浆水人,唐长庆二年(822)生于浆水村,幼儿时知服侍病中母亲,煎汤熬药端至床前,为族人称赞,未仕读书时,壮志雄心:“大丈夫生当侯封万里,殁当庙食百世”,会昌五年(845),进士及第的黄师浩任智州刺史,以平乱之功升静江副将。唐大中元年(847)在河西讨伐吐番之乱,黄师浩勇冠三军,冒阵摧锋,所向披靡,战功显赫,升为都统大将军。咸通元年(860)在浙江平叛时,中毒箭殉国。唐懿宗李漼认为黄师浩功与节深可嘉悯,封为武陵候,并命使臣护柩回籍。英烈战殁,天地恸容,护柩一行在途经临武赤土大栗山时,大雨如注,道路泥泞,棂柩触地,按习俗葬于临武赤土大栗山虎形,立祠于黄师浩少年读书的石虎山麓,以供后人参拜缅怀。

进入石虎山,一条曲径在树荫中蜿蜓,登石阶拾级而上,一座三拱门牌坊矗立在眼前。牌坊高约25米,宽约30米,正额是皇帝敕封的武陵侯匾,左右标有唐、宋、元三朝皇帝加封的广惠侯、广惠灵佑侯、广惠灵佑显应侯、广惠灵佑显应昭德侯,匾下塑有八仙像。进入牌坊,登上青墀,金壁辉煌的武陵侯祠,背依高耸的虎啸峰,威严雄伟,气势磅礴。进入武陵侯祠有东西辕门,东辕门外立有下马碑。武陵侯祠大门上方,挂着唐朝皇帝懿宗题写的“武陵侯祠”匾额,门前左右两处木栅栏马房,塑有两位真人般高的牵马武士,大殿门口一对石狮雄踞。迈入大殿,殿宽约六百多平方米,可容千余人祭祀。大殿天井摆着大香炉,正殿是黄师浩的塑像,高约二米,面色凝重威严,活现铁面丹心威风凛凛的都统大将军。殿内六根大柱和墙上,挂着歌颂武陵侯丰功伟绩的楹联和匾文,楹联八幅,额匾二十五块。中柱上镌刻着清咸丰举人宜章知县麻维绪的楹联,正楷阳刻,遒劲恢宏:“英气想当年,看老桂乔松,一经萧森趋寝殿;村居环子姓,原恭桑敬梓,万家孝友答神庥。”殿后栋左廊是钟亭,右廊是鼓亭,中栋左右廊为祭祀司帛、司樽所,前栋中厅为祭祀跪拜位,前栋左右廊祭祀官盥洗、更衣所。

武陵侯黄师浩少年读书于景止书院,景止书院建在武陵侯祠之右,这里千余年来书声朗朗,钟灵毓秀,出过举人、贡生24人,廪生7人,庠生77人,国学生125人,国民党中将黄钧达就是在这里读出的。建国后,景止书院改为浆水中学,考入大专院校的83人,微电子专家教授黄大绪、市级检察院检察长刘远清、正处级干部廖朝明等,都是从这里读出的,走向科学领域和领导岗位。据介绍,管理方计划重建景止书院,再现这古老庠序的原貌。

武陵侯祠始建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0),后改迁稍右,宋嘉定甲子修楔,明万历十七年,知县邹鲁复迁旧基,清代也修缮多次。站在大殿瞻仰黄师浩塑像时,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县志记载,武陵侯黄师浩被唐、宋、元、明、清五朝六位皇帝敕封,这在宜章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春秋祭祀规模宏大,规格之高也是绝无仅有,每年由知县率绅士亲祭,明宣德四年起,共有51名知县亲祭,清亲祭知县68人,白沙司巡检委祭55人,千余年来香火鼎盛,更为神奇的是,黄师浩由功臣变为了神,有祷辄应。宋庆元三年(1197),郴属大疫,邑令飞熊到武陵侯柯虔祷,疫遂止。申奏於朝,奉宁宗皇帝锡以“灵应庙”额。

宋嘉定五年(1212),郴属天时亢早,蕴疫大作,民不聊生,邑令赵彦北迎黄师活神像赴城折祷,云兴雨降,人民安乐,申奏於朝,奉宁宗皇帝特封武陵侯为“广惠侯”。县令赵彦北勒喜雨碑:“……“祷罢辄油然作云雨随车至。出视五乡禾罢稏全苏于虖,可谓灵显矣……,”二百多年后的明户部尚书邓庠,有石虎山祈雨赋诗:“石虎神通天听低,唐湾拥施喷虹霓。雷鸣螺窦云翻墨,雨涨星桥浪拍溪。入夜膏腴苏稼墙,救民涂炭腾刀圭。老夫分得砚田水,灵舰应须活翰题。“

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郴州宜章武陵侯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