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時代不容有仁德道義之說,卻被世人辱罵的皇帝

東漢末年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烽煙四起,各地的英豪紛紛起義,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最後魏蜀吳三分天下,各佔一地三方制衡才換來了短暫的和平。

就因時代不容有仁德道義之說,卻被世人辱罵的皇帝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這個混亂的時代,自然有著很多的英雄人物,五虎上將劉關張,才智無雙諸葛亮,一代梟雄曹孟德。但是有一個人卻和這些人恰恰相反,甚至被借喻成爛泥扶不上牆,對,他就是昭烈帝劉備之子---劉禪。

劉禪生於亂世之中,是劉備和妾氏甘夫人所生。章武元年,劉備正式稱帝,欽定其為太子。

就因時代不容有仁德道義之說,卻被世人辱罵的皇帝

劉禪就開始被當做儲君來培養,開始學習了很多治理國家方法,當時輔導他的老師們更是諸葛亮、伊籍等能人。不僅如此,劉備也要求其學武功,練習射箭。從這一切我們不難看出,劉備的確想太子劉禪成為能文能武的一代明君。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大挫荊州並病倒在白帝城,臨時前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等人,望其輔助劉禪,諸葛亮也立即表示,會用盡畢生心血輔助劉禪守住漢室江山。

章武三年,劉備正式登基,諸葛亮輔助政事。但是此時已經有全國上下都在發動反叛戰爭,諸葛亮立即決定南征平叛,南征取得一定勝利後,諸葛亮決定北伐。

當時的劉備其實並不同意北伐,與諸葛亮有著強烈的矛盾。但是由於諸葛亮在蜀國的巨大影響力,朝野上下沒有一人反對,劉禪只能同意北伐。為大局考慮在北伐期間劉禪盡心盡力的負責後勤,讓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但是這次北伐並沒有取得預想的勝利,同時也蜀國幾乎傾盡所能。

劉禪知道知道一個錯誤的決定,所以當諸葛亮一死,劉禪就馬上停止了北征,開始休養生息。劉禪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調養生息上,所以在劉禪執政的30年,蜀國並沒有太多的戰爭,百姓們安居樂業,國家安寧,被北征所透支的國力慢慢的恢復了過來。

就因時代不容有仁德道義之說,卻被世人辱罵的皇帝

其實劉禪生於戰亂,他見過了太多戰爭後百姓的流離失所,這些現象深深的烙在了劉禪的內心深處,對他後來推行仁治的執政方式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劉禪沒有漢武帝的雄韜武略,沒有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抱負,也沒有明太祖的兇狠硬氣,劉禪有的只是一顆仁者之心,劉禪完全可以被稱為是一代仁君,但是在那個烽火四起時代,仁君註定不會有很好的名聲。

所以後人對劉禪的看法太有侷限性,但當我們仔細的翻看歷史就會發現,劉禪是一個正真有作為的皇帝,並不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年代,當權長達30多年,如果真的是如此不作為的話,根本不可能穩住江山。

就因時代不容有仁德道義之說,卻被世人辱罵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