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詞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極致的小令,讀後卻令人傷心落淚

說起王實甫,可能有人並不瞭解,但說起《西廂記》,卻是無人不曉。而王實甫就是被譽為“雜劇之冠”的《西廂記》的作者。除了《西廂記》之外,王實甫所作雜劇,名目可考的共有13中,還有少量散曲小令流傳。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譽王實甫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此論極為精當。他的小令《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很有特色,詞采旖旎,情思委婉,與《西廂記》的曲詞風格極為相近。

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

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

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

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

今春香肌瘦幾分?縷帶寬三寸。

一首詞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極致的小令,讀後卻令人傷心落淚

自別後遙山隱隱

大意是:自從和你分別後,望不盡遠山層疊隱約迷濛,更難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見柳絮紛飛綿濤滾滾,對著璀璨桃花痴醉得臉生紅暈。閨房裡透出香風一陣陣,重門深掩到黃昏,聽雨聲點點滴滴敲打房門。

怕黃昏到來,黃昏偏偏匆匆來臨,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傷心?舊的淚痕還未乾透,又添了新的淚痕,斷腸人常掛記著斷腸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體瘦了多少,看衣帶都寬出了三寸。

這首曲是用兩支小令組成的,即《十二月》與《堯民歌》。它描寫了閨中女子思念遠離家鄉的心上人的情形。曲子借境抒情,曲中的山、水、桃、柳、內閣、重門無不緊繫思念之情,最後描寫傷心的淚痕重重,以致身軀瘦損,衣帶寬鬆。表達了一種哀婉動人,不容易捉摸的感情。

一首詞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極致的小令,讀後卻令人傷心落淚

更那堪遠水粼粼

前六句為小令《十二月》,寫閨中女子面對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緒。起句中的"自別後"點明瞭曲的內容:離別相思之情,為下文定下感情基調。接著作者運用了對仗的手法,展現出一幅悽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遙山,水是遠水,由遠及近,寫了楊柳、桃花、內閣、重門。句中分別使用了"隱隱、粼粼、滾滾、醺醺、陣陣、紛紛'這些疊音詞來修飾"遙山、遠水、楊柳、飛棉、醉臉、香風、暮雨",既構成了對對仗,襯托了情思之纏綿。同時, "隱"和"粼","滾"和"醺"、"陣"和"紛"分別押韻,使作品音響聯結而成和諧的整體,增加了作品的音韻之美,讀起來琅琅上口;另外,這些疊音詞的使用,加強了寥廊冷落的感覺,加倍地渲染了使人發愁的景色,間接抒發了閨中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達了一種渺茫的希望,可謂情景交融。這裡的遠山近水,楊柳桃花,香風暮雨無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視角由遠及近,由外及裡的轉移,實質上是對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

一首詞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極致的小令,讀後卻令人傷心落淚

見柳絮飛綿滾滾

後六句為小令《堯民歌》,直接描摹了女子的相思情態。作者採用了直接抒情的表達方式,以連環與誇張的手法寫少婦相思之苦。其中的語言雖不乏典雅的一面,但從總體傾向來看,卻是以俗為美。"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表達了少婦的閨怨情緒,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臨了,竭力想抑制憂傷,又不可能不憂傷。詩人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顯豁,明白如話,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語的運用,讀起來使人感到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寫少婦等待歸人,每天以淚洗面,實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過去了。“今春香肌瘦幾分?縷帶寬三寸”寫少婦身體又瘦損了,連腰帶都寬了三寸。其中“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四句在寫法上是每句重複兩三字,有一唱三嘆之妙,說明主人公柔腸寸斷的相思之意。而這種日復一日折磨的結果就是玉肌消減、衣帶漸寬。末尾摹擬一個局外人的口吻詢問,突出了主人公的純情堅貞。結句塑造了一怨婦的體態,增強了形象感。

一首詞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極致的小令,讀後卻令人傷心落淚

對桃花醉臉熏熏

這首曲子大量運用疊字、疊詞,含情脈脈、如泣如訴,情致哀婉動人。散文句法與口語的配合使用,營造出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親切自然,感染力極強。這首小令詞采旖旎,情思委婉,是元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