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词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极致的小令,读后却令人伤心落泪

说起王实甫,可能有人并不了解,但说起《西厢记》,却是无人不晓。而王实甫就是被誉为“杂剧之冠”的《西厢记》的作者。除了《西厢记》之外,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的共有13中,还有少量散曲小令流传。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此论极为精当。他的小令《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很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极为相近。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一首词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极致的小令,读后却令人伤心落泪

自别后遥山隐隐

大意是: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蒙,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这首曲是用两支小令组成的,即《十二月》与《尧民歌》。它描写了闺中女子思念远离家乡的心上人的情形。曲子借境抒情,曲中的山、水、桃、柳、内阁、重门无不紧系思念之情,最后描写伤心的泪痕重重,以致身躯瘦损,衣带宽松。表达了一种哀婉动人,不容易捉摸的感情。

一首词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极致的小令,读后却令人伤心落泪

更那堪远水粼粼

前六句为小令《十二月》,写闺中女子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起句中的"自别后"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句中分别使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既构成了对对仗,衬托了情思之缠绵。同时, "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分别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另外,这些叠音词的使用,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这里的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

一首词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极致的小令,读后却令人伤心落泪

见柳絮飞绵滚滚

后六句为小令《尧民歌》,直接描摹了女子的相思情态。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以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少妇相思之苦。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了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诗人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运用,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写少妇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面,实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写少妇身体又瘦损了,连腰带都宽了三寸。其中“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结句塑造了一怨妇的体态,增强了形象感。

一首词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极致的小令,读后却令人伤心落泪

对桃花醉脸熏熏

这首曲子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含情脉脉、如泣如诉,情致哀婉动人。散文句法与口语的配合使用,营造出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亲切自然,感染力极强。这首小令词采旖旎,情思委婉,是元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