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燒香
首先需要母親更多接觸孩子。在媽媽的關心、呵護下,孩子與媽媽形成深厚的感情,體驗到更多與人接觸的安全感、穩定性、溫暖,這樣孩子才能夠在面對他人的時候有較穩定的情緒,有信心與人接觸。有研究報告稱,如果孩子在早年生活中缺乏跟母親的有效互動,孩子在與人接觸方面會有障礙或者適應性不良。
再有,需要接納、引導孩子逐步發展自己的社會性行為。有關研究顯示,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趨向於外向,所以面對孩子目前的狀態,需要的是家長的接納和耐心地引導。如果是害羞的小孩,千萬不可強行要求孩子表現出主動接近他人的外向性舉動。可以先讓孩子在固定的幾個小朋友周邊玩,觀察他的態度,如果他有意願要接近小朋友,在進一步接近或者試著一起玩玩;或者邀請親朋好友帶孩子在家裡來,讓孩子來主動引導自己的社會性活動。
另外,需要身教來影響孩子。父母社交圈狹小,孩子不會愛好“外交”或者“外交”能力會偏弱,因為缺乏機會學習和實踐。父母需要有意識地帶著孩子去親朋好友家串門,也多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裡來做客,這樣孩子不僅有機會在父母的引領下接觸更多的人,也能夠耳濡目染地學習父母如何待人如何接話如何回應等等。
如果以上自我調節的方法實施起來感覺有困難或者不奏效,建議你及時聯繫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專業解決。孩子的這種現象,有孩子自己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以家庭的原因為主),專業的諮詢師會從孩子和父母兩個方面入手來進行調整,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這個問題是能夠得到解決的。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孩子的這種現象,父母要高度重視,乘早治療會降低治療難度和治療耗費。如果聽之任之,等到了青春期或者成年,他們強烈的人際交往需要受到較弱的人際交往能力阻礙時,就容易導致厭學、人際恐懼,以及戀愛婚姻失敗等等引發的心理問題。
心理專家劉愛民
這種情況再正常不過了。對於孩子來說,家裡的環境比較熟悉,安全感也比較充分,所以他能夠比較自由地去表達。 可是,在外面就不一樣了。
對於孩子來說,外面的世界給他的安全感不夠充分,還是可能會感到拘謹,適應起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很多父母之所以會對這個問題感到焦慮,是因為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沒有這個問題,看上去都比自己家孩子適應得好。所以,潛意識裡就總在擔心自己家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或者說是不是比別人差。
但其實這是因為個體差異導致的,每個人天生性格不同,優勢也不一樣,對於新環境的適應速度也各不相同,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 所以不要去做這種橫向的比較。
在這種時候,越是催促指責孩子,就越容易讓孩子對外面的世界缺乏安全感。 給他一點時間和很多的鼓勵,陪著他慢慢邁出那一步。 這對孩子來說,也是成長必經的一步。
壹父母
這種孩子一般都是家裡橫那夥的,與其說孩子是膽小,還不如說缺乏自信。在家裡底氣足,啥都不怕,所以很能說,到外面總是擔心自己這不行,那不好,所以不敢之聲。應該多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倒不是說一定要去什麼大地方,只是多見見外人,多和其他人交流就好了。可以帶孩子去超市,讓他自己挑選物品,自己去稱重,自己去結賬,總之,他能做的事都讓他自己做。還可以帶孩子去餐館吃飯,讓他很服務員交流點菜,去櫃檯要東西等等,就是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多帶孩子出去旅遊也是一個增長見識的好辦法。一般這樣的孩子都比較敢說話,因為他本身見識多,也就有了聊的話題,到外面也比較容易與其他人聊得來,自己感覺到有話可說了,自然就善於交流了。
還可以多讓孩子參加各類才藝比賽,有過比賽經驗的孩子一般都膽子大,不怯場,在外面開朗健談。
總之,這樣的孩子是由於自己所知的少,所以從內心就有點不自信,然後自尊心再強點,就會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夠好,在見外人時就選擇的沉默。但是,這種孩子其實是習慣表現自我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只要增加孩子的見識,讓他建立起足夠的自信,相信他在外面一定會像在家裡那樣善於交流的。
千里煙波
我覺得孩子在家能說,出門就成“啞巴”,這個問題在孩子身上很普遍,我覺得根本原因還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乏。孩子出門不愛說話,主要是缺乏自信,家長平時教育當中,孩子做對事情時沒有足夠的給予鼓勵,做錯事情就又打又罵,長期如此,造成孩子比較膽小怕事的性格,好多事情不敢勇敢去做,怕被責罵。
還有家長平時要多帶孩子出去串串,跟鄰里間多走動,鼓勵孩子多跟他們說話,久而久之就一起熟悉起來,孩子就能像跟家人一樣放得開說話了。再者就是經常帶孩子去跟小朋友們玩,跟同齡的小朋友玩最好。這樣比較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相處起來較容易,話題也容易有了。